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糜汉 > 第四百零八章 全境皆叛 葛公定策

第四百零八章 全境皆叛 葛公定策

    汉章武二年十月底,益州郡豪族雍闿弑杀太守正昂于滇池,并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占据益州郡作乱。

    本郡豪帅孟获亦纠集部众,加入雍闿的叛乱行动之中。

    而就在下一月,更大规模的叛乱行动在益州南中一地上演着。

    汉章武二年十一月,牂柯郡太守朱褒下令封闭郡内的一切交通要道,并大肆捕杀境内忠于大汉的属吏。

    同月,越嶲郡叟王高定率部众袭击郡府,杀死郡将焦璜,并捕获太守张裔,用实际行动响应着雍闿的叛乱。

    及至章武二年十一月中旬,南中四郡中有三郡明确掀起叛旗。

    只有永昌郡的局势尚不明朗,而这三郡的叛乱渐渐有联合在一起的态势。

    在短短的一月之内,南中就有了如此大规模的叛乱态势,乃是因为在雍闿得到诸葛亮南征的消息后,便第一时间派出了亲信联系南中各郡的那些叛贼。

    在以往南中四郡往往被当做一个整体,便是因为南中四郡内的各地方豪族之间都有着紧密联系的缘故。

    甚至早在刘备入主益州之初,雍闿与其他郡的地方豪强就在暗地里达成了一种政治联盟。

    而就在这种如火如荼的叛乱态势之下,短短一月之间整个广袤的益州南部疆界,几乎都脱离了大汉朝廷的控制。

    当南中各郡的叛乱发生之后,各种危急的消息不断从各地送往在领军南下的诸葛亮手中。

    而在收到那众多的紧急军情之后,刚刚领军到达南安的诸葛亮马上下令召集诸将议事。

    南安乃是犍为郡中的一个县,犍为郡乃是益州北部的一个郡。

    在两汉的四百年间,由于益州与荆州一般所辖地域过大,所以无论是为了方便政治管理,还是根据风土人情划分,益州与荆州一般通常分为南北两部。

    益州北部乃是益州的富庶地域所在,而益州南部通常指的就是南中四郡。

    犍为郡作为益州北部诸郡中最为靠近南中四郡的一个郡,在过往南中四郡发生时,官军时常都会将犍为郡作为平定南中动乱的基地。

    而南安是犍为郡中水陆交汇的一个县。

    故而当初南中有所不稳时,刘备便让赵云领军驻扎在此。

    诸葛亮在领着五千梁州军进入犍为郡后,并又马上南下来到了南安县外与赵云的大军汇合。

    可是让诸葛亮有些没想到的是,南中的那些乱臣贼子动作竟会这么快。

    他刚刚一到达南安县便得知了南中三郡皆起兵反叛的事。

    按时间推算的话,这就说明在他领军离开成都没有多久之后,南中的叛贼就得到了他领军南下的确切消息。

    否则不足以解释,南中为何会如此凑巧的三郡皆叛。

    想到此诸葛亮心中就浮现几丝冷意——看来他在成都的清理活动还不够彻底。

    可现在不是考虑这点的时候,面对着南中全境几乎全部反叛的现实,身为大汉南征主帅的诸葛亮,必须尽快拿出一个应对策略。

    否则若不遏制南中四郡的叛乱态势,想来不用多久,南中四郡的叛乱就会波及到益州北部诸郡。

    这一点是诸葛亮最不想看到的。

    在诸葛亮的召集之下,目前聚集在南安的所有文臣武将都来到诸葛亮的主帐中。

    而在众人到齐之后,诸葛亮便令随军的马谡,当着众人的面将他所收到的军情给念了出来。

    在主帐内的一众文臣武将中,有些人提前收到了一些消息。

    但大部分人乃是跟随诸葛亮刚刚南下,故而他们在刚听完马谡念完的军情之后,几乎在场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严峻的神色。

    从情报中可知,南中四郡只有永昌郡尚未有明确的叛乱消息传来。

    四个郡有一个郡未参加叛乱,这个消息听起来还算可以,但能跟随诸葛亮南征的人,都对南中四郡有着一定的了解。

    在南中四郡中,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说,永昌郡都是四郡中垫底的存在。

    而且他的垫底不是说与其他郡差的是一点半点,他们之间的差距其实是十分大的。

    可以这么说,如果益州等三郡算贫瘠的话,那么永昌郡几乎可以称之为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故而永昌郡是否参与叛乱,根本就不是一件值得安慰的事。

