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糜汉 > 第四百七十章 群臣拜服 刘封怒视

第四百七十章 群臣拜服 刘封怒视

    今日是大朝会,刘备又是帝王,在这种场合与身份之下,刘备说的那句话便代表着一言九鼎。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才让殿内的众臣在听到这句话后,都觉得十分诧异。

    那可是大将军呀。

    大将军三个字在大汉,是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的,而这种意义源于他那在大汉政治体制中超然的权力。

    由于心中的诧异,大殿内原本热闹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

    这一刻所有人的心中都不禁浮现了一个想法——糜旸配的上这个称号吗?

    这个问题,众人心中一时之间却没有答案。

    原因很简单,大将军虽然在大汉有着超然的地位,但大将军这个职位并不具有神圣性。

    两汉四百年以来,担任大将军的人不少。

    那些人当中当然有实至名归的人,但也有许多人是出于帝王的政治考量,而得以担任这个职位的。

    甚至在那一批人当中,真正实至名归的人,一直都是少数,这让大将军的称号不具有神圣性。

    只是尽管如此,众人心中也不禁对糜旸担任大将军一事细细考量起来。

    毕竟大将军一职拥有的权力太大了,它所代表的政治意义也不同凡响。

    当有了具体目标进行分析之后,很多大臣的心中就有了想法。

    两汉四百年以来,担任大将军职位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那便是该人必须要么是汉室宗亲,要么是外戚。

    这一点潜规则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早已经深入人心。

    当年权力滔天的霍光为何执意要将女儿嫁给孝宣帝,他实际上为的就是巩固自己在孝宣帝一朝的外戚身份而已。

    而当年哪怕是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袁绍,他在担任大将军之后,因为他不是大汉的外戚,也在世间也引起了不少非议。

    而糜旸的身份是符合这个潜规则的。

    哪怕他的姑母未曾为刘备诞下子嗣,但他的姑母却是拥有谥号的皇后,有着这层名义在,糜旸乃是根正苗红的大汉外戚。

    更何况由于糜竺的身份,东海糜氏早已经成功踏入大汉的顶尖世家行列。

    有着这种家世,糜旸在名义方面成为大汉的大将军是不成问题的。

    在符合这一点潜规则后,众臣心中又开始思量起成为大将军的另一个标准,那便是是否为大汉立下大功。

    这个标准其实只能说是那一点潜规则的补充,因为大汉有史以来又不是没有外戚不立寸功而成为大将军的。

    但糜旸以前的表现太亮眼了,这让世人不禁对他的要求更高了起来。

    梁冀,何进之流,岂可与汉白鹿相提并论?

    在细细思索这个标准糜旸是否符合的时候,众人的心中不禁浮想起糜旸之前为大汉立下的大功。

    糜旸参与的大战就不提了,就单单说他之前所主导的两场大战。

    公安一战败十万吴军,为大汉守住了半壁江山,这是全国之功。

    西城一战智取曹仁,大大打出了大汉的威风,更是为刘备称帝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这是拥立之功。

    一个全国之功,一个拥立之功,这两个功劳所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从这方面说,糜旸在功劳方面是有着充足的成绩的。

    或者换句话说,单单在功劳方面,哪怕是故大将军关羽复生,恐怕也只能与糜旸在伯仲之间,更遑论其他人。

    若糜旸没有资格成为大将军,当今的大汉还有何人配?

    至于糜旸的年纪问题,根本不在众大臣的考虑范围之内。

    大汉的士人并不迂腐,和平之时论资排辈大于一切,乱世之中,讲究的是能者居之。

    况且大汉四百年以来,又不是没有年轻人因功骤居高位的例子。

    别忘了刘备经常将糜旸比作何人,又经常将自己自效为何位帝王。

    在心中的这些想法浮现之后,众人心中的诧异正在慢慢消失,

    幸亏刘备是属意糜旸成为大汉的新任大将军,要是换作别人,恐怕这一群大臣就得死谏了。

    就是心中本来就有认同的基础,众臣才只会是诧异,而不是强烈的抗拒。

    可哪怕心中的诧异逐渐消失,但还是有许多大臣不太赞成刘备的决定。

    他们不是觉得糜旸不配,他们是觉得糜旸当下成为大汉大将军的时机不对。

    诚然糜旸的身份,功绩都让他有成为大将军的资本,阳平关之战,也足以称得上一场难得的胜仗,但还是那句话,众人对糜旸的期待太高了。

    众人心中都觉得糜旸可以取得更好的佳绩,例如在正式击败十万魏军,帮大汉度过最虚弱的阶段之后,凭借这种泼天的功劳,再一跃成为大汉的大将军,这样才算的上真正的实至名归。

    谁叫他是汉白鹿呢?

