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四百五十三章 该拿回西域了

第四百五十三章 该拿回西域了

    下午时分,在皇宫和赵祯吃完饭后,赵骏就与诸多宰相一起去了李迪府邸。

    跟吕夷简不同,李迪虽然也是两朝老臣,但与赵祯关系却很一般。

    因为赵祯登基的时候,吕夷简恰好是宰相,而且立场非常坚定地站在了赵祯着一边。

    在刘娥的威慑下,吕夷简多次据理力争,庇护赵祯,使得赵祯对吕夷简充满感激。

    李迪虽然在这件事上与吕夷简的立场一致,都是反对刘娥干政,希望赵祯亲政。

    但因为早年得罪丁谓而被赶出朝廷,四处流浪,一直到天圣年间,丁谓垮台,刘娥病逝,赵祯亲政才重新回到朝廷。

    可以说在赵祯最困难的时候,是吕夷简陪在他身边,李迪根本没有机会在赵祯面前表现自己。

    也正因如此,在与赵祯的感情上,李迪就远不如吕夷简那样和他深厚,导致后来吕夷简与李迪争权,李迪又被吕夷简赶出朝堂,继续辗转多地知州。

    如果不是赵骏横空出世,需要有帮手来一起制衡吕夷简召他入京的话,恐怕李迪依旧会像历史上那样,最终没有回到权力巅峰,郁郁而终。

    不过相比于李迪与赵祯关系一般,却与赵骏关系很好。毕竟是第一个全力支持自己的宰相,也是自己的队友,自然关系非同一般。

    此刻正是傍晚酉时初,夕阳斜照,外城的街道往来人流穿梭,时不时还能听到自行车叮叮当当的响声。

    现在的自行车可不对外销售,只供给特殊部门,比如需要传递消息的进奏院,或者某些内供人员,一时间一辆自行车过去,就引起旁人的一阵艳羡。

    李迪家门口门可罗雀,倒不是人走茶凉,而是李迪也病了有一段时间,大家该来探望的也都探望过了,剩下的大抵也就只有葬礼来吃席。

    赵骏他们这些人过来的时候,一下子让门外变得门庭若市起来,李府下人慌忙过来安排马车停靠位置,街道都有些变的拥堵。

    主要还是宰相都有仪仗队和护卫队,光赵骏就有前后数十人,那么多宰相加起来,几百人浩浩荡荡队伍自然庞大。

    从车上下来,赵骏抬起头,第一眼看到的是李迪家门口的电线杆,眼下自然不是全汴梁都能用电,目前主要用作各衙署、权贵以及商业地区照明。

    普通百姓家里还是以蜡烛、油灯甚至是不照明为主。

    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映衬着某种荒诞——即上层世界与下层世界似乎是两个世界一样,纯粹地割裂感。

    不过赵骏知道,只有长期保持这种现状没有一点改变才叫割裂,才叫上层压迫底层。

    但如果只是短暂一时,将来会普及大众,这叫权宜之计。

    就好像我国建国初期,不管是工业还是能源都会优先供应给各机关单位和军队一样,要先保证国家机构运转,才能让工业向百姓普及。

    李迪的儿子李柬之,目前担任商务部尚书,他带着儿子李孝基出来迎接,父子俩的脸色都很差,强打起精神向众人问好。

    赵骏点点头,随后跟着他们进入府邸。

    李迪的卧室外院子里一颗银杏树勃勃生机,青石板铺的地面上落了几片树叶,旁边花丛锦簇,香味扑鼻。

    然而靠近卧室,就能闻到一股浓郁的药香,让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丝阴霾。

    进入室内,映入眼帘的是躺在床上的老人,李迪面容干瘦,形如枯骨,两三年前还略显富态的老头,眼下却已经被病魔折磨成这样。

    赵骏一时心里难过,走上前去呼唤道:“复古公。”

    李孝基蹲在床边轻声道:“阿翁,知院来看你了。”

    李迪艰难地睁开眼,眼睛略显浑浊,张了张嘴似乎想说点什么,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赵骏走到他床前,握住李迪的手。老头喉结动了动,终究说不出话,便只能把赵骏的手放在李孝基的手上轻轻拍了拍。

    “放心吧复古公,伯始很有才干,以后不会让你失望。”

    赵骏安抚道。

    “谢谢.”

