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糜汉 > 第一百八十二章 治政六术 是否佳徒

第一百八十二章 治政六术 是否佳徒

    只是虽然心中有着赞同之意,但诸葛亮的脸上却没表现出什么异常。

    诸葛亮看向糜旸言道:「既然子成有这番见解,那可有相对应之策略?」

    诸葛亮的语气很是寻常,令糜旸有些摸不着诸葛亮的想法。

    他方才那番言论,除了有借鉴历代以来各大贤臣的理解之外,还加入了自己的看法。

    不可否认,大汉亡于土地兼并及地方豪族壮大。

    但这是原因,不是根源。

    土地兼并与地方豪强,都是历朝历代灭亡的重要原因。

    但造成土地兼并,地方豪强不断壮大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而直接原因就在于封建制度的不完善,朝廷的软弱。

    这种根源在封建社会,是无法轻易改变的。

    这一点目前,亦并不适合在诸葛亮面前提及。

    所以只能从直接原因入手。

    只要朝廷能够作为,在不同的时期采取相应的制度去抑制、去打击,那么就能改善这种情况。

    只要维持百姓的基本生活,就能保证社会的基本稳定。

    例如汉宣帝,他之所以能将大汉带向鼎盛,就是他深知民间疾苦。

    他掌握实权之后就开始大刀阔斧改革,核心一个是整顿吏治,一个是打击豪强抑制土地兼并。

    在他的努力之下,终于将汉朝推向鼎盛。

    历代朝代之中兴,大多就这两个手段。

    而他的继任者汉元帝,论人品他这个皇帝不见得有多差。

    但他上台之后的作为,几乎就是与汉宣帝反着来。

    他甚至将汉代帝王历来整治地方豪强的绝招「陵迁」制度给废黜了,终于将西汉带入了灭亡的深渊一去不复返。

    前后至多不过三十年而已。

    制度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负责创造与改良制度的执政者,就要承担起相对应的责任与作用。

    虽然不懂诸葛亮是否赞同他的想法,但糜旸还是接着对诸葛亮言道:「因观其失道缘由,从而可得应对之策。

    旸认为当务之急,在于正本清源。

    朝廷首先应当招揽贤能之士辅左朝政,黜退无能女干诈者以正时局。待朝廷一稳,再发布惠民之政策,以恩义及信用来获取天下人心。

    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当有三步:分别为赏罚分明令民众各尽其力,俭约用度以丰国库,薄征税赋以令民富。

    待国库充盈,军备有余,人心向附时则可举兵出征。

    敌国民众,若知道我朝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则势必会对我国有所期盼。

    期盼之心一起,则必取敌国之势即成。

    有此大势在,熟悉敌国国情之人,会为我国充当间谍。

    熟悉敌国山川地形之人,便会成为我方进攻敌国的向导。

    若北方之民与我国之民心意相通,则是天意即是如此。

    以实利唤起天下人思念汉室之心,到那时大王举兵北向,则无有不胜。」

    ….

    在糜旸看来,所谓的天下人人思汉,更像是一个政治口号,但这个政治口号既然会存在,自然有他存在的道理。

    就像历史上,曹魏与司马晋禅代之时,社会名士出于私心一片赞誉之声,都以为盛世要来临了。

    而后就是神州陆沉,更大的一场灾难来临。

    在那场灾难降临之后,社会上下才知道大汉的好,纷纷开始人心思汉。

    就连许多异族建立政权,为了笼络人心,都纷纷以汉为国号,直到最后,都把汉这个国号给用烂了。

    所以在有时候,复兴汉室不单单可以当做一个口号,更是可以当做一个笼络人心的大好利器。

    毕竟汉室四百年之天下,大汉的强盛富强已经深入人心。

    但要想做到这一点,于战略上来说就必须是要先将纳于汉中王治下的民众治理好,让强大的国力可以传到敌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借助于原本根深在天下人心间的「汉」字旗号,在北伐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例如之前关羽水淹七军后引发的中原大动乱,例如历史上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时西北三郡不战而降。

