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608章 还是甭问

第608章 还是甭问

    布衣出登大宝,淮右起军得天下。

    讨过饭,念过经,带过兵,称过王。

    并成功以皇帝之姿号令将帅攻入大都,绝了胡元的国祚。

    对朱元璋来说,这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只是随着走的愈远站的愈高,身边人反倒是愈少,能真正贴心的,唯有自家妹子。

    就如徐达,自己将其看作兄弟,但徐达却处处恪守臣子礼仪。

    儿子虽偶尔能与他叫板,但却也心思玲珑剔透,有些时候亦也不敢轻言相劝。

    但这种情况在光幕出现后却好像又有了缓解,毕竟那些于光幕上书文的历代先君先人,并不需要曲意逢迎于他,也并不会怕的他的身份,毕竟要么非大明臣子,要么也同样是天子。

    三人这种轻松平等的劝慰,反倒是令朱元璋平静了不少。

    昭烈帝说的没错,即便是胡人又得了势,但终还是有人做了与他一样的事,而且看这少年郎的样子,那人做的还远远好于他。

    感受着身边妹子的注视,朱元璋回头递了个安心的眼神,回头振奋道:

    “历代无不以前朝鉴,如今我大明能以旧明史鉴,何其幸哉?”

    朱标明白老爹这个说法,但眼看着光幕上唐太宗字里字外透出的这个闲适样子,忽然很想到了一个问题:

    唐太宗知不知道太子谋反之事?

    【南宋亡国之后,元朝正式完成了一统。

    作为一个国土极广的短命王朝,《元史》当中比较盖棺定论的给了个元朝的评价:

    “既行汉法,又存国俗”,说白了就是汉化程度很低。

    元朝虽然有极大的疆域,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既不重视农业、也不举行科举、同时又过于依赖佛教等等都是摆在明面上的问题。

    但汉化程度太低这个结论是我们站在后来者的角度评级的,放在当时,并不会有人觉得这是什么问题。

    毕竟当时的蒙古那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帝之鞭,在西方有三次西征,抽下的痕迹至今都没消弭。

    在东方先灭西夏再灭金,最后徐徐图宋功成,造就一统。

    南宋作为被击败被征服被吞并的一方,如果宣称自己有制度文化优越性让身为胜者的蒙古来学习,无疑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这就好比是颉利可汗被李靖逮了,五花大绑之后送去长安,结果在献俘时候跟唐太宗说,虽然我败了但是长生天没有败!你如果想要强国就必须要学习我们突厥文统!

    李世民没当场把颉利砍了都算是心胸宽广的,何况乎真的去学习?

    当然我们都知道后来李承乾真的学的很好,那就是后话了。

    总之,当时的蒙古帝国虽然已经分裂消亡,但对蒙古人来说他们的草原制度依然是有优越性的,学什么汉人制度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甚至忽必烈这个在几大汗国看来是“蒙奸”的君王都很直白的说过:汉人惟务课赋吟诗,将何用焉?

    而不止是忽必烈,当时的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也同样痛斥过一句“以学术误天下者,皆科举程文之士也!”

    谢枋得这个人与文天祥同一年中进士,后来在信州顽强抵抗元军围攻,信州失陷后改姓名隐居,后来到了元朝被人举仕不从,福建的官员为了讨好上级强行把谢枋得送到了大都,结果谢枋得选择绝食而死。

    这样的硬骨头宋人都怒骂科举误国,那还怎么让蒙古人相信中原文制有优越性?

    也无怪乎蒙古当中的反对汉化派如此坚定了,不是不相信你,实在你太不争气啊。】

    许昌府衙中,张飞兴致勃勃戳戳曹操:

    “老曹伱知道那魏文帝是谁不?”

    对曹操来说,想想当初意欲称王时所定下的魏王之号,再回想一下早时将刘备和张飞所言皆当做妄语的那些话,这些事并不难猜。

    或者说一开始刘备就将所有的真相都摆在了自己面前,只是他不愿意去相信。

    而这魏文帝之名……赠父武谥而独享受文谥,也确实像是进退失据的曹丕能干出来的事情。

    摇摇头,曹操反倒是对旁的比较感兴趣:

    “子桓…曹丕何以出此言?”

    这件事早了点,张飞回想了一下道:

    “好像是不想给自己修陵墓,说这世上没有不被盗的陵墓。”

    对此曹操实诚点了点头,若是张飞所说都为真,他曹操费劲巴拉建的陵也被盗了,而且方才听那意思,这国号为宋的开国君主甚至尸骨都找不到,不过谈及此事,他眼下反倒是更关注另一事:

    “吾子短寿又不愿造陵,可有入土为安?”

    张飞收敛了笑意,努力回想了一下道:

    “想来应是有的……这光幕结束后尚有回放之能效,稍后给你亲观不就好了?”

    曹操脸上萧瑟之意少了一些,认真拱手道:

    “那便谢过将军了,不知将军百年后葬于何地?”

    于是曹操便看到张飞的脸色骤然奇怪了起来,最终摇摇头回了一句:

    “大丈夫马革裹尸,何须寻安地?”

    “那云长呢?”

    “……老曹我劝你还是别问了。”

    ……

    “科举程文有何错?赋诗填词有何错?修学文术又有何错?”

    不出意外,第一个站出来发表牢骚的还是李煜。

    不过对此的驳斥就要更简单,或者说纵贯宋朝上下,一直以来的问题便是这文武之辩,故而无论是赵匡胤还是赵普如今想的都极为明白:

    “未到太平时,便勿作太平词。”赵匡胤低叹一声。

    赵普拱拱手道:

    “李郎君勿躁,此中人所叹者,皆为其所知两宋以文驭武之果。”

    “身为君子,乱世当提剑报国开太平,开得太平再治学论道继绝学。”

    “否则便是,敌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不胜悲乎。”

    李煜脸色顿时有点奇怪,毕竟这个说法不管怎么听好像都比较契合江南唐之处境。

    他不是蠢人,故而对江南私下那些对他的攻讦都清楚的很,但李煜觉得他也无奈。

    或许,最早知宋不愿江南唐存时,确实该做些什么,但后来显然无论做什么都已经晚了。

    不过他还是能适当表示一下疑问:

    “我唐因不修武治而亡,宋竟重蹈旧辙?”

    于是李煜看到官家宰相皆侧目,那空炅法师灵活的向后退了一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