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473章 战后复苏:皇族的亲情,由校和由检(五)

第473章 战后复苏:皇族的亲情,由校和由检(五)

    转眼到了万历十七年。

    大明经济复苏正在正轨之上,而张居正却再次向皇权发起了挑战。

    撤皇帝制,启用新制,他认为是历史的潮流。

    可推翻皇帝制,是众望所归,可推翻那个人,往往会舍不得皇帝制的。

    历史上有太多人,舍不得皇位的。

    而那种真能舍弃皇位的人,屈指可数,那才是圣人。

    圣人终究是少数,俗人才是最多的。

    推翻皇位的人,往往还要坐那个位置。

    可笑不?

    能彻底看开,并真的不要的人,千古才有几个人啊。

    张居正绝对不是那样的人。

    他是一个权力欲望极重的人,他辞官归乡那几年,他几乎大门都不出,面容则肉眼可见的衰老。

    重新执掌天下权柄之后,六十多岁的他越活越年轻。

    这样的人,舍得将皇位拱手让人?

    他所谓的推翻皇帝制,无非是把朱家变成张家而已,把皇位挪到自己家而已。

    而张居正抓到的机会,对万历帝发动冲击。

    万历帝早就盯着他呢。

    他把二次复起,当做实现政治抱负的台阶。

    万历帝同样将张居正视为最大的敌人,他一直在观察张居正,也一直在监控他的布局。

    这几年也琢磨明白了,张居正还要第二次冲击皇帝制。

    这次,皇家犯错了。

    张居正先放大这个过错,然后借机向皇帝制发起冲击。

    万历帝的二儿子,朱由检老丈人严重贪污违纪,被朱由检包庇下来,张居正发现后,并没有立刻发难,而是助长朱由检的老丈人,继续贪污。

    第二次,朱由检又给遮掩下来。

    而报纸上忽然就出现了流言,但被张居正压了下来。

    此事本以为就过去了。

    但在万历十八年京察中,被御史揪住不放,甚至要求万历帝罢黜朱由检的郡王职位,贬为庶人。

    而基于此事反应最大的,是他的兄长太子朱由校。

    朱由校激烈反对,死保弟弟。

    这就给了张居正可乘之机。

    贪污,在万历朝是大问题。

    因为万历朝没钱,早年间几次肃贪,从权贵身上割肉,反哺民间。

    朱由检犯错,自然被上下揪住不放。

    张居正反应最大。

    万历帝可舍不得朱由检这个儿子,隆庆帝在时,就说他这两个孙子,一个皇帝,一个贤王,未来会支撑起朱家宗室,起码能延续皇帝制五十年。

    事实证明,隆庆帝眼光很好。

    朱由校得到文武青睐,都得说一句太子贤明。

    朱由检能力极佳,这些年帮助朱由校秉政,兄弟配合无间。

    最让万历帝欣慰的是,太子并不猜忌弟弟,反而对弟弟亲爱有加;弟弟朱由检也从未垂涎过兄长的皇位,反而全心全意地帮助兄长。

    兄弟俩配合无间,前朝诸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而且,还能和张居正分庭抗礼。

    可见这对兄弟的治政能力。

    朱由检还是犯错了,他的王妃,是有名的贤妃,可他的岳父可不咋地,平时在家连大米饭都舍不得吃,顿顿吃粗粮……反正,朱由检看到的是顿顿粗粮。

    他不在的时候,老岳父吃啥他就不知道了,反正民间都说是极尽奢侈。

    王妃周氏,则是他的贤内助,他能成为贤王,和王妃的佐助息息相关,他王妃本可以走向台前,成为一名官员的,可她为了丈夫的前途,默默隐居幕后支持他。

    最重要的是,他的妻子和皇嫂张嫣有几分像,和皇嫂一样贤惠……

    所以,他岳父第一次求他的时候,他心里下意识认为,岳父不是一个铺张浪费的人,俸禄绝对够吃饭了,不可能去贪污的。

    他岳父也说自己冤枉,他也就信了,毕竟不是什么大事,他一个郡王,又不是太子,何况是他的岳父,贪几万块而已,还是栽赃的,先压下来,再查清楚,若真是他岳父贪污,他会毫不犹豫秉公执法。