    哪怕永昌郡是忠于大汉的,但永昌郡内的忠臣再多,他们也没办法为朝廷的南征大军提供半点助力。

    从实际情况来说,益州三郡的反叛,等于是宣告了南中全境已然全部反叛。

    千里南征已然是不容易,现在还要面对着如此棘手的局势,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会不感到忧心忡忡。

    诸葛亮在看到众人脸上有忧虑的神色后,他倒没有出言宽慰众人。

    目前南中的局势的确是颇为棘手,并且在渐渐朝着他最不想见到的态势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众人会心怀忧虑很是正常。

    忧虑才会慎重,慎重才能不会放下大错,大战在即,诸葛亮觉得这一点十分重要。

    只是诸葛亮还是将目光看向在座的一位白袍英武大将,然后他便开口问道:

    “子龙领军镇守南安日久,对南中各势力想必了解不浅,当今南中叛贼势大,子龙可有计略败敌?”

    诸葛亮询问的人,正是近一年来一直驻守在南安的征南将军赵云。

    而赵云在听到诸葛亮的询问后,脸上立即浮现思索之色。

    可思索良久之后,赵云最后只是挺直身体,对着诸葛亮一拜答道:“臣一时之间并无良策。”

    听到赵云的回答,诸葛亮只是挥手继续让赵云坐好。

    虽然诸葛亮颇为期待赵云能给他提一些良策,但赵云无计可施倒也不会让他太失望。

    凡人皆有所长,赵云跟随刘备多年,便是以“质性沉稳”四个字得到刘备赏识。

    这样性格的赵云,防守才是他的长处,至于进攻毕竟不是他的所长。

    在见赵云无有良策之后,诸葛亮又环视了一遍主帐内的诸将。

    此番南征他虽然没有带太多兵马南下,但人才倒是带了不少。

    李恢、张翼、马忠、马谡、杨仪等,皆是当今大汉俨有声名的一时俊杰。

    可这些俊杰在看到诸葛亮带有期待的目光之后,却情不自禁的纷纷躲闪开诸葛亮的目光。

    不是他们心中有鬼,是他们现在对当前南中棘手的局势,一时之间都没有太好的应对策。

    在看到诸位俊杰下意识的反应之后,诸葛亮倒也没有动怒,他接着对在场诸人言道:

    “吾意欲领军继续南下,进驻僰道,不知诸君对此举有何看法?”

    听到诸葛亮的这个意图,在场诸将的脸上立即就浮现了劝阻之意。

    率先出来劝阻诸葛亮的正是新任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字德昂,益州郡俞元县人。

    建安十八年刘备征伐益州时,李恢听闻这个消息后认为刘章必败,便主动抛弃一切北上投奔刘备。

    李恢的主动投奔,令刘备对他十分赏识。

    当初马超愿意归顺刘备,正是李恢作为说客说动的。

    后来刘备拿下益州后,因为李恢的功劳,便升迁李恢为益州别驾从事。

    当初刘备在入主益州后,由于隆中对有“南抚夷越”的战略,他便设立庲降都督一职,负责管理南中的一切军政要务。

    可就在今年年初时,第一任庲降都督邓方病重,刘备有意挑选新的庲降都督人选,他便就此事询问李恢的看法。

    在听到刘备的询问之后,李恢毛遂自荐愿意接替邓方担任庲降都督一职。

    面对李恢的自荐,刘备笑着答应了。

    不过由于今年南中的动静引起刘备的怀疑,故而刘备虽然赐予了李恢符节及庲降都督的身份,但他一直没有让李恢前去上任。

    他只是让赵云领军南下驻守南安威慑南中。

    而这次诸葛亮南征时,考虑到李恢的身份,便将他带在了南征大军中。

    并且由于李恢庲降都督的身份,因此他算是目前帐内身份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于禁、赵云的第四人。

    当李恢出身后,帐内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他的身上。

    而李恢接下来说出的话,也代表着帐内大部分人的心声。

    “臣听闻古代贤人凡是领军作战的,无一不先考虑好大军的退路,方才定下出击的策略,这便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现我军位于南安这水陆交汇之处,进可威慑南中叛军,退可保守益州北部诸郡,这正是兵法中所说的“不败之地”。

