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四百三十二章 脱不下的长衫

第四百三十二章 脱不下的长衫

    爱因斯坦当然知道这个巨大的问题。

    相对论太惊世骇俗,关键做不了实验去验证。

    物理学本质上还是个实验科学,所以这就很难办。

    就像之前普朗克发表了黑体辐射正确的公式,却无法给出正确的数学证明。

    总之,二者都让自己的理论难以服众。

    更何况目前的相对论还有重大漏洞:无法推广到加速体系,适用面非常小。

    爱因斯坦自己再给李谕的信中表达了这种苦恼,但此两点真心都不是短时间可以搞定的。

    不过,再怎么说,这些都属于学术问题,劳厄接下来提到的内容更是饱含隐患:“他们还说,你的理论中有很浓重的犹太味道,因为那些难以洞悉和破解的公式中似乎存在某种不健康的东西。不管是欧洲大陆还是英国人,都不太可能提出这样的理论。”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爱因斯坦疑惑道。

    “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抽象的表达更符合犹太人的特征。”劳厄说。

    劳厄是好心提醒,作为后来爱因斯坦长期的朋友,在小胡子当权后,他和普朗克都帮助过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叹了口气:“有时候我真的很怀疑到底信仰到底是不是信仰,竟然成了一块绊脚石?我甚至有点羡慕东方人,他们虽然现在看起来落后,但根本没有这样的束缚,谁自由都不好说。”

    劳厄又问道:“我在专利局时观察了一会儿,那里的工作每周六天,每天都要坐满八个小时。如果你想要专注于物理研究,应该尽快想办法找个更好的工作岗位,比如大学。”

    “难道我不想吗?”爱因斯坦苦涩道:“我在进入专利局之前就有这样的想法,可根本没有大学同意,更没有人给我写推荐信。”

    “我从普朗克教授那儿听说,李谕回绝了苏黎世大学聘请其为教授的信,并且在回信中推荐了你。”劳厄说。

    “真的吗?”爱因斯坦惊愕道,“真是一个好朋友!他也非常支持我的相对论,并且做过不少实质性的帮助。”

    劳厄说:“不过苏黎世大学到底如何决策我就不得而知了,很可能会从无俸讲师开始。”

    顾名思义,无俸讲师就是没有薪水的讲师,收入都来自学生。劳厄自己就在柏林大学当无俸讲师。

    不过这很考验讲课水平。

    爱因斯坦嘛,只能说的确不是特别擅长讲课……

    但只要能进入大学,已经是爱因斯坦的无上追求:“无俸讲师我可以接受,不过我要先花几个月攒钱,不然我连孩子都无法好好照料。”

    ——

    上海。

    李谕和张元济专门去豫园看了看这批运过来的书,张元济是个懂得古书收藏的,很多规定由他亲自制定。

    他对这批书爱不释手,没事的时候就泡在豫园里。反正现在李谕和吕碧城并没有住过来,不蹭白不蹭。

    藏书楼里,书籍按照宋版、元版、明版、清版分批次摆放,最显眼的位置当然是两百来本宋版书。

    李谕感觉这些古籍拿起来都怕碎掉,按照后世的古籍保存理念,理应是影印出来一份,原作很少拿出来。

    李谕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对张元济说:“筱斋兄,只有一份我实在心中难安,最好找人再手抄一份。”

    此话说到了张元济的心坎里,“我有同感,想想当年豫园被洋人破坏至斯,难免不会再有一次,多个备份最少能够保留下来。”

    手抄本在明清非常常见,虽然印刷术诞生已经上千年,但仅限于畅销书,其他的书籍想要流传下去,只能靠手抄本。

    即便《四库全书》这种浩瀚的皇家工程,七套书也是纯靠手抄完成。

    国外的手抄本更加常见。

    所以抄书是个很常见的营生,不少家贫的读书人都会当做兼职。

    就算1980或者1990年代,复印机还没有流行时,国内图书馆的学生还是会拿着笔记本去抄。

    张元济又说:“正好现在科举废弃,读书人数不胜数,以往抄书价格不菲,现在只需要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价格就能招来很多抄书人。”

    科举废除后的几十万读书人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他们只会四书五经,突然没了科举,几乎丧失生存技能。

    话说清朝的灭亡真的原因太多,辛亥革命各地响应那么快,清廷得罪了天下所有读书人是个不可忽略的原因。

    ——至于搞新学的,更盼着清朝灭亡哪。

    李谕问道:“去哪里找抄书人?”

    “简单,”张元济说,“我们去上海县衙旁的酒馆一坐,然后贴个告示。我敢打保票,不出一刻钟,我们就会被围得水泄不通。”

    上海县衙离着豫园并不远,李谕和他一起坐上人力车过去。

    路上,李谕看到了很多无所事事的读书人。他们读了十多年的四书五经已经毫无用处,但青春逝去,更不可能放下面子褪下长衫去做粗活,于是越发变得落魄。

    张元济指着一个长衫读书人说:“你看这个人。”

    张元济指的是一个跟在卖油条小孩后面的读书人,似乎在学着这个小孩卖油条。

    不过他不好意思开口吆喝。

    小孩子在前面大声吆喝:“卖油条喽!热乎乎的油条!”

    读书人挎着装满油条的篮子说:“亦然!”

    小孩子又吆喝道:“买油条喽!我这有刚出炉的大油条。”

    读书人又跟着说:“亦然!”

    他的声音还没有小孩子高。不用说,一根都卖不出去。

    张元济说:“我以前也想招几个秀才到印书馆,但这些人大都不愿意做工,尤其排斥印书馆里的洋机器。最麻烦的是,他们一定要穿长衫,不改穿短衫,这样可怎么做工?!”