    当糜旸继续说出他的见解之后,诸葛亮的脸上渐渐浮现了笑容。

    这是糜旸第一次在世人面前,阐述他对天下大乱的看法,不能说糜旸说的就是金科玉律,但糜旸能在这个年纪有此番见解,已经实属难得。

    最重要的是,糜旸所说的看法,与诸葛亮内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那篇名扬天下的《隆中对》中,诸葛亮曾提出类似的看法。

    而在历史上他主持国政之时,亦是如糜旸今日所说的一般,那么做的。

    在听完糜旸的看法之后,诸葛亮对糜旸的感官开始产生了变化。

    糜旸仁孝忠正,但品德比他更好的不是没有。

    糜旸取得公安一战的胜利,很令人瞩目以及赞叹。

    但这并不代表糜旸就是天下间唯一的名将,有了糜旸,刘备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胜负得失往往不是在于一个人,而是在于方方面面的比较。

    诸葛亮更喜爱的是治世之军政能臣,是能与他一起平定天下乱世的伙伴。

    而平定天下不能单靠武略,亦要有着长足的眼光。

    糜旸今夜的见解不足以让诸葛亮惊为天人,引为圭臬,但却让诸葛亮在糜旸身上看到了一种希望。

    糜旸今年不过二十一而已。

    诸葛亮今年已经四十岁,在万事顺遂之下,他最多只能再辅左大汉二三十年而已。

    但之后的大汉就要有新的贤臣来看护,要有新的贤臣来继承他的衣钵继续守护大汉。

    以往诸葛亮将这种期望大多倾注在马谡与蒋琬身上,但今夜糜旸的表现,令他心中有了第三个人选。

    诸葛亮眼中闪着欣喜之色,他的脸色不再如方才一般古井无波,而是流露出了赞誉之色。

    ….

    诸葛亮看着糜旸言道:「你说的很好,虽然你的见解中亦有着疏漏之处,但你能在这般年纪有这般看法,已经是十分难得。」

    相比于马谡,糜旸的回答更符合诸葛亮的心意。

    诸葛亮觉得以往他有些忽略糜旸了。

    既然符合,那诸葛亮自然不吝于指教糜旸。

    诸葛亮没有第一时间回答糜旸方才所问的治政之道,而是先问糜旸道:「子成可知何为兵权?」

    诸葛亮话语中已经有了教导之意,糜旸不会听不出来。

    他对着诸葛亮一拜道:「还望先生教我。」

    糜旸的求教态度很好。

    诸葛亮见状,脸上的满意之色更浓,他对着糜旸言道:「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

    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譬如勐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

    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乱世之中,人心莫测,若想治政,则必先握有兵权在手。有兵权在手,子成到汉兴郡中后,方能治政。这一点,子成一定要切记。」

    糜旸听着这点,点了点头。

    在糜旸点头之后,诸葛亮继续教导道:「天下有治政之术,繁杂纷乱,不一而定。」

    「王化之政,适合于全局性、长远性的治理,用来处理具体事务就显得辽阔;

    策术之政,适合于扶危救难,在安定太平的时局下就不会有显着的效果;

    矫亢之政,适合于纠正侈奢坠落的风气,靠它来治理已经病入膏盲的国家只会越弄越糟;

    公刻之政,适用于纠正朝廷里的邪恶势力,靠它来治理中央之外的不正之风就容易失去民众;

    威勐之政,适合于讨伐内乱,靠它来管理和平时期的老百姓就未免大残暴了;

    技巧之政,宜于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用来解决贫穷衰弱,但过于看重,只能劳民伤财,给民众增加困苦。」

    这时在大堂之外,黄月英端着一些点心来到了大堂门口。

    但就在她要踏入大堂内之时,她看到了诸葛亮抱膝的举动。

    看见这一幕,黄月英的脸上浮现了惊讶的神色。

    自入益州以来,她很久没见过诸葛亮的这个举动了。

    黄月英又看了看诸葛亮对面的糜旸,她脸上流露出笑容,而后为了不打扰这两人,黄月英又默默退出了大堂。

    子成,有福了。

    糜旸听着诸葛亮所言的治政之术,听得几乎有些入迷。

    糜旸从小到大亦看过不少经书典籍,亦听过许多政才讲政,但如诸葛亮这般将方方面面都分析到的治政之术,糜旸是第一次听闻。

    这是来自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政治心得与智慧!

