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三国幼麟传 > 第二百零九章 凉州上士

第二百零九章 凉州上士

    得了鼓励,姜维清了清嗓子,继续讲述此策的第三个好处:

    “关陇、凉州之地因长期战乱,户口大减,世家之实力亦消亡殆尽,田地大量荒芜,情形与汉中大致相同。换言之,即亦具备实行此政的条件。只消朝廷在汉中成功试行此田制,此政便可在关陇、凉州逐一复制。”

    “在下要说的这第三桩好处,便是此田政可使关陇、凉州百姓归心,届时,关西百万百姓不复为魏之所有,更是汉之百万百姓!一俟朝廷出兵北伐,兵锋所向,关陇、凉州不仅可传檄而定,更能在短时间内聚起数万大军!”

    听到这里,诸葛亮已然明悟。

    他倏地想起周王文与姜太公的一段对话。

    当时周文王问计于姜太公:如何才能使天下百姓归附?

    姜太公答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万民之天下。同天下人之利者,得天下;将天下之利独占于一人之私者,失天下。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他主政多年,哪能不知道民心是何指也?

    所谓民心者,其一,由官府保障其人身安全;其二,便是土地田亩之利。

    诸侯混战之时,曹魏给了中原百姓人身保障,百姓已屯田反哺之,得以定鼎中原;而今天下已经三分,百姓的生活相比较于以往的朝不保夕而言,已经安定上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大汉若要战胜曹魏,则必须从“同天下人之利”一道着手。

    倘若有朝一日北伐成功,朝廷恢复关陇、凉州的统治后,那么姜维所言的田制,确实可以做到利与民享,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百姓感念善政,心向大汉。

    如此一来,朝廷不仅可以减少弹压民情的驻军,还能通过多授其田,将魏国之郡兵、民壮尽数化为己用。

    想到这儿,诸葛亮再藏不住内心激动,豁然起身,问道:“此田制何名?”

    姜维抱拳正色道:“谓之均田制!”

    诸葛亮闻罢,一言不发,重又坐回案前落笔疾书。

    姜维见状,情知已经打动诸葛亮,不由露出一丝笑来。

    均田制是由距离此时二百六十五年后的北魏孝文帝始倡,至唐朝前期一直实行土地的制度,按人口分配,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他身为穿越之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知后世对该制度的评价。

    后世肯定均田制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朝廷之集权。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隋唐一统天下,缔造盛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朝时承接了五胡十六国战争频繁造成大量人民丧生,产生大量荒地,政权内忧外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此时之蜀汉何其相似。

    而蜀汉在汉中拥有大量荒芜的无主田地,正是实行此田制的先决条件。

    眼看诸葛亮堪堪书就,刚刚放下手中毛笔,姜维乘势又道:

    “尝闻军师隆中对,有‘西和诸戎,南扶夷越’一说。以在下之见,汉中毗邻武都、阴平,历来为胡汉交界混居之所;从武都出发,再往西过陇西、金城二郡,便可到湟源(青海湖附近)西羌发源之地。军师此番经营汉中的同时,不妨将‘西和诸戎’一事提上日程。”

    诸葛亮此时已经对姜维十分欣赏,闻言露出期待神色,笑道:“哦?愿闻其详。”

    姜维早已理好思路,当即郎朗道: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于赤壁惨败后,开始对关中用兵。他在大破关中联军之后,撤军返回,又命令夏侯渊督众将继续西征。”

    “夏侯渊乃魏之名将,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靠一己之力,几乎将凉州一带逐一平定。但他在威震羌胡的同时,造成杀孽过盛,凉州羌胡莫不欲生啖其肉。”

    “又兼曹操汉中之战新败,强行迁移汉中、武都一带汉胡军民至关陇乔居,导致当地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羌人对魏之怨恨由来久矣。”

    说到这儿,他稍稍顿了顿,语气一变,又道: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可为朋友。我方左将军马超素得羌胡之心,在下以为,可在经略汉中的同时,借助左将军过往之威名,向西联络关陇、凉州各支羌种,以为北伐之响应。”

    诸葛亮又问道:“马超又屡败于曹魏,声望大不如前矣。而羌人桀骜,恐其阳奉阴违。”

    姜维笑了笑,自怀中掏出一策竹简,趋步奉于诸葛亮:

    “正要向先生献上‘平羌策’,以为参赞。”

    他等诸葛亮展开浏览之际,详做解释道:

    “去年在下携母南归,路遇武都参狼羌王雅木吉阻拦。幸得马岱将军出手相助,在下得以脱身,还将暗施冷箭的羌王斩于马下。如今,部分参狼羌人内附,部分仍盘踞于武都,因失了强力头领,眼下处于为四分五裂、群龙无首之状态。”

    “在下以为,可以借助左将军之威望,扶立一个羌人傀儡头领,以参狼羌新任头领之名义,先行平定武都、阴平二郡,而后设立大榷场,尽邀杂居凉州之地的诸羌参与货物互易,以为联络。”

    说到对于西北地界羌胡的了解,诸葛亮自然远不如生于斯、长于斯的“带路党”姜维了,但他的态度丝毫不因姜维是个晚辈而有所端着,不耻下问道:

    “魏国既然放任武都、阴平之地于自流,我军本可径直取了此地;但此番伯约建议设置羌人傀儡,可是不愿引起魏国关注么?”

    姜维应道:“先生明鉴。以羌制羌,可降低魏国对我军动向之关注与警戒。”

    诸葛亮缓缓颔首,又问道:“设立大榷场一事,又是出于何种打算?”

    姜维回道:“西羌自古以羊为图腾,逐水草而居,以畜牛牧马为生。前汉赵充国计定羌人叛乱后,于河湟河曲一带开展屯田,也为羌人带去农耕垦殖之术,故而有部分羌人与汉人百姓通婚,生活习俗与汉人无异,谓之‘熟羌’;其余习俗不变者,生产低下者谓之‘生羌’。”

    “后汉以来,羌人屡次叛乱朝廷,内部亦多倾轧兼并,故而熟羌要么被朝廷移居于内地,要么在内斗中死伤殆尽,如今有实力的诸羌种,多以‘生羌’为主。”

    “圣人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生羌’久疏教化,生活亦显困顿,故在下以为,若要拉拢之,一须鼓动其对曹魏之怨恨;二要输以蜀中锦缎、盐、铁器之便,易其耕牛、战马之利。”

    “如此一来,羌人生活得到改善,必然与我为善;而其战马可用于补充我方军资,耕牛更可用于接济汉中新置军民。”

    说到这儿,姜维忽作停顿,语气蓦然一缓:

    “而且,在下尝闻蜀中世家因权益受损,对朝廷多有怨言;若朝廷在武都开榷场,并允许他们参与其中,他们便可谋取巨大收益,如此一来,朝廷多少可收其心。岂非一举多得乎?”

    其实,这一策“平羌策”,是他鉴自后世的“茶马互市”,暨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为主要内容的贸易方式。

    历史上,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朝廷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成效显著。

    如今这个三国时代,虽然茶叶尚未大规模普及种植,但因为汉羌之间的生活方式和特产不尽相同——大抵汉人宝货多以盐铁、手工业商品为主,而羌人多养牛马,双方的商品依然存在极大的互补性。

    朝廷通过这种“互市”,确实能够结善西羌,并从中获取巨大收益,毫无疑问,正是双赢之策。

    姜维念及此处,心中又暗忖道:“若有机会,定要好好宣扬经营茶叶种植业的好处。毕竟千年以降,茶、丝、瓷三样宝货始终是帮助华夏在对外贸易中占尽优势的不二法宝。”

    他在暗自思忖的同事,诸葛亮亦已陷入沉思。

    他显然已经对“平羌策”产生浓厚兴趣,沉思间隙,又细细询问了几个关与羌人习性和凉州地理的问题,姜维都能流利回答,无片刻迟疑。

    只见诸葛亮的面色先是凝重,再是轻松,再是喜上眉梢,最后变成满满的赞叹,连羽扇都忘了摇动,喃喃道:

    “借马超之威,立羌人傀儡;以绢盐为资,取牛马为用;通汉胡之货,化世家之怨;最终联络河曲诸羌为应援,削弱曹魏西凉之根基……”

    过了良久,他方抬起头来,用深邃的目光打量着眼前这名自信满满的少年,满腔惊喜终化作一声轻叹:

    “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真凉州上士也!”

    姜维闻得如此赞扬,忙抱拳推辞,以示谦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