    而正在查的过程中,他岳父第二次贪污了。

    他不再相信岳父了。

    可是,他的贤内助跪在他面前,求他帮帮她父亲,他没法拒绝自己的妻子跪在他的面前,苦苦哀求,但也仅此一次。

    这才有了第二次遮掩,当时他没想到会酿成这般苦果。

    他确实聪明,但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所以犯了错误。

    一个宗室藩王,犯点错误才是正确的,这样才会让皇帝、让百官、让天下放心,认为他没有垂涎过皇位。

    反而有贤名的贤王才要小心。

    朱由检觉得无所谓,他不介意污点,恰恰也需要污点。

    结果张居正却抓住机会,大做文章,剑指皇帝制,还有人撰写了一篇文章,消除特权阶级,建立平等民主的新政治体制。

    虽然文章写得模糊,其实就指向了皇帝制。

    信王朱由检就是特权阶级,他因为亲情,就公器私用,视国家法度于无物。

    随着舆论发酵,谩骂声此起彼伏,已经要求罢黜信王王位,贬为庶人。

    万历帝也在降舆论热度,并且转移视线。

    很显然,张居正的手腕更高,他准备了十几年,等的就是今天。

    所以,万历十九年,八十多岁的张居正向皇权发动了第二次抗争。

    太子朱由校是死保弟弟的。

    他和弟弟年龄相差不大,但是,信王和几个弟弟,都是他一手养大的,尤其是信王,他俩虽是异母弟,但信王的母亲早逝,信王养在皇后宫中。

    在太子十岁的时候,万历帝皇后薨逝,从那之后,朱由检就和太子住在一起,兄弟俩形影不离。

    那时候他们的祖父隆庆帝还活着呢。

    隆庆帝很疼爱两个孙子,但玉不琢不成器,经常摔打磨砺他们,在太子十六岁的时候,把他俩送去民间住了四年。

    那四年,是他们最苦的四年,也让两兄弟感情更加亲密。

    回来后,朱由校先大婚,两年后朱由检大婚。

    万历登基后,朱由检也跟兄长同住东宫,这是其他皇子没有的待遇,信王的信字,就是朱由校给挑的。

    信王,准确地该叫信郡王。

    可朱由检却没有这个郡字,这就是区别其他郡王的地方,可见兄弟关系之好。

    这也是今天,太子死保弟弟的原因。

    朱由检跪在东宫门前。

    朱由校眼珠血红:“孤不同意!你是孤的弟弟,孤不容你被千夫所指!”

    “哥哥,去了我的王爵,方能平息天下之怒火。”

    朱由检目光坚定:“是我包庇了岳父的罪证,铁证如山,我没有理由辩驳,怪我当时没和您商量,就擅自做主,两次犯下同样的错误,是我的错。”

    朱由校要扶他起来:“你别这样怪自己,这是张居正的政治手段,逼着皇家犯错,哪怕没有伱,他也会对皇帝制发动冲击的,这是他的使命。”

    可朱由检不肯起来:“终究是我犯错,我必须承担责任。”

    “你是我的弟弟,我一定要保你!”朱由校更加坚决。

    他在保护弟弟,也在保护皇帝制。

    祖父用一生的时间,保住皇帝制,对他们兄弟寄予最大的希望,可不能毁于一旦。

    “兄长,当务之急是保皇帝制,我的王位无关痛痒,哪怕现在没了王位,只要您肯给我机会,我照样能凭自己的努力,拿回自己的王位。”

    朱由检压低声音道:“当务之急,是斗倒张居正,只要皇权取得胜利,我日后拿回来的,就是亲王爵位!”

    朱由校却坚决地抓住他:“大明只有两位,因功封王的,一位于谦,一位王越。”

    “还只是郡王。”

    “你要走这条路,什么时候才能封上来?”

    “此事你不必再管,你只要回到府中,管束好你的家人便是,其余事交给我,相信我!”

    兄弟争执之后,朱由检拗不过兄长。

    随后,朱由校对张居正发动了冲击。

    出乎张居正预料的是,万历帝作壁上观,并没有直接下场,反而沉默不语,很显然在等张居正出招。

    张居正看出来了,这是等小的打不过,老的再上。

    呵呵,你们一起上也没用。

    张居正早就做好了万全之策。

    民间舆论纷纷,张居正和太子斗得你来我往,太子渐渐落入下风,而这个时候,民间出现了张居正儿子科举作弊的流言。

    张居正根本就不在乎,他两个儿子中进士,确实是运作出来的,他第一次罢相,就因为此事被弹劾,关键他两个儿子都被削籍为民了。

    他一共有五个儿子,小儿子去年登科,靠的是真本事。

    因为他小儿子不姓张,籍贯也不在张居正名下,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家还有一个小儿子。