    李迪艰难地吐出两个字。

    其实他前些日子基本上就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甚至家中各种丧事准备工具都已经齐全,能撑到现在,真就是靠着各类名贵药物吊命,还有那一口气。

    李孝基是他最放心不下的人,从预感到已经无药可救之后,李迪就一直在等着孙子回来。

    现在终于等到了,剩下的,也无非就是拜托赵骏照拂一二,不至于让李孝基以后仕途艰难,未来的道路坎坷。

    在这一点上赵骏能给李迪承诺。

    一来李孝基确实有才干,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并且从县令做起,担任县令、通判、知州,今年不过三十来岁,就官场经验丰富。

    二来这次出行特意带上,不就是为了培养吗?

    做知院的接班人或许还差点意思,但以后进政制院当赵骏的左膀右臂,还是没什么问题。

    所以只要一切顺利,李孝基没有中途因某些意外而夭折,或者忽然鬼迷心窍,在任上干了什么知法犯法的事情,大抵以后入政制院做個宰相应该问题不大。

    赵骏给了李迪承诺,李迪面色便平和了许多,勉强露出个微笑。之后赵骏又与他寒暄了两句,其余宰相也都纷纷上前过来探视。

    过了大概两刻钟的功夫,赵骏从屋子里走出来,面沉如水。

    夏竦站在一旁说道:“知院,人总有天数,复古公天数已尽,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还请节哀。”

    “嗯。”

    赵骏点点头道:“这样的事情看得太多了,只是复古公.唉。”

    说着他叹了口气。

    倒不是说政制院缺少一位得力干将而伤心。

    而是李迪当初和他一起对付吕夷简的快乐还历历在目,眨眼间就物是人非了,让人有些伤感。

    眼下政制院他已经一言堂,按理来说也不需要再要李迪、夏竦这样的手下。

    但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投靠自己的人,就好像一个帮派大哥,自己的忠诚小弟死了,总归是心里有些难受。

    “好了,天色不早了,先回去吧。”

    范仲淹拍了拍赵骏的肩膀,已经是傍晚时分,太阳西下,暮鸦回旋,天边挂起了云彩。

    赵骏知道他的意思,说道:“嗯,走吧。”

    说着出门去。

    现在也已经是下班时间,诸多宰相各自回家,范仲淹的马车却一直紧跟着赵骏的马车。

    一来他们家的方向都在城西,二来范仲淹要找赵骏商讨一下新政的问题。

    很快马车停在了赵骏位于新西华门外的新清泰街门口,这里原来是启圣院大街与西华门大街的交汇处。

    原来赵骏家应该是在西角楼大街和西华门大街交汇的坊市里,现在整条西角楼大街都纳入到了皇宫的范畴,街道自然也要往西平移出去好几百米。

    新家宽敞大气,占地两三亩,房屋连绵成栋,是赵祯特意从内帑拿钱帮赵骏买的,从地皮到新房修建,都是皇家工匠一手承包。

    范仲淹颇为艳羡地看了眼这大宅第,他之前来过几次,但每次来都很羡慕。

    不是羡慕有人给赵骏送房子。

    而是羡慕赵骏当初买房子的时候地段挑得好,让他能够躺在家里就能够挣钱。

    毕竟现在内城房价日益飙升,皇城附近更是每天都在涨,据说前几年赵祯买的时候才花了三十多万贯,现在已经升值到五十万贯了。

    还有王法吗?

    还有天理吗?

    两个人进到屋内,这个时候赵昙赵清韵兄妹已经下学了,见到父亲回来,高兴地跑到门口去道:“父亲。”

    “嗯,乖,我与范伯伯聊一会儿,你们先去做作业。”

    赵骏摸了摸兄妹二人的脑袋,抬眼看到曹苗芯,笑了笑道:“苗苗,带孩子们去做作业吧。”

    “好。”