    身为大汉的国宝,众臣都不希望糜旸在未来,受到一丝一毫的非议。

    在诸葛亮不在成都的这段时日,众臣大多以尚书令马良为首,马良也是个敢言的人,他用委婉的语气讲出他心中的这层想法。

    而当马良说出他的想法后,立即就有不少大臣附和起来。

    在听完马良的顾虑之后,刘备并没有生气,相反他脸上的笑意更加浓厚。

    身为一个政治大家,众臣想到的事,他又岂会没想到呢?

    刘备很快在众臣面前说出了他心中的真实想法。

    “朕意欲任冠军侯为行大将军,不知诸卿意下如何?”

    相比于刚才的那句话,刘备的这个任命更加具体,而正是这个具体的任命,让马良等大臣脸上都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行大将军也是大将军,但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大将军。

    行与假一样,在当世有暂代的意思。

    刘备当下任命糜旸为行大将军,他的目的在于让糜旸短暂拥有大将军的权力,一旦等大战结束后,糜旸行大将军的职务,当即也会随之消失。

    既是权宜之计,汉臣又不是后世的那些腐儒,当然就没有理由再觉得这个任命不妥了。

    当然众臣也知道刘备的这个任命有着其他的意思——尽管只是暂代大将军之职,可在战时,糜旸还是能使用大将军的权力,这是刘备对糜旸阳平关大捷的奖励。

    同样的这也是刘备对糜旸的一个期待,甚至是诱惑。

    阳平关大捷让糜旸可暂时行使大将军的权力,可若是他最后真为大汉打赢这场攸关国运的大战呢?

    那也不是不可以把前面那个行字去掉。

    刘备的这层心思,瞒不住殿内的大臣,但对于刘备的这层心思,大臣虽心知肚明却也觉得理所应当。

    要是糜旸真能达成刘备对他的期许,到时候糜旸就是三大天功在身,那样的他正式成为大汉的大将军,又有何不可?

    众臣不禁对刘备的安排感到佩服之至。

    随着殿内众臣对着刘备齐齐一拜,代表着刘备的这个任命,得到了所有大臣的拥护。

    可这上百位臣子却不知道刘备心中有此任命的其他缘由。

    刘备想让糜旸暂代大将军之职,不单单是出于他对糜旸的喜爱,乃是当下的局势,他不得不给糜旸更大的权力。

    刘备虽远在成都,但由于糜旸的心怀坦荡,梁州中发生的一切事他都是知道的。

    例如糜旸让马超与张飞协助他的事。

    说实话这两件事,从名义上来讲糜旸是越权了,马超与张飞的军职都在糜旸之上,糜旸有何权力让马超与张飞协助于他?

    可刘备也知道事急不可不从权的道理,所以他心中并未怪罪糜旸。

    只是一次可以算从权,那第二次呢?

    梁州之战绝不仅仅是大汉与曹魏之间的战争,后面孙权可能也会按捺不住来掺和一脚。

    在这种担忧下,梁州与荆州之间势必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不然大汉的国力本来就弱,再不集合起全部的力量对抗敌人,那梁州之战还有打赢的希望吗?

    为了打赢这场南征之战,曹丕可是给了曹真极大的权力,让曹真能调动数之不尽的资源。

    而若自己不给予糜旸能等同于曹真的权力的话,长久下去糜旸只会陷入越来越变动的境地中。

    这是刘备身为一个帝王的大局观。

    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令行,曹丕敢做的事,他刘备自然也有这番格局做。

    而要想完全指挥马超与张飞,唯有大将军这个职务才可以。

    除去这点考虑外,刘备还知道以汉军当下的实力要想打赢魏军,唯有在人心上下手。

    人心不单单指的是军心与民心,还有将心。

    糜旸是抵挡魏军的主帅,可光靠糜旸一个人,他是抵挡不住的。

    再强的名将,也需要部下的完全配合,才能发挥出他全部的实力。

    以糜旸的威望,他想让部下效命不难,可这只是威望的方面,要想真正激励起人心,单单靠威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足够的奖励。

    糜旸的部下想要的是什么呢?