    而僰道地处郡界南疆,与南中仅一河之隔。

    况时值冬季僰道水路不畅,加之僰道距离南安何止千里,转运粮草十分不便。

    若我军有进攻之策略,进驻僰道倒也无妨。

    可如今我军暂无平敌良策,却要贸然南下深入,一旦我军有所不利,到那时我军再想安然退回便难了。

    故而我军进驻僰道一事,还望丞相三思。”

    听完李恢的话后,在场大部分人脸上都流露出赞同之色。

    他们倒不是畏敌,只是相比于贸然南下,他们目前更倾向于驻守南安进一步静观事态发展。

    以静制动,前人平叛南中动乱时都是这么做的。

    而诸葛亮在听完李恢的劝阻后,他并没有急着否决李恢的劝阻。

    李恢乃是南中大姓出身,对于南中的地形,他可谓是在场诸将中最为了解的一人。

    单单从地理因素来说,李恢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但诸葛亮之所以要急着领军进驻僰道,自然有着他的道理。

    “德昂虽言之有理,然倘若南中叛军不固守疆界,反而领军北上,到那时僰道无大军驻守,恐益北诸郡为战火所侵袭也。”

    听到诸葛亮的这句话,李恢突地一愣。

    的确如他所说,僰道距离南中太近了,要是大军贸然进驻僰道有所不利,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但同样的是,由于僰道距离南中近,那么只要汉军大部进驻僰道,那么僰道就会成为一把时刻悬挂于南中头颅之上的利剑。

    在这把利剑未被折断前,南中叛军是不敢贸然北上的。

    诸葛亮为何这么忧虑南中叛军北上呢,那是因为南中叛军一旦北上,那么益州北部诸郡就要遭殃了。

    益州北部诸郡才是益州的精华所在,以往大汉数次大战的军粮,便大多由益州北部诸郡中得来。

    而目前正是益州北部诸郡刚刚播种完冬小麦的季节,一旦南中叛军北上破坏那么刚刚播种下的冬小麦,那么造成的后果将会是十分严重的。

    或许以诸葛亮对雍闿等人的了解,他们并没有这番见识。

    可是诸葛亮却是知道,这次南中叛乱背后有着逆魏的影子。

    雍闿等叛贼首领想不到,不代表逆魏想不到这一点,不轻视任何一位敌人,是诸葛亮领军打仗的第一信条。

    故而诸葛亮才想着要早一日进驻僰道。

    可诸葛亮的担忧,不是所有人都懂。

    就如李恢。

    在听完诸葛亮的担忧后,李恢不理解地言道:“南中叛军向来看重地利,他们又怎么会轻易离开南中北上呢?”

    不止李恢不理解,在场的大部分人也认为诸葛亮有些谨慎过甚了。

    看着众人不理解的神色,诸葛亮正欲开口进一步解释,在这时主帐内有一声结巴的声音陡然响起:

    “贼,贼军一定会北上。”

    当这声结巴的声音响起之后,众人立即都意识到这声声音的主人是谁。

    除去那位立义校尉邓艾之外,还能有谁?

    作为代替糜旸领军南下的邓艾,在他到达成都的那一日开始,便引起了各方势力的关注。

    邓艾没有什么名气不错,可他的主君名气可就太大了。

    在糜旸名气的衬托下,许多人一开始都认为邓艾也是一不凡之辈,不然糜旸怎么会让他领军南下呢?

    可就在他们有心的结交邓艾发现他是一个结巴之后,许多人都对邓艾感到颇为失望。

    不以貌取人,是任何人都懂的道理,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更何况邓艾不是相貌不好,他是身有残疾。

    但让众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大多数人都对邓艾感到颇为失望的时候,邓艾今日却在众人面前主动发言。

    而且他口中说的还是一定。

    没有足够的韬略支撑,就怕是左将军在此,也不敢在战争中轻言“一定”二字吧。

    于是乎众人都下意识将目光聚集在邓艾的身上。

    就连诸葛亮也是如此。

    目前为止,邓艾是帐内唯一能跟得上他思路的大将。

    但是诸葛亮也想听听看,他的好徒儿派来的大将,是否还有让他更值得关注的地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