    曹苗芯瞪了兄妹二人一眼,两个小家伙顿时跟霜打的茄子一样走了。

    赵骏主外,曹苗芯主内,家教这方面全是曹苗芯在管。毕竟严格来说,曹家的家教管理确实好,赵骏有的时候都插不上话。

    范仲淹跟着赵骏进了书房,家里的佣人端上了一壶茶,闻着那茶香,老范顿时酸溜溜地道:“官家对你真好,不仅送你这么大的宅子,连龙凤团茶都给你。”

    “你要就待会拿一斤回去。”

    赵骏笑了笑道:“宋人喜欢喝茶,但我平时喝得少,我们那边不流行喝茶,在我们后世,基本上就只有老人和做生意的商人喜欢,年轻人都不爱喝。”

    范仲淹给自己倒了一杯,痛心疾首地道:“这都是传统文化啊,新一代的年轻人怎么能就这样丢掉呢?”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嘛。”

    赵骏坐到了书桌后,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老范说道:“不止茶文化,白酒文化在年轻人群体里也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行吧。”

    范仲淹懒得去想那么多了。

    反正即便真是如此,恐怕也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与他有什么关系?

    他轻抿了一口,说道:“这次改革的幅度有点大啊,各方面都有措施,会不会操之过急了些?”

    “该幅虽然大,但并没有说一次性就全部放出来,完全可以一次一次地来。”

    赵骏说道:“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一口肯定吃不成胖子。但政制院做的是长远考虑,需要从方方面面下手,所以只是集中了那么多问题,到时候步步改进就是了。”

    “那就好。”

    范仲淹长舒了一口气道:“我看到这一百多项的改革还真吓了一跳,如果全部放出去,恐怕下面会出很大的乱子。”

    “你把内容全部看完了吗?”

    赵骏问。

    “还没。”

    范仲淹说道:“伱现在有什么想法,目前首要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先改革一下官员的任期问题。”

    赵骏说道:“以前官员的职责其实很简单,就四个,一是劝农桑,二是管理治安,三是断案子,四是收税,所以在任期间,处理这几个问题并不是难事。”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除了这些基本的问题以外,还要负责本地教育、经济、工业、基建、宣传、工商、监察、财政等多项发展。”

    “要招商引资,要根据当地环境和矿产资源开设工厂,要维修道路,要兴建水利设施,开垦良田安置百姓等等。”

    他说道:“而且如果一个县令在本地的政绩非常出色,且布置比较长远,也未尝不能再几年时间,相信如果一个县令做得好,能为这个县带来巨大的改变。”

    范仲淹皱起眉头道:“这会不会导致地方上长期出现一个官员执政,手握大权,而造成贪污腐败问题?”

    “这确实是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但一来不能因噎废食,二来这需要加大监管力度。”

    赵骏沉声道:“至少在我执政的这几十年来,我会让大宋进入高速发展期,严格监管,遇一个杀一个,尽量杜绝贪官污吏的出现,至于后面会怎么样,那就看我挑选的接班人怎么样了。”

    说着他又道:“反正这件事情我会处理好,在挑选接班人这件事上,我也会严格要求,你也不用担心这一点。”

    “那就行。”

    范仲淹点点头。

    接班人说到底还是知院这个位置。

    很多事情说开了以后,道理大家也就都明白。

    要想大宋长期存在,生产力的提升是关键,但削弱皇权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为赵骏说过,你无法保证代代出明君,一旦出个昏君,对于国家就是灾难。

    所以政府就必须挑选出合格的首脑,来对国家的未来进行筹备和规划。

    从这些年赵祯的放权大家其实也能看出来,赵祯已经默许了赵骏的做法,甚至他们隐隐猜到。

    也许赵骏晚年会进行君主立宪也说不定。

    在这种情况下,赵骏挑选接班人就非常重要,可以说未来国家的命运,就很有可能在这里出现转折。

    接班人挑的好,大宋国运昌盛,一路高歌。接班人没挑好,那就是急转直下,前途未卜。

    只是这件事终究要赵骏一肩挑,范仲淹今年都63岁了,他也确实没什么办法。

    “改革的事情,咱们这段时间就先一步步商讨,拿出个办法来,争取今年下半年,先进行第一期的试点和措施。”

    赵骏说道:“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另外一件事。”

    “什么事?”

    范仲淹放下茶杯纳闷。

    赵骏目光看向窗外,那是西北的方向,淡淡地道:“西域,该拿回来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