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不宋 > 333.准备出征

333.准备出征

    太子,法定帝国接班人,地位仅次于皇帝。

    东宫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官署机构,也有自己的属官,甚至有自己的军队,约略像个迷你型朝廷。

    不过东宫机构并不是行政体系中的法定机关,正常的朝廷运作中,也没有太子参与政务的常规端口。

    若是想让太子正式参与朝廷核心,通常都要给他加上监国的称号,这才能成为真正的帝国老二。

    太子监国,在唐代比较常见,陆陆续续的加起来大约有两百年左右,不过到宋代就变得很少见了。

    都知道,宋代政体的主要特点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在制度设计上充满了平衡和制约,严加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人擅权。

    单说为了防止太子乱政,就一直刻意弱化东宫权力,淡化东宫的实际职权,将东宫属官设为虚官,一般也不允许太子皇子们参政论政。

    至于监国,也就四次,其中宋徽宗和宋钦宗那两次还是战事紧迫的非常时期,另外两次就是宋真宗和宋孝宗时期。

    真宗是身体不行,名义上是让太子监国,可赵祯才九岁,哪有这个能力,所以实际上是皇后刘娥在决断朝政。

    孝宗则是要给太上皇赵构服丧三年,所以让赵惇参决庶务,当时许多大臣都是反对的,常常提醒赵惇要先听取孝宗建议再决定政务。

    也就是说赵惇监国的形式远远大于实质,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决策权。

    在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太子监国这种事了。

    不过呢,也是从孝宗开始,放松了皇子参政的限制,太子在朝会时可以侍立御座一侧听政参决。

    而皇子也可以担任差遣,甚至可以到地方上担任实职主官,比如魏王赵恺就出镇地方,曾判宁国府和明州。

    也就是说在此以后,皇子能不能参政,参政到什么程度,都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意志。

    但是在大多数文臣来说,依然秉持着皇子不得参政的理念,毕竟权力二元化后,容易产生许多隐患。

    更何况,赵昀给赵孟启的是监国还加了摄政,意味着就是要让他成为代理皇帝……

    待确定没有听错之后,首相董槐出班陈奏,“陛下,由太子抚军监国,皆非得已事也,如今朝局稳定,圣体康健无恙,何需行此下策,还请陛下三思!”

    从这话里也听得出来,他对册立燕王为太子并没有意见,其实绝大多数臣子都已经默认了燕王的皇储身份,封不封太子也就是个名号的问题,何况燕王现今得到的各项待遇,实际上比一般太子都要高得多。

    就算现在赵官家有了血缘上的亲儿子,可反对燕王的人也不敢轻易公开说出易储的话,不然只会被扣上别有用心的罪名。

    在这种时候反对赵孟启监国的人,也未必就是反对燕王本人。

    比如枢密使程元凤也在董槐之后陈奏,“盖闻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今陛下在上,又置监国摄政,是国有二君矣。”

    “自古未有国贰而不危者,盖国有贰则天下心生向背,向背之心生,则彼此党立,党立则必启谗间之言,谗言启则父子开隙,开者不可复合,隙者不可复全!”

    “彼时赵武灵王、唐太宗皆受此弊,我朝天禧年时亦尝行之,若非寇准王曾,几生大变。”

    “此古人不幸之事,当慎之诫之,臣伏请陛下收回成命。”

    两位大佬发表完意见,但随后附和的大臣却不多,大家似乎都还在分析利弊。

    燕王一系的大臣也感觉眼下的时机并不适合燕王上位,但一时间也不清楚燕王本人的心意,因此不敢轻易表态。

    而反对派呢,原本的计划之一就是把燕王架上去,既要他为将会出现的‘过错’背锅,又要让他和赵官家发生矛盾冲突。

    到时候再用种种手段兴风作浪、挑拨离间,令燕王丧失‘民心’及赵官家的信任支持,如此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他废掉。

    这种斗争方式是反对派们所擅长的,也是比较安全稳妥的,基本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患。

    不过此时他们却有些拿不定主意了,因为他们发现赵官家对燕王的信任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好似巴不得早日将权力统统交给燕王一般……

    这官家要是真的一点权力欲都没有了,还挑拨给屁啊!