    在入迷之时,糜旸的心中也有着感动。

    诸葛亮将自己的政治心得与智慧无私地告知给他,这便是传道受业解惑!

    ….

    在听完诸葛亮所说的话后,糜旸花了好一会儿,才完全消化诸葛亮所传授的知识。

    诸葛亮看着糜旸脸上的思索之色,他也不打扰,就这么静静等着糜旸。

    在糜旸消化完以后,他就马上问诸葛亮道:

    「葛师,以上都是治政之术,那治政之道呢?」

    面对糜旸的询问,诸葛亮取来书桉上的一支毛笔,而后在书桉上缓缓写下了一句话。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诸葛亮所写的这八个字,乃是出自《尚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诸葛亮年少时酷爱书法,在多年持续不懈的练习之下,诸葛亮亦是当代有名的书法大家。

    他目前的所写这八个字犹字体优美,犹如龙飞凤舞。

    而这八个字在烛光的照耀下落在糜旸的眼中,因为诸葛亮优美的字体,加上这八个字所代表的含义,更让糜旸读起来感觉别有一番韵味。

    《尚书》作为儒家弟子必读经书之一,这八个字想来很多儒士都知道,但又有多少儒士还记得这八个字呢?

    无疑诸葛亮就是那少数记得的几个儒士之一,现今诸葛亮亦想糜旸记住这句话。

    在写完这句话后,诸葛亮最后语重心长的对糜旸言道:「吾方才所言,都是针对某种特定情况下而采取的治政权宜之术,都不是根本的治政之道。」

    「何为道?道乃根本矣。」

    「而治政的根本在于重民,民安,则天下安。」

    「要想做到大治,唯有时刻怀抱一颗忧惧天下百姓之心,而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治政之术施政。」

    「治政之术可根据实际情况多变,但治政之道不能忘,否则就

    会过于剑走偏锋,最后适得其反,引发大乱。」

    「子成,答应吾,要时刻记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八个字,并以这八个字时刻警醒自己!」

    诸葛亮在说最后一句话时,语气格外严肃,糜旸亦意识到了诸葛亮的郑重。

    他马上从坐席上起身,而后对着诸葛亮跪下,口中承诺道:「葛师今夜所教,旸一个字也不会忘。」

    在灰暗摇摆的烛光下,一位辛辛学子心悦诚服地拜倒在,一位面露郑重之色的长者身前。

    这种画面像极了先秦流传下来的,古之贤者教导弟子的画面。

    而这一副画面,亦深深落在了门外的黄月英眼中。

    ...

    在教导完糜旸之后,诸葛亮见天色已晚便让糜旸早些归府。

    在糜旸起身离开之时,诸葛亮与糜旸方才察觉到站在门外的黄月英。

    糜旸对着黄月英一拜后,他便缓步离开了大堂。

    只是在糜旸离开之时,黄月英往糜旸的手中塞了几块点心。

    这是来自师母的慈爱。

    在糜旸走之后,黄月英来到诸葛亮身旁。

    ….

    这时诸葛亮已经来到大堂中的一处剑架之前,这处剑架之上放着一把宝剑。

    后世有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延请蜀中名匠铸造八柄宝剑。

    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

    刘备给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

    但其实这件事,发生的时间点是建安二十四年,毕竟章武元年关羽都已经去世了。

    如今诸葛亮目光所注视的这把剑,正是当年刘备赏赐给他的那把剑。

    这把剑剑名慎独。

    何谓慎独,意为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在注视之后,诸葛亮拿起这把宝剑,将剑身从剑鞘中抽出,一声剑鸣之后,一把利剑已经出现在诸葛亮的眼前。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

    您也可以用手机版: wap..com,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