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完电报,少尉再次把目光转移到战场上,边观察边问:“有没有发现敌人撤退时留下的踪迹……他们缴获大量轻重武器,肯定跑不快。”
“只要确定他们撤退方向,找到他们撤退踪迹,我们就能顺藤摸瓜,找到攻击目标,确定他们番号,兵力,装备,还能给航空兵当眼睛,指引他们对敌人发动无差别轰炸,消灭他们。”
一个鬼子曹长站了出来:“报告长官,卑职在战场西北方向发现大量车轮印,马蹄印,士兵脚印……”
“伏击增援部队的敌人应该是从那个方向撤退的,利用包谷秸秆掩护,躲过空中侦察,悄无声息撤离战场。”
少尉赶忙举起望远镜看过去。
那里的包谷秸秆有一人多高,部队往里面一躲,不要说天上飞机,地面部队都很难发现。
但敌人从包谷地撤退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儿。
大军通过,士兵再谨慎都会在行军路上搞断一些包谷秸秆跟叶子,这是对手想隐藏都隐藏不了的行军踪迹。
只要自己跟着那些踪迹走,肯定到找到敌人落脚点,确认对方身份,兵力,装备情况……为旅团长出兵创造条件,不然整个旅团到现在都还是瞎子跟聋子,不知道对手一点儿情况。
放下望远镜,手一挥动命令:“沿着敌人留下来的撤退踪迹侦查前进,务必找到敌人落脚点儿,报务员每隔半小时向旅团指挥部通报一次我们具体位置。”
“部队成战斗队形展开,前进时所有人都加强戒备,防止敌人杀我们一个回马枪。”
“遇到危险马上撤退,绝对不能跟对方硬碰硬。”
“他们有实力在短时间内吃掉我们一个加强大队,说明战斗力非常强,我们这点儿人还不够给他们塞牙缝,绝不能被盯上。”
…………
鬼子侦查骑兵都是军中精锐,战斗力强悍。
仅仅半小时就追出去三公里,结果除了对手撤退时留下的踪迹,其他什么有价值的情报都没发现。
】
报务员按约定向旅团指挥部通报具体位置,然后继续向前追击,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架势。
“砰……”的一声枪响突然在几十米外响起,最前面侦察兵应声倒地,胸口被子弹穿了个血窟窿,当场丢掉性命。
“哒哒哒……砰砰……”一旁的小鬼子立刻蹲在地上举枪反击,步机枪子弹就跟不要抢似的朝刚刚响枪位置飞过去。
结果大部分子弹都被玉米秸秆挡在半路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子弹飞到几十米外。但刚刚偷袭他们的步枪手已经趴在地上,任凭子弹在空中飞舞,就是伤不到他分毫。
“哒哒哒……”
一串冲锋枪扫射声在鬼子侧翼响起,正在开火的轻机枪戛然而止,机枪手跟两个副射手同时歪倒在地上,每个人身上都被钻了好几个血窟窿。
“八嘎,我们左翼也有敌人,马上反击……”鬼子少尉转身就朝冲锋枪手所在的大概位置开抢,一边扣动扳机一边命令。
“压制敌人火力,交替掩护往后撤退,我们肯定碰到了敌人殿后部队,必须马上脱离战斗,离开这里。”
鬼子少尉反应很快,连续打出五颗子弹后,一边给步枪插入五发新弹夹,一边往后退。
“哒哒哒……”
熟悉的冲锋枪扫射声再次响起,这次的响枪位置隔少尉非常近,四颗子弹成扇形朝他胸口飞过来。
两颗子弹被秸秆挡在半道上,两颗子弹正中胸口。
两分钟后,来自包谷地的交火声完全停下来,特战队十几个队员全都满脸笑容,有人背着刚刚缴获的步枪跟子弹,有人抱着机枪,还有队员牵着战马,背着电台,喜气洋洋消失在这里。
…………
房山县日军旅团指挥部,通讯参谋再次冲到旅团长面前,还没站稳就一脸焦急报告:“将军,追击敌人的侦查骑兵失踪了。”
“我们跟他们约定,每隔半小时向指挥部通报他们据地位置。结果他们不仅没按时发电报,就连卑职主动联系他们也没有任何回应!”
参谋长反应很快,指着伏击战西北方向一个点介绍:“半小时前他们在这里给指挥部发电报,确定自己搜寻的就是敌人主力。”
“如果他们出事儿,八成是中了敌人殿后部队诡计,想撤退都没机会。”
“命令……”旅团长脸色非常凝重,盯着是沙盘看了好一会儿才开口。
“城内剩下的侦查骑兵全部出动,以分队为单位独立行动,沿着敌人撤退方向继续搜索,务必找到伏击增援部队的敌人。”
“情报部门也要行动起来。”
“那么多敌人进入皇军占领区,再隐蔽都不可能真正做到悄无声息。”
“配合侦察部队尽快摸清敌人实力。”
“再联系一下航空兵,从空中严密搜索敌人撤退方向。”
“他们缴获的战利品中有山炮跟步兵炮,离不开公路,认真搜索肯定能找出来。”
这时,参谋长突然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旅团长,既然已经确定敌人撤退方向,找到他们肯定是迟早的事儿。”
“卑职现在担心的就是周口据点。”
“万一据点丢了,我们包围大山的封锁线就会形同虚设,敌人想进山就进山,想出山就出山。”
“指挥部刚刚收到据点发来的最新求援电报。”
“他们周围突然出现一百多个八路军,装备精良,正围绕据点挖战壕,修工事,为强攻据点做准备。”
“如果山外伏击增援部队的敌人也是八路军,他们就能用刚刚缴获的山炮跟步兵炮攻击据点,那周口据点就危险了。”
“您看我们要不要继续派兵增援周口据点,或者让据点驻军直接撤退,在航空兵掩护下撤回县城。”
“他们只剩两百来人,敌人后山炮跟步兵炮助阵,死守据点的话必死无疑。”
“与其白白留在那里送死,还不如撤回县城,在其他战场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