    陈大方陷入到这个尴尬的境地,一时不知道该作何选择,到底是奉命拟诏还是封还词头?

    算了,还是按最稳妥的策略来吧,毕竟人的想法又不是不能改变,多下点工夫,就不信扭转不了官家的心意……

    这么想着,陈大方正要应下制词的差事,然而赵孟启却开口了。

    “父皇,儿臣也请您收回成命,眼下不过就是几只苍蝇嗡嗡叫而已,虽然有些烦人,却不值得大动干戈,也不值得您动怒。”

    “这数州急报,听起来很吓人,但我朝立国近三百年,岂是这点小伎俩能撼动的?”

    “儿臣建议,传诏于这数州,命当地官府及士绅限时平息骚乱,否则朝廷便出大兵敉平之,到时候就别怪玉石俱焚了。”

    这隐含威胁的话一出口,群臣骇然。

    燕王完全不打算按套路来,压根不管里面有多少弯弯绕,就是把地方官及豪强和当地乱象绑在一起,来了个超级连坐。

    咱没工夫去查是谁在搞鬼,又是怎么搞的鬼,总之你们给我把事情平息下来,不然逼得朝廷出兵,那就禾苗杂草一起割,就问你们怕不怕!?

    这种无赖招数,正常朝廷肯定是不会用的,可燕王就很不好说了,说不定他是真的干得出来。

    此时宋朝的政权还处于稳定时期,中枢并未失去权威,还是具备这么干的能力和资本,只是肯定会被诟病的。

    “万万不可啊!”马天骥慌忙出班,“朝廷怎可不问是非曲直、青红皂白,就将责任强加给无辜士绅?朝纲何在?法理何在?”

    “呵呵,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乱象,我想在场诸位心中都有数,某些人试图用地方安稳来绑架朝廷,难道朝廷就不能用这个反过来绑架他们么?”

    赵孟启一脸不屑,谁规定老子一定要按你们的游戏规则来玩?

    就比如赌场上,虽然我看不出你是如何出千,但不妨碍我掀桌子。

    马天骥见燕王不讲理,明白多说无益,便连忙向御座拜去,“陛下,朝廷行事当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千万不能听任燕王胡闹啊。”

    “是啊,若是这么做了,那朝廷与地痞无赖何异?”陈大方同样出班表示反对。

    其他一帮大臣也纷纷劝谏,阻止赵官家接受这个做法。

    御座上的赵官家,见儿子一句威胁就把这帮大头巾吓得仓惶,不禁感觉有些好笑,怒气也就淡了下来。

    实际上,他对儿子的建议还是很动心的,不过他毕竟还是正统的帝王,无法这么肆无忌惮。

    “诸卿莫慌,燕王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群臣好不容易才忍住翻白眼的冲动,玩笑!?什么时候朝堂上可以随便开玩笑了?

    “朝廷自有规矩,肯定是不能如此胡来的,正大光明方为王道,不过也不能任由地方糜烂,诸卿可有妙策以解之?”

    问到该怎么解决问题,这些大臣又哑然了。

    而赵孟启见老赵没接受自己的建议,脸上却并无懊恼,反倒又笑着说,“既然马侍郎觉得孤的法子不合适,想来肯定是有合适的解决方法了。”

    接着他转向老赵道,“既然这样,那儿臣建议由马侍郎前往安吉州,若是十日之内不能平息事端,恢复经界工作,那就说明马侍郎德不配位,还是回老家种田算了……嗯,再建议由陈中书前往浙南三州,若是半个月不能建功,那也不如辞官乞休吧。”

    赵官家边听边点头,还假惺惺的问道,“这个建议倒是像点话,不知马侍郎和陈中书意下如何啊?”

