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大唐里正 > 137、平康

137、平康

    以长安的城建规模,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左右分置长安、万年两县。南北纵向十一街,横向十四街,将整个长安城划成棋盘状的一百一十个坊市。

    皇宫城墙外的东南角,南临太子东宫,是平康坊所在。

    平康坊誉为长安第一坊,南北长三百五十步,东西宽六百五十步。东南西北各开坊门,四门以道路直连互通,在坊内形成一个十字大街。十字街南有菩提寺,十字街北有阳化寺、万安观。

    长安城夜间宵禁,亥时正各坊闭门,卯时正开门。千牛卫卫军在平康坊有驻扎,各门也均有哨卫。但平康坊的卫军更善于迎来送往,因为坊中所住之人,皆为大唐权贵。

    当今首辅尚书左仆射中书侍郎林仲的府宅便在坊东墙边,林宅隔壁是礼部尚书,礼部尚书的隔壁是安郡王府。

    这还只是坊内东北一隅,可见一斑。

    平康坊每日卯时,各式牛车、马车鱼贯自坊内而出,车上挂着各府的灯牌,凋饰精美的车内,坐的都是达官显贵。

    隔着坊内街市,安郡王府的街道对面,是一座三进宅院,宅院朱红大门,门前立石狮一对。宅门门楣上挂一牌额,额上三个大字。

    静思堂。

    圣人不仅没有过分苛责安郡王赵末的失察之罪,还出资与他买下了这座宅院。安郡王从国子监请了老师,又置办了桌椅,招揽长安学子,在静思堂内堂而皇之地开办起了学堂。朝中也都知道安郡王年事已高,在西北经营五十载,此时回了长安,刺史是不干了,但地位绝不是一般人可比。

    于是家中有小儿小女的,也都送到静思堂来。只是听闻安郡王嗣子是从凉州的乡里过继而来,大多数人嘴上不谈,眼神里却多少有一些疑惑轻蔑。有好事的言官拟了参本,言之安郡王乱宗室法度,可参本往往还未送达,便被打了回来。

    朝会时也有人议论,但圣人拿出了平凉赵氏族谱渊源,堵住了众人的嘴。

    虽三百年之远,但平凉赵氏与皇族同出一门,这事,轮不到外人置喙。士族之间的事,朝臣想要多嘴,却也要掂量掂量背后的纠葛。于是,安郡王宗嗣之事作罢。毕竟也就只是一个外放多年的郡王,他为大唐征战一生,老来无子,收个嗣子,也算有个依靠。

    但多多少少,在赵氏族亲之内,赵金玉受的白眼却也不在少数。

    回到长安后,安郡王很少会客,除了每月大朝会,便闭门摸鱼,逗一逗愈发古灵精怪的赵琳儿,但与赵金玉二人日常并无甚交流。安郡王府内有专人侍奉,贴身女婢、办事小厮就有七八个,日日锦衣玉食,倒是将赵金玉照顾地妥妥帖帖。

    赵金玉在王府内呆得憋闷,偶尔也会上街走走。长安的风土人情与平凉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平康坊内的稀奇玩意就能顶上整个凉州。但赵金玉没什么心情,日日想着平凉的种种,如今虽然荣服加身,可内心却总是感觉无边的孤独。逛不了几步,便就回府发呆。

    安郡王不让他轻易出坊,让他多读读书,写写字。赵金玉也懒得管赵末的事,只每日清晨、傍晚请安,便就呆在屋子里往平凉写信。

    信中只说长安的好,说安郡王对自己、对琳儿的好。说了静思堂的事,说琳儿不喜上学读书,安郡王便给她布置了一座小院,院内种些花花草草,让怂娃他们陪着一起玩。安郡王说,等琳儿再大一些,会请大内的女官教些礼仪、刺绣女红之类的。许是日后也能找个门当户对的夫家,算是有一条不错的康庄大道。

    写着写着,赵金玉笑了起来。

    也就只有往平凉写信时,他才能感觉到心里一阵温暖。可是随着最后一笔落下,信写完了,赵金玉又叹了一口气。

    坐在窗前良久,呆呆地望着天上飞过的乌鸦。末了,他把写好的信纸仔细地折好,再从柜子里拿出一只木盒,打开,把它放了进去。

    木盒里整齐地铺摆着这几个月写下的家信,它们都寄不出去。

    赵末没说原委,但写过的信都必须给他过目,只有他同意了之后,这些信件才能发往平凉。

    赵金玉信中并无不妥,并不理解这般做法,只是他听赵正的话,安郡王说不能做的事,那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平凉如今被安郡王带上了一条战战兢兢的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世子,郡王有请。”门外小厮忽然小声唤道。

    “就来!”

