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有书友挺喜欢玩味细节,那二哈就补充点解说吧,虽然……这是个假的唐朝。
从开篇,风来与另外几个老书生所住的崇仁坊,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是唐朝赴考举子的集中地。所谓地理位置便利,一是靠近皇城,方便科举考试:二是临近平康坊,这是唐朝的红灯区。
之后,元璐长公主府位于醴泉坊,这是史实上的太平公主宅邸。
另外,说是长安一百零九坊,实是因为没算兴庆宫(唐玄宗时期),也没算大明宫建成后开丹凤门分割出来的两坊。
其后,文中出现的膳食与南北之论,是依据《唐朝衣食住行研究》得来。
当中,饆饠,源起于波斯(今伊朗)。具体模样参考新疆阿斯塔纳古墓群考,有出土实物。
现代社会里,二哈孤陋寡闻,没有见过相似的食物,百度百科上似乎说是西安地区还有人卖,不过,二哈去西安玩时没有见过。
初唐时期,是采用糯米粉制作,不过到了后来,就已经用栝楼根粉了,这个在唐时一度盛行的烧尾宴中也有体现。(天花饆饠,资料来源于王明军博客。)
再说说馎饦和䭔饼,这个就在现代深有体现了。
馎饦在唐代实际上称为不托,馎饦是宋时的称呼。它属于汤饼的一种,比面条宽,以片论。二哈这里选用馎饦称谓,是因为有食字旁,便于理解。
至于䭔饼,哈,这可是二哈有一阵子的最爱,它的今名应唤:麻圆、麻团、芝麻球等。是不是大街小巷常见的经典小食?
嘿嘿,不过根据前面那位研究唐代美食大神王明军的说法,唐朝的䭔饼也可以十分之高大上,引例为烧尾宴中的火焰盏口䭔,在盏口瓶内装烧酒,点燃,上面则盛着䭔饼,一是为好看,二为加热保温。(话说,吃过麻团的朋友,应该都很清楚,这东西容易冷,而且冷了之后再加热味道就会变得油腻,所以凉了之后索性就不加热了。没成想,唐朝人民的智慧啊~~~)
对此,大神命其为唐食文化的第一道火焰点心,与前几年流行的火烧冰激凌作对比,嘿嘿,莫名有种骄傲感。(对了,这款冰激凌表层有异味,二哈自己是不喜欢吃的。)
不说食物了,说得二哈都饿了,总之,目前为止,食物类,二哈还不曾瞎编胡造过。
书肆那段的时候,孔青珩是不是还提到了“金吾卫”?
咳咳,史实上这个官衔是在龙朔二年(唐高宗李治时期)改的,左右侯卫改为左右金吾卫。
不过,谁让本书架空呢,又是个假的唐朝,哪个看起来威武,就用哪个了。况且,真要计较书中年代偏向太宗时期还是高宗时期,恐怕是个吊诡的伪命题。
对了,敷粉和插花,这点貌似不少唐朝历史小说中都有提及,的确是时人风尚,二哈就不赘言了。其中,敷白粉是常见,朱粉的代表则是张易之兄弟,而自炫貌美不涂脂粉的则是虢国夫人。咳咳,颜值的高下不知大家分清了没?
再说说前文里的悲田养病坊和**寺。
(ps:由于河蟹神兽,前文已经改成了法云寺,这里就不纠正了。)
事实上,**寺后来叫做法云寺,可能大家对这个名字更为熟悉。改名的缘故,是因为武后废帝。
豫王李旦本名旭轮,总章二年(669)去旭字改名李轮,仪凤三年(678)又改名旦。李旦登上皇帝宝座没有几天又被母亲废掉,降为皇嗣,并恢复旧名李轮,徙居东宫。大概为了安慰在瞬间从亲王变成皇帝,又从皇帝降为皇嗣的李轮,武则天以避讳为由,下令将位于宣平坊的**寺改名为法云寺。(《周玉茹:北宗禅法在唐长安比丘尼教团中的流布 ——以法云尼寺为中心的考察》)
**寺,说起来也是长安特别有名的一间寺庙了。
而悲田坊,全名应作悲田养病坊。
早期是官方慈善机构,后来玄宗时期,又添了养病效用,成了悲田养病坊,给那些看不起病的穷苦人民的一个去处。设立在佛寺里,自僧侣中选任悲田养病使,所以在后来灭佛运动前,悲田养病坊实际权责系由僧侣掌理。
于是,文中悲田坊就选择了**寺里的。(还有一个原因是,苏清浅家就在宣平坊,隔得近,方便。)
说起来,长安的寺庙很多,理论上悲田坊也应不止一处。
以上。
今后,啥时候有兴致了,二哈再告诉大家一些书中涉及的正史资料?
可……
这是个假的唐朝欸……
二哈双爪合拢:勿要当真,阿弥陀佛,嗷呜嗷呜~
书友群:107049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