    “这…”马天骥感觉有些头晕,发现自己似乎被套了,若是拒绝的话,岂不是又绕回燕王刚才那个建议?

    于是他只要硬着头皮,“臣,愿往。”

    陈大方也藏起苦笑,“臣也愿往。”

    “完美!”赵孟启拊掌,嘴角翘起,“好了,打苍蝇的事安排了,该回到福建路的事了。”

    赵官家暗赞儿子这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玩得妙,举重若轻便把麻烦处理了,于是心情渐好。

    “平叛非是儿戏,燕王的安危更是重要,五千兵马实在过于单薄,还请诸卿群策群力,再挑出一万可战之军!”

    赵官家自然也意识到,数州在这个节骨眼闹事,很可能就是拖住朝廷的军力,减少赵孟启能带走的兵力,因此反而更要给足。

    群臣见事情又绕回到这令人头大的问题上,皆是感到烦恼不已。

    惟有赵孟启却一脸轻松,摆摆手道,“不用麻烦大家了,我就带马行司右军,对付匪贼而已,有五千多兵马足够了,至于我自身安危,不是还有东卫么。”

    原本群臣是没有考虑总数多达三万多人的东卫,一群娃娃兵,成立也才一年多,也没经过战阵,战力恐怕连临安的兵油子都不如。

    不过经燕王这么一说,要是只用来护卫,倒是可行,毕竟人数在那,不过就是后勤压力要大上许多,增加出征不少开支,但眼下也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随即赵孟启又说,“再把定海水军给我,我打算走海路,需要护卫。”

    定海水军全称‘定海驻剳御前水军’,隶属沿海制置司,驻扎在庆元府,孝宗时成立,发展到此时满员六千人,不过每年要轮调一部分兵力北上海州驻防。

    原本是一千一百人的,还是受了赵孟启的影响,改成了两千人。

    虽然宋朝水军不少,但可以算是‘海军’的却很少,毕竟宋朝基本没有海上威胁,而定海水军就是少数海军之一。

    朝廷不重视海军,可赵孟启却不会忽略,不但把浙江水军壮大起来,也很关注定海水军的发展,这一年多来,给了定海水军不少支持,船只武备有了质的飞跃。

    浙江水军如今承担着倭国方面的任务,没法抽调,而之前赵孟启是准备把定海水军用在攻略流求中的,现在算是提前南下了。

    燕王要求抽调的这些兵力,不会影响地方防务,有人相反对也找不到理由,更多则是没把东卫当回事。

    随后赵孟启又大概阐述了一下自己的平叛思路,中规中矩,大臣都觉得没什么问题,赵官家更是满意,于是趁热打铁,当廷走完了燕王的任命程序。

    然后赵孟启的封号官衔又变得超级长了,燕王,天策上将军,开府,别赐门戟,加平章军国事,御史大夫,殿前都点检,东南节度使,提举新学新城事。

    其中天策上将军是赵官家一时兴起给加的,大臣觉得无所谓也没反对。

    一说天策上将军,一般人想到的大多是李二,不过宋代也有过,宋真宗就封了自己的皇兄楚王赵元佐为天策上将军,并赐剑履上殿,诏书不名。

    这玩意不开府就是个荣衔,表示尊贵,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三师,是武官之首。

    对于赵孟启来说,也没什么实际用处,就是好听罢了。

    随后朝廷还任命朱熠兼任东南节度府行军司马,参赞军事,又任命陈韡为观文殿学士,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辅佐燕王平叛。

    至于赵孟启幕府其他官员,由他自行选调,再报官家御准,这自由度可是前所未有了。

    然后就是商议相关具体事项,毕竟出征牵连的事务可不少。

    一场朝会,到夜幕降临才结束,百官们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开皇宫,赵孟启也回去安排起准备事宜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