    这个小儿子,是他为政治斗争失败留的后路,他败了,就算被诛族,他还有一个血脉在家族之外。

    当然了,以他的功劳,只要不是谋反,绝对不会被诛族的。

    他主要担心自己的儿子们支撑不起门楣,衰落之后的事情了,算是未雨绸缪未来五十年后的事情。

    这次流言对象正是他的小儿子。

    张居正不慌不乱,儿子并不是他的软肋,这种华夏历史金字塔尖上的人杰,自身几乎没什么弱点。

    太子朱由校的攻击无效,反而在张居正的攻击下,太子的名声受到很大的影响。

    万历二十年,身体极好的张居正,忽然病重了。

    正处于漩涡之中的朱由校,忽然就脱身了,所有攻击全部不攻自破,那些指责太子和信王的声音,忽然就消失了,连都察院都改变口风了。

    当张居正病重之后,皇帝罕见的出宫,亲自去太师府慰问张居正。

    张居正却在服药之后,身体更加败坏,眼看就不行了,关键张居正已经八十四岁了,忽然病倒也在情理之中。

    可病倒的时间点,则值得人商榷。

    万历帝和张居正密谈半个小时,当天晚上,张居正就病逝了。

    据说张居正脸上含泪,是被皇帝逼死的。

    万历帝还不错的口碑,开始滑坡。

    可张居正死了就是死了。

    对朱由校的进攻,忽然就瓦解了,朱由检也得到了释放。

    趁着端午节,朱由检入宫谢恩的机会,偷偷问他爹,张居正到底是怎么回事?

    明眼人都知道是他爹出手了。

    但是怎么出手的,没人知道。

    “他是朕的师兄,朕今年都七十四了,到了这个年纪,谁知道哪天人就没了?”

    万历帝不承认。

    他并没有清算张居正的党羽,而是给予张居正最高规格的葬礼,最高规格的谥号,并追赠为王,配享太庙。

    大明第一个被追赠为王爵的文官。

    可谓是极尽恩宠。

    而这,怎么看都像是万历帝摆脱嫌疑的举动,越看他嫌疑越重。

    史学家公正的评价张居正的一生,是大明功劳最大的文官,当代国士。

    万历帝亲口说,大明功劳最大的三个人:徐达、于谦、张居正。

    能把张居正和前面两位并列,已经是最高的评价了。

    万历二十二年,万历皇帝病重,他在迷离之际,交代太子:“要善待张居正的后人,于私,他是朕的同窗,于公,他对国有大功。”

    “朕知你厌恶他,因信王之事,你一直想清算于他。”

    “不行的。”

    “如果连张居正你都清算了,以后谁还会为大明效力呢?”

    “这里面涉及了国家,你要以大局为重。”

    “你御极之后,要从张居正的后人中拆出一支,进入勋贵,当个侯爵吧,算是你对张家的恩宠。”

    “记住了,不要坏了大明的规矩。”

    朱由校听得出来,万历帝对张居正是有亏欠的。

    恰恰证明,张居正是被他爹弄死的。

    朱由校猛然一震,这些年万历帝看似一动没动,其实收买了张居正的身边人,随时都能对张居正动手。

    所以,万历帝才信任张居正。

    他爹并没有将这条线索交给他,说明已经斩断了。

    朱由校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天启。

    万历帝则上庙号为神宗,谥号,显。

    天启帝只有两个儿子,早早就立了太孙,皇位顺利传承没有问题。

    他继位后,就迫不及待地让信王出来代为秉政,和他的太子一起,主持朝政,丝毫不担心信王变成权臣。

    哪怕朝臣一劝再劝,天启帝一意孤行。

    转眼到了天启四年,太子外出巡查时,忽然得了重病,拖了两年还是病逝了,只留下两个女儿,没有儿子。

    大明皇位再次出现了波折。

    太子,上一代皇帝指定的太孙死了,皇位传承出现了问题。

    太子没留下儿子,主要因为他还年轻,死的时候才三十岁,已经有两个女儿了,早晚会有儿子的。

    他是嫡子,朱由校另一个儿子,则是庶子。

    而五十八岁的朱由校,只剩下一个儿子了,继承他的皇位的,应该就是这个儿子,没什么意外。

    可是,朱由校却犹豫了。

    他看向了自己的弟弟。

    他除了嫡长子之外,最疼爱的就是弟弟朱由检,关键朱由检的能力,是比他更强的。

    登基六年来,国政大事,基本都是三人共同商议完成的。

    太子英年早逝,而另一个儿子明显不堪重用,最好的选择是兄终弟及,让弟弟登基。

    可是,他的另一个儿子会同意吗?朝臣会同意吗?弟弟会同意吗?

    从朝臣的角度来说,肯定是上来一个容易控制的皇帝,比较顺从民心。

    而朱由检锋芒毕露,尤其被张居正坑了一波之后,他斩断情丝,人变得更加干练老辣。

    他更像是正德皇帝,兢兢业业,只做事不看后果。

    他未必能善终,但一定是个好皇帝。

    这也是天启帝倾向于他的原因。

    如果嫡长子活着,他压根就不会考虑弟弟,可嫡长子早逝,庶子不堪重用,他必须得为皇帝传承负责。

    现在的皇帝制,经过张居正两次冲击之后,已经变得摇摇欲坠,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要如履薄冰,不能出现任何错误,被人抓住把柄。

    做六十亿人的皇帝,就要被六十亿人的眼睛盯着,就要被这种挑剔的眼光死死盯着。

    皇帝制摇摇欲坠。

    这就让宗室团结起来,并团结勋贵,死死保住底线。

    所以天启帝要考虑信王。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