    赵金玉收拾好了信纸,又将木盒子小心翼翼地放回了柜子里。整了整身上的衣裳,出得门来。小厮在前领路,两个侍女跟随左右,赵金玉穿过后堂,直到了前厅。

    厅中今日似乎有客,两个别府家丁正在厅外候着。见了赵金玉,下人们连忙施礼。赵金玉学会了摆谱,看也没看二人,径直上了台阶,进门而去。

    “阿爷!”

    赵金玉对着主位上坐着的赵末拱手,却听一旁有人哈哈大笑起来。

    “世子相貌堂堂,安郡王眼光独到啊!”

    赵金玉侧头看去,只见客座上坐着一个年约四十,身着三品官袍之人。

    “这是门下省郑西元郑侍中,金玉,喊郑公。”赵末捻着胡须,依旧是一身白色袍子,盘腿坐在桉边,头上插着一根朴素的玉簪。

    郑西元连忙摆手道:“别别别,在安郡王面前,我可不敢称公!”

    “郑相!”赵金玉躬身行了大礼,坐着的郑西元连忙点头,“世子客气了,你也别叫我郑相。早年间在陇右,我可是安郡王帐下的司曹,你喊我一声叔父,我都占了安郡王的便宜。哈哈哈哈……”

    “……”赵金玉看了看赵末,赵末不置可否,直顾低头喝茶。

    赵金玉清了清嗓子,重新拜礼:“郑叔父!”

    “诶,好好好!”郑西元受了这一礼,从袖兜中掏出件物事,道:“来的匆忙,也未备上一份好礼,我这有一块章,用的是上好的玉料凋琢打磨,还算是个好物件……”

    说罢,便伸手递了过来。

    赵金玉不敢接,却听赵末道:“好你个郑西元,老夫的便宜嘴上说着不敢,手上却不慢啊!金玉啊,拿着吧,郑公两袖清风,能有块章送你,他可老心疼了!”

    “哈哈哈哈……”

    郑西元洒脱大笑,站起来把手里的章直递到了赵金玉的手边,赵金玉见推脱不了,只好道了一声谢,收下了章,交给了门边的侍女。

    “回头寻一根上好的红丝绳,串了挂于床前。”

    “是,世子。”侍女小心翼翼地捧着那章,退步而下。

    “坐!”赵末指了指右手边的胡凳,赵金玉不敢怠慢,端正地坐下。对面的郑西元笑意盈盈地盯着赵金玉看了许久,脸上充满了兴趣。

    “听说是太原赵氏的旁支?”

    “正是!”赵末将平凉赵氏的情况与郑西元说了,挑明了赵金玉的身份,还有平凉在凉州的作用。话语中丝毫没有隐瞒赵金玉,直言凉州兵事,平凉至关重要。

    郑西元于是收起了笑容,说了今日在朝堂上发生的事情。算算时辰,圣人此时应该已是招了中书舍人,拟好了旨。便就如前日安郡王所言,此一行,赵正必执牛耳。

    安郡王脸上看不出表情,只是端起茶碗,“左领军卫之事,太子殿下等于折了一臂。”

    “那南诏如何平息?”

    “自是兵部、礼部的职责。”赵末道:“林仲这个黄口小儿,凉王殿下已是示弱,他还想在凉州开刀。兵部要调赵正去剑南之事,你知道吧?”

    赵金玉吃了一惊,向安郡王投去了询问的目光。赵末却不理他,甩了甩袖袍,接着说道:“西北局势原本错综复杂,林仲仗着西北地方与太子殿下甚密,想抽干他身边亲近之人,架空凉王。我回长安,就是卖他这个脸面。可他置西北局势于不顾,还再想抽调赵正,这就不仅是在打凉王的脸,也是在打他自己的脸……既然他要撕破脸皮,我岂能坐以待毙?他想抽走赵正,想往安西安插徐王,算盘子拨得倒是勤快……”

    郑西元呵呵呵地笑,“论拨算盘,林首辅还是差安郡王你一截啊!抽调赵正的奏章都还没写成,就被安郡王在南诏将了一军。”

    “哎,此事不说了!上不得什么台面,来,喝茶!”赵末摆摆手,向赵金玉呶了呶嘴。赵金玉聪慧,当下便就端起茶碗,向郑西元敬去……

    郑西元在王府呆了大半个时辰,走的时候,赵金玉送到了王府门口。

    郑西元脸上带着笑,似乎有话要说,待上了马车,终于忍不住了。

    “世子今年十九?”

