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前线的战事紧张,秦公子府加强了警戒,以防盗贼作出什么出格的事。虽然可能没什么用,但也必须尽心尽力!大家都在看,赵军是立即撤回前线的部队,还是重新集结新的部队。
然而两者都没有发生,赵国不动如山,似乎并不把陶郡的秦军放在眼里,大有一种“有种你就到邯郸来”的架势。于是,赵人的情绪开始渐渐稳定,认为秦军的这一动向肯定在赵王预计中,并且有了相应的对策;另一方面,秦军则不慌不忙地向邯郸方向进军,每天行军三五十里就停下安营,到了大邑附近还会多停留几天,以补给粮草,休整兵力。赵人似乎明白过来,陶郡并不敢真正攻打邯郸,只是虚张声势,引诱赵军退兵;而赵王则识破了秦人的诡计,继续维持原定计划。
秦公子府对前线的动向十分关注,但又难以出门打探消息,就让吕不韦多探听一些双方军队动态的消息。但吕不韦认为,前线的动态自己其实使不上劲,与其花更多的精力在前线作战方面,还不如多了解一些诸侯方面的动态。
果然,几天后,吕不韦就从淮、泗那边做生意的商人那里打探到一个重要消息:楚军正从淮上向徐州附近集结!徐州距离陶郡不过三百里,楚军向徐州集结,很有可能是将矛头指向陶郡!吕不韦将这一消息通报了秦公子府,大家心里顿时一凉,知道了秦军目前的两难处境:陶郡大军根本不敢离开陶郡太远,更不可能攻打邯郸,因为楚国黄雀在后!而赵王自然是早已与楚国议定,一旦陶郡的秦军出去,楚军就向淮上集结,威胁占领陶郡。随着这一消息在邯郸传开,赵人也都知道了,大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陶郡的秦军不可能来了,邯郸是安全的,赵王果然神机妙算!
在大家对邯郸安全的担心放下后,蓦然发现,赵军也已经好几天没有捷报传来了!难道是前线的战事又趋于焦灼了吗?于是赵人的心又提了起来。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前线都没有战事传来,但传来了另一个震惊世人的消息:周天子薨!
而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周太子没有即位……
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周天子在位近六十年,虽然活得窝囊,但那是以周天子的标准,按普通人的标准,那简直就是神仙中人,金珠玉器,才女佳人,一样也不少,留下的子嗣应该可以成立一个卫队了。近理,周天子薨后,生前指定的太子立即接管周天子的一切,然后在新的周天子主持下,才能安排周天子的葬礼。没有新君即位,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很快就有消息传来,秦王收回了西周公的封地,将他改封到惮狐。惮狐虽是一个古老的城邑,但却在嵩山深处一个山洼中,交通十分不便。将西周公封到那里,几乎就是要他去当个小地主,了此残生了!在收回了西周公的封地后,秦王还宣布,将周的一切宝器,包括九鼎,运回咸阳!
于是大家都明白过来,周天子被灭了!
天子被灭了!这件事的震撼,不亚于天崩地裂!
虽然诸侯被灭已经屡见不鲜,但天子能是普通的诸侯吗?他是封诸侯的人啊!
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权沿续遵循的是“天命”。上天是世间一切的主宰,祂派人下凡统治人间,这个人就是“天子”。诸侯国虽然各自称王,不服从周王的领导,但从来没有人称自己是“天子”,大家默认中,天子只有一个,那就是周王。周王在,天就在,天的一切旨意能通过周天子传达到人间,人间的愿望也能通过天子上达天听。现在周天子绝祀了,天与地之间的沟通由谁一完成?难道人间万众就此被上天所抛弃吗?如果再出一个强人,实力足以被封诸侯,他去找谁?
随着消息越传越广,人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就连赵国攻占安邑的捷报传来,也没有那么令人欢欣鼓舞。
秦公子府中也是一片愁云惨雾。就算那些随从都是秦人,也对周天子绝祀感到不安,似乎某种可怕的事情将会降临人间。吕不韦虽然早有所感,但也以为秦王只是想插手周太子的遴选,万万想不到会把周天子给灭了!他一直认为,秦王是在运作让西周公继承周天子之位。尽管这已经很大逆不道了,毕竟西周公与周王还有血缘关系;虽然已经过去了六代人,是完全不同的两家人,但强行扶上位也未尝不可。然而……
诸侯的反应立刻就来了。集结于徐州的楚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鲁国的国都曲阜!鲁公的下落历史记载有出入,有记载说楚将鲁公迁往莒城。但莒城是齐国的五都之一,当初五国伐齐时,齐以即墨和莒两地为基地,反击成功,收复了全部失地。如此重要的莒地,齐国应该不会轻易放弃;就算齐国放弃了,楚国大约也不敢将鲁公封到莒,那不是放虎归山吗!鲁国自己的说法是,鲁公被迁往下邑,最后死于柯。下邑和柯都不是什么著名的城邑,后世认为,柯是今天的阿城,下邑是今天的砀山。但这两地相距遥远,可能也有误。如果柯就是阿城,下邑也应该在那附近,不过阿城那地方是陶和齐的边界,楚国在那里没有什么势力。砀山倒在楚国的势力范围内,但如果下邑在今天的砀山,那柯就不太可能是阿城了,可能就是砀山附近的一处山地。
且不管鲁公的下落,几乎前后脚,两个姬姓天子国就被灭了,灭他们的恰恰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两大诸侯国。这难道是巧合吗?还是这两国早已有了默契?