    无非是攀龙附凤而已。

    身为糜旸部下的他们,只要糜旸的发展越好,那他们的战心才会越踊跃,才会更加不顾一切为大汉献身。

    而刘备相信,当他的诏命到达梁州的那一刻,只要不傻的人都能看出他对糜旸的期许。

    只要他的期许为梁州诸将所知,为了让糜旸真正成为大将军,也为了自己心中的欲望,梁州诸将一定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意。

    大将军可是有开府治事之权,一旦糜旸能够开府,最先受益的必是他的部下。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论对人心的了解,当今天下谁还比得上刘备呢?

    而知人心者,必善于驱使人心为己用。

    以上皆是帝王心术,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众臣皆对自己的任命无异议之后,刘备又处理了几件要紧的政事,随后他便下达了退朝的命令。

    当众臣陆续退出大殿之后,刘备却并没有着急着回到深宫之中,他转头对着一旁的刘禅言道:

    “阿斗,随为父去见一个人。”

    刘备的话让刘禅一楞。

    自他成为太子以来,刘备已经很久没呼唤过他的乳名了。

    并且刘备还在话语中自称为父,这说明刘备现在是完全以一个父亲的身份与他对话。

    想来刘备有这种的态度,很可能源于他即将要见的那个人的缘故。

    只是那个人是谁呢?

    会让刘备有着这种态度上的巨大转变。

    刘禅心中好奇不已。

    没有太多虎贲的随从,刘备带着刘禅来到了离皇宫不远的一处别院。

    这处别院虽处于皇宫附近,可想来是经过刘备精心挑选的,环境显得十分清幽,很适合作为人的休养之所。

    只是别院外不断巡逻的卫士,还是让刘禅意识到居住在这处别院中的人,身份定然不简单。

    而当刘备推开别院的门进入别院之后,院内一位身影的浮现,让刘禅的脸上浮现了极大的惊愕之色。

    哪怕那人现在蓬头垢面,显得整个人十分萎靡,但刘禅还是很快认出了那人的身份。

    那人竟然是刘封!

    刘禅虽资质不高,但他不是傻子。

    刘禅知道自己的这位好兄长,曾有意与自己争夺嫡位,而他也是因此野心犯下大错才被父皇罢黜。

    刘禅不解的是,父皇备明明都已经罢黜刘封了,为何今日还会特地带自己来见他?

    与刘禅一样的是,当刘封见到刘备到来后,他的脸上也浮现了惊愕的神色。

    他被囚禁在这所别院,已经将近三年。

    这三年来刘备除去在生活上未曾委屈过他之外,却从来没来见过他一面。

    他今日为何而来呢?

    可不管心中有着再大的疑问,出于君臣与父子之礼,刘封还是下意识地来到刘备身前,对着他深深一拜:

    “臣,儿”

    “愚民拜见陛下。”

    在自称自己时,刘封突然发现如今的他在刘备面前,称臣称儿好似都不合适,于是他最后只能换上了愚民的自称。

    听到刘封在自己面前自称愚民,刘备的心中浮现一片苦楚。

    他心中是一直将刘封当做儿子的。

    刘备下意识地想伸手抚摸刘封的头,就如刘封少年时一般。

    只是在手即将触及刘封的头之时,刘备却陡然停止了。

    刘备的举动为刘封所察觉到,见刘备的手与他的头只有咫尺之遥,哪怕刘封知道他这时候要避嫌,哪怕刘封这时候还不知道刘备今日来的目的,但出于一个儿子的本能,刘封还是主动将头凑到刘备的手掌之下。

    刘备有舐犊之情,刘封又何曾少了孺慕之思呢?

    在刘封的心中,刘备一直是他心中最尊敬的父亲。

    刘封的这个出于亲情本能般的举动,让刘备的心中更不是滋味,但身为帝王的他,还是很快收起心中的私情。

    一道清冷的询问从刘备的口中发出:

    “今曹贼欲害我,你当如何!”

    听到刘备的这句话后,刘封登时勃然大怒。

    披头散发的他犹如一头猛兽一般,抬起了自己的头,同时他的眼中散发出浓郁的杀机:

    “敢尔!”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