    “回叔父,下月初五,满十九。”

    “甚好,甚好!”郑西元点点头,忽然啧了一声:“可成亲了?”

    赵金玉闻言脸一红,“尚未。”

    “甚好,甚好!”郑西元又连说两个甚好,钻进了马车。

    车夫朝赵金玉拱了拱手,一勒马疆,两匹牵马踱步了起来。郑西元掀开车帘,朝立在车外行礼的赵金玉摆了摆手,“金玉啊,回头与安郡王说一声,我过几日再来。”

    “是!”赵金玉心里打鼓,总觉得郑西元的脸上写了些什么东西。一转念,难不成郑相府中还有待嫁的女子?

    马车顺着十字大街往东而去,转过街角,便就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了一串清脆的铃铛声响。

    赵金玉转过身,叹了口气。

    安郡王今天让他坐在前厅,听两人谈话。说的还尽是官场斗争之事,若不是牵扯到平凉和赵元良,赵金玉原本是听不下去的。

    赵正说安郡王这人,老谋深算,要多学着些。可这些权谋,赵金玉根本不感兴趣。让他参与其中,谁知道是福还是祸?但有一点赵金玉稍感安慰,至少说这些时,安郡王并没有把他当做外人。

    赵金玉摇了摇头,也罢,多少学一些吧。

    他抬脚迈上了台阶,却听身后一声咯咯咯的笑声,“金玉哥哥……”

    赵金玉面带笑容,转过头来,赵琳儿挎着一只小巧的绣包,自静思堂内出来,穿过街道,直扑向赵金玉,窜进了赵金玉的怀里,“金玉哥哥,琳儿好想你呀!”

    “不许胡闹!”赵金玉把她放在了地上,“你怎地就出来了?”

    琳儿皱着鼻子,脸上收敛起了笑容,不吭声。

    “是不是又被老师骂了?”

    “才不是!”琳儿道:“琳儿可认真了……”

    “那你如何没等放学?”

    赵琳儿不理,“哼”一声,就要往府里窜。赵金玉一把拎住了她的后脖子,“你忘了元良如何与你说的?”

    “……”

    “你忘了怂娃他们?你不是说要和怂娃一道,好好地学东西吗?”

    琳儿被赵金玉抓在手里,乖得跟只猫似的,“金玉哥哥,我听不懂嘛,那些之乎者也的,还没有张先生教得好呢!”

    “不许胡说!”赵金玉松开了手,扳正了赵琳儿的身体,俯下身,看着她,道:“长安城里的大家闺秀,都是知书达理,温婉贤惠的。你看谁如你一般,日日只知玩耍,跟个疯女子似的!琳儿,我们是平凉来的,在他们眼里,我们就算穿的再好,也都还是泥腿子。他们看不起我们,可我们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你说对不对?”

    琳儿低着头,点了点。

    赵金玉蹲下来,拍了拍她的肩膀,“你想不想快快地看到元良哥哥?”

    “想!”琳儿闻言,顿时抬起头来,双眼充满了希冀与渴望。但很快,这两团烈焰便就暗澹了下去,琳儿瘪着嘴:“可是元良哥哥要打仗,他来不了长安!”

    “是啊!”赵金玉道:“元良哥哥多想来长安陪着你,看着你长大!可是他如今与我们一样,为了平凉,他要去打仗,要和吉利、大柱哥哥一道,以命相搏。而我们为了平凉,只是要多学,多看,多做。你看我们每日大鱼大肉,你喜欢喝羊汤,每日都能喝一锅,你喜欢玩耍,有一整个院子给你玩耍。你想要这个,想要那个,阿爷问都不问,什么都给你买。可是你元良哥哥呢?他什么都没有,全靠自己和平凉……”

    “我懂了。”赵琳儿神态极为自责,抹了抹鼻子,摆了摆绣包,“我这便去与老师赔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