就在诸侯国惊魂未定之时,又一姬姓国卫国宣布自己臣服于魏王。魏王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卫君的弟弟。
一时间,天子之家烟消云散。得到便宜的正好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三大诸侯国:秦、楚、魏。相比之下,楚国似乎得到的实惠最大,毕竟,鲁国再小,也是个千乘之国。而秦国得到了更为强大的名声,他灭掉了周天子!
孤处北方苦寒之地的燕国成了惟一还留存的姬姓诸侯国,但连它也没有消停:即位不过三年的燕王可能受不了这种接踵而至的打击,竟然也意外驾崩!谥“孝王”,太子喜即位。
姬姓王朝一朝毁灭,诸侯们都感到危机来临,他们纷纷收敛了自己的行动,想拼命看清时局的真相。
赵王也想着迅速结束河东的攻伐,迅速把兵力撤回来。但魏国不答应,他一面将围困南阳各城的军队撤回大梁,一面要求赵军为他攻下虞城。只有占领了虞城,安邑的盐才有外销的通道,否则盐并不能带来利益。为此,魏国还特别许诺了额外的补偿。
赵国连年征战,民众伤亡惨重,而且伤亡的都是精锐之士。现在,赵国虽说还能勉强拼凑起十万军队,但已经有不少是老弱,战斗力相较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为了确保攻略河东成功,赵国不得不与秦国议和,以求得秦国的默契。秦王也不为已甚,竟然答应了赵国的请求,用假打换取赵国的和议,帮助赵国取得韩魏的钱粮,从而进一步削弱两国;同时保留住赵国的实力,以保持诸侯之间力量的平衡。
赵国的主力是之前进入上党的军队,约十万人,那些士兵基本上还都是能战之士,有能力拥盾持矛,拉弓射箭。而后一支进入上党的部队甚至连矛盾兵都凑不齐,主要成分是戈戟兵,弓箭兵连一万人都不到,而且多数只能开软弓,勉强会射箭;还有些是受伤的老兵,伤还没好,就被重新投入战斗。
廉颇首先派出上党军,分成三路,分别从合阳、长平和高都三个方向向秦军压迫前进。驻守端氏的秦上党尉无伤得到蒙骜的指示,不要与赵军硬拼,在予敌以一定杀伤后,主动退出了阵地。同时濩水方向的秦军也按计划坚守数天后,即向濩泽方向撤退。合阳方向的秦军也主动放弃了合阳,退往冀氏。
廉颇没有将兵力浪费在攻打冀氏城上。合阳方向的赵军只留下少数部队监视冀氏的秦军,主力沿少水而下,协助正面的赵军攻取端氏。在拿下端氏后,廉颇即令邯郸新到的赵军与魏军、楚军一起,出高都,直下南阳。南阳的战斗力较弱,赵军为了避免过大的伤亡,只和魏军一起包围了南阳较大的城池,等待他们投降,而挑选出三万还能作战的部队,在魏军一万人的协助下直出轵道,沿途占领了垣城各关隘,突向安邑。而楚军则在芒申的率领下渡过黄河,返回国内。
蒙骜并不在安邑,他已经将安邑中的所有士兵、粮草全都撤退到绛城和曲沃一线,赵军不战而得安邑全境。——只不过是一座空城。
但河东丞无名却不知所终……
占领了安邑的赵军以魏国的名义继续沿虞坂道南下,趁势占领了虞地,打通了安邑的盐道。随后,几路赵军迅速撤回邯郸,并宣布将上党彻底归还给韩国。
赵军这一路攻杀,损失不大,而且回国后还赶上了春耕时节,来得及种下粮食。韩魏也按约定,将钱粮送到邯郸。
一场大战终于消弥。而一个新时代却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