    李谕摇头叹道:“这就是读书人下不来的高台吧,更是脱不下的长衫。”

    如今是真真正正的切身感受,一点隐喻都没有。

    谈话间,两人来到了上海县衙外的一家酒馆,张元济拿出早就写好的一张面积并不大的纸,上面写着:

    “豫园李老爷招募抄书人,要求人品端正、书法上佳、吃苦耐劳。按劳发工钱,勤劳者一天可得半吊钱。”

    张元济把纸递给了酒馆老板,让他用根杆子立在旁边。

    果不其然,不少人围了过来,消息传出去后,很多在县衙附近遛弯的读书人都来到了酒馆。

    这些人七嘴八舌道:

    “老爷,我从七岁就开始习字,选我!”

    “你才七岁,我五岁就开始习字,你有我写得好?”

    “老爷,我学了多年董其昌、赵孟頫的字,而且考上了秀才,没人比我好!”

    “老爷,还有我,我能仿圣教序、兰亭集序,几乎以假乱真,在座没有比我写得好的!”

    ……

    李谕个子高,站起来看了看,整个酒馆已经挤满,外面还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差不多有三四百号人。

    李谕异常汗颜,竟然有这么多闲散读书人。

    “疏才兄弟,我就说吧!”张元济问道,“你要多少人?”

    李谕说:“皕宋楼的规模不算小,但豫园不可能把所有房间都腾出来抄书,我感觉最多十人就够。”

    张元济看了看乌泱泱的人,说:“那你得想个选拔的办法。”

    李谕思索片刻,“有了!”

    他再次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都安静一下!我差人准备了笔墨,一会大家矮个在一张纸上写下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要求要用四种不同的字体,其中必须有印刷专用字体。最后由张先生评判前十名。”

    后面属于常规要求。

    张元济却纳闷道:“为什么一定要‘茴’字?而且,它真有四种写法?”

    李谕笑道:“故意出个难题呗,不然怎么选人。”

    其实李谕是看到酒馆上的几个碗,突然想到了孔乙己。

    原文中孔乙己很想写出来这四种写法,已经用手指蘸了水。但迅哥没有理会他,孔乙己有些落寞,或许是因为没了炫耀的机会。

    李谕也不过随口一说,关键还得是书法功底。

    很快,这些读书人就开始一个个写,半晌后,张元济在其中选出了十个书法最好的。

    竟有五人是秀才。

    可见现在读书人的门路少到了什么地步。

    其他人悻悻而回,这十个人则异常兴奋。

    李谕观察了观察,此时接近寒冬腊月,他们穿的长衫大都十分破旧,手指也冻得通红,仍然可以写出标准秀丽的字体,可见书法功底已刻在了肌肉记忆里。

    但很可惜,他们会四种茴字写法也没有什么其他用了。

    只能说是时代的阵痛。

    李谕对店小二说:“给这十位先生每人温一碗好酒。”

    店小二就怕没生意做,立刻招呼:“十碗好酒,走着!”

    其中一个秀才搓搓手说:“老爷,其实浊酒就可以,我们不挑!毕竟一碗好酒要十文钱,一碗浊酒只要四文钱,不如让我们喝两碗半浊酒舒坦。”

    李谕笑道:“挺会算账,还要不要茴香豆?”

    秀才说:“那自然最好。”

    “算了,好酒就好酒,”李谕说,“我看出来了,你们就是想多喝点而已,让酒家给你们每人温三碗好酒。”

    酒端上来后,他们立刻捧着先喝了一碗。

    “暖暖和和的!真是舒坦!”

    “我已经半年多没有喝到好酒了!”

    那名秀才擦了擦嘴又问道:“对了,老爷,我以前替不少大户人家抄过书,但头一次见像您这样让写茴字的,我搜肠刮肚才想起来。”

    本来就是个很难为人的题目。

    “我是想起了一位故人,”李谕笑道,“行了,喝完酒随我来吧。”

    不管什么时候,自家能有园林的绝对是超级大户人家。

    他们跟着李谕和张元济来到豫园后,大为震惊:“年初我就看这里在动工,原来真是老爷您的,厉害,厉害!”

    “对了,老爷,冒昧问下,您尊号是?”

    张元济替李谕说:“闹了半天你们连东家叫什么都不知道,告诉你们,记好了,他就是当朝帝师,科学巨子李谕。”

    “竟然是您!”几名秀才更吃惊了。

    旋即有人叹道:“可惜我当年没有学新学,不然怎么会如此落魄,最少也是个学堂的教书先生。”

    李谕说:“我在藏书楼里放了几套我编写的新学各科入门讲义,你们闲暇时候,可以自行看看。”

    李谕给他们安排好了一间房子专门用来誊抄,另外让张元济找来商务印书馆的几个人帮着管理,毕竟这些宋版书实在太过珍贵,不得不小心。

    即便孔乙己,在给人抄书时也会偷偷顺走东西,而且美其名曰“偷书不能算偷!”

    算吗?

    李谕倒是希望他们偷走那几本新学讲义。

    李谕开出的价码不算低,一天四五百文,够他们十天生活费。抄上一两个月,起码一年以上生活不愁。

    李谕很想像鲁迅一样冷眼旁观这些人的遭遇,不过作为一个现代人,显然做不到,毕竟相隔了一个世纪。

    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李谕只能“哀其不幸”,因为李谕知道,自然有人会去争。

    至于这几十万读书人,顺其自然吧,时代的洪流不会放过任何一滴水。

    秀才们在看到自己所誊抄的是宋版书后,非常激动,毕竟他们没人见过如此珍贵的藏书,今天算开了眼界。

    那名秀才指着扉页说:“原来是湖州陆家皕宋楼的藏书章。”

    李谕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得专门刻几个收藏章,差点忘了这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