韩兆安义无反顾的带领最后几艘洞庭湖水师战船朝左军水师撞去。
虽然最终只撞沉了一艘左军战船,韩兆安也无憾矣。
而左军在此次水战之后也遭到了不小的损失,除了一艘战船被撞沉,两艘被击沉外,还有五六艘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甚至影响了正常的航行。
左良玉无心停留命所有水师战船向下游行去。
可他们没驶出多远便在狭窄的江面被拦了下来。
拦住他们的不是别的,就是几艘巨船残骸。这几艘巨船沉入江底,使得吃水极深的左军水师无法通行。
乘坐小船可以通过,但这样一来左良玉就得舍弃大量军队和辎重粮秣。
这些是他投降清廷的资本,绝不能弃!
无奈之下左良玉只得下令调头,沿来时的方向航行。
既然已经决定降清,沿长江东下便不是必要的了。
左良玉决定找机会带领水师从长江支流撤离。
这样更具备突然性,朝廷围剿的军队很难及时发现。
在左良玉看来,既然洞庭湖水师已经覆灭,袁继咸便更没有可能阻拦住他了。
短时间内他也不可能找到足够的巨船沉江,毕竟九江附近的江面要比靠近下游的位置宽很多。
朔江而上速度自然慢了很多,好在这一江段不需要拉纤,不然左良玉还得派一部分士兵去干这力气活,少不得落得一番埋怨。
左良玉的心情很不错,可当船队来到九江附近的江面时,他的笑容便戛然而止了。
只见江面上横亘着几条铁锁,看这铁锁足有一拳粗,若是座船强行冲击怕是要受到损伤。
这是怎么回事?
袁继咸还留有后手?
左良玉不得不下令水师战船停下来。
古时破解铁锁横江有一招,就是用火烧。
若是能够把铁锁烧断,座船自然可以通行。
左良玉也准备这么做。
只是这需要时间,尤其是在铁锁这么粗且有好几根的情况下。
偏偏在这个时候江岸两侧突然杀声震天,出现了不少身着大红胖袄的明军。
只从他们打出的旗帜左良玉就能判断出这些人不是袁继咸总督标营的士兵,而是黄得功的部下。
黄得功的出现让左良玉十分震惊。
此人十分勇武,麾下士兵的战斗力也很强,若是正面交锋左良玉也没有信心一定能战胜他。
何况现在他们的水师战船就停在江面上相当于一个个靶子。
黄得功也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几十门小炮,对着江面上的船队就进行轰击。
虽然这些小炮的准星很差,但陆续也有战船被射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没有时间继续等下去了!
左良玉十分清楚如果他继续等下去,那么还不等铁锁被烧断,他的水师就会被火炮轰的千疮百孔。
黄得功是在逼他上岸啊!
眼下左良玉进不能进,退又退不得,确是进退维谷。
思量一番后,左良玉咬牙下令水师登陆。
他选择登陆的是长江北岸,因为南岸有九江城,如果袁继咸派出总督标营配合黄得功,那左军的突围的难度更大。
这一段长江的水流并不算太急,但要在火炮轰击下抢摊登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左良玉却不管这些,军令一经下达就必须遵循,不论如何他也要冲上岸去。
黄得功见状大喜。
左良玉果然被逼急了,已经开始自乱阵脚。
黄得功已经在长江北岸布下重兵,且占据了各处险要地段,左良玉要想上岸便得付出极大的代价。
逐渐有战船被火炮击中沉入江中,可左军水师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他们就像陷入绝境的野兽,朝江岸搏命冲去。
终于左军水师的战船依次停在北岸,士兵们以最快的速度跳下船去,与黄得功部明军展开拼杀。
双方都使出了杀招,没有任何留情。
黄得功部明军因为占据了较好的地势出现伤亡的情况较少,但也陆续有士兵被火铳击中,痛苦的倒在地上。
左良玉麾下嫡系各营的火器配备是很好的,虽然比不了重金打造的神策军,却也是诸军阀中数一数二的了。
而相较之下黄得功部的火器配备就有些显得寒酸了。
士兵们用的还是从崇祯年间老勇武营传下来的鸟铳,有的已经不能射击,只能充当烧火棍。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今火器司的火铳产量有限,造出的火铳连神策军都不够用,自然无法优先配给黄得功的军队。
左良玉军队以火铳开道,火力很猛。
不过黄得功破解火铳有奇招。
他命人抬出数个齐人高的木盾。盾牌上包裹了厚厚一层的毡子,这样铅子射到毡子上就会泄去大半的威力,不会伤及士兵性命了。
但这样一来就给了左军士兵上岸的机会。他们纷纷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跳上岸与黄得功部明军展开厮杀。
黄得功部士兵数量与左良玉残军数量大体上差不多。但因为在南岸也布置了两万人,北岸的明军只有三万人左右。
随着左军士兵陆续登陆,黄得功部明军的压力越来越大。
黄得功见状带领亲兵身先士卒竭力冲杀,将士气又抬了起来。
双方打的你来我往,针对江岸展开一轮轮争夺。时而左军占据了优势,时而黄得功又把左军赶出去几分。
战况十分焦灼。
便在这时,黄得功弯弓搭箭瞄准了百步外的左良玉。
但听嗖的一声,箭矢破空而出,直朝左良玉射去。
原本黄得功是想生擒左良玉献俘阙下的,可事态的发展出乎了他的意料。
继续鏖战下去非但可能生擒不了左良玉,还可能让他逃脱。
所以他只能选择下策,直接射杀左贼。
左良玉此刻在指挥战斗根本没有注意到这支冷箭。
箭矢直接射到了左良玉的左眼里,巨大的力道使得箭身贯穿头颅而出。
左良玉当场倒地,抽搐了一阵便没了动静。
主帅突然暴毙,左军一时大乱。
黄得功部明军趁势一举压上,将失去的阵地全部夺了回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