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大明第一贡生 > 第五百九十八章 回不去了

第五百九十八章 回不去了

    内阁值房。

    李东阳没见到谢迁过来,还特地问了一下程敏政,却被告知谢迁这几天都在家里养病。

    程敏政道:“昨日去他府上,探望他病情,看他气色倒也还不错,只是风寒略重,说是头重脚轻,或是再需三五日调养便可。”

    “嗯。”

    李东阳只能把之前给谢迁办的差事,一并交给程敏政来处理。

    刘健那边一直都默不作声。

    因为当晚李东阳要值夜,他不到中午就会从内阁离开。

    从值房出来之后,他便直奔谢迁在东长安街的别院,那里是他平时办公之所,这次养病谢迁也没有回家,这也让李东阳看出来,其实谢迁并不是主动回家养病,而是被迫的。

    等李东阳见到谢迁之后,也印证自己的猜想,谢迁根本就没生病,所谓的风寒症状也都是装出来的。

    “朝中有我没我,还有何区别吗?”谢迁倒也显得很坦然。

    自己不在朝,好像能轻省很多,装病在家里休息,这招好像是逃避现实困难最好的办法。

    李东阳道:“几年下来,谁未曾生病呢?你要真是力有不逮,在家中休养几日也不是不可,但眼下这光景,也正是朝廷用人之际,你能回来就回来吧。”

    谢迁摇摇头,顺带把一旁的热茶往李东阳面前推了推,道:“陛下或不会留我几日了,这几次的上奏请辞,陛下已有同意的意思。”

    李东阳皱眉道:“不要多想。”

    “呵呵。”谢迁苦笑道,“为何会沦落至此,我很清楚,也算是我口舌招疣吧,本来能善结人缘,却非要锱铢必较,结果就是在遇到事的时候,没人帮一把。”

    李东阳没直接应答。

    他听出来谢迁话语中有些不满,除了是对朝臣的不满,也有对他李东阳和刘健的不满。

    谢迁这次被厂卫调查,更多是背黑锅,之前无论是给张懋出征找麻烦,还是找人参劾王守仁,谢迁也不过只是内阁的排头兵而已,利益上他们是一体的,但现在只有他谢迁被查,而李东阳和刘健都安然无恙,这就会让谢迁内心产生一些嫌隙。

    谢迁道:“最近听说,以中读个书,都被同窗给杯葛了,有人觉得他是借我的身份上位。来年春闱也不知会怎样,唉!朝中就是如此,明明不是想分出派系,最后却又各自成党,这个是这个党,那个是那个党的,连我都没想到,眼下世俗之人是如此的市侩。”

    这又感慨到了谢丕身上。

    自从谢丕当了张周这一科乡试的解元之后,谢迁在文臣之中的声望也开始下降。

    很多人觉得,张周是借着给谢丕解元,来缓和跟内阁及传统文臣的矛盾,而谢牵就成了利益输送的受益人。

    谢迁这属于是躺枪了。

    李东阳道:“以中的学问不错,这两日让他到我府上来拜会一下,我对他好好指点一番。”

    李东阳也不是个怕事的人。

    你觉得你儿子被人疏远,那我就亲自指点他一下,毕竟我李某人也算是文坛泰斗,如果他谢丕到我府上,我仍旧把他当学生,那别人对他的非议就会平息。

    “别了,他还在备考,年前哪都不去了。”谢迁也是要脸的。

    儿子去拜访李东阳,只是为了平息世人的非议,他谢迁也觉得没必要。

    “宾之啊,有句话,其实前两日我就想跟你说,是这样……我从陆全卿那得知,张秉宽新近,好像并不在京师内,连陆全卿似乎也怀疑,张秉宽是带兵往蓟州去了。”谢迁思虑再三之后,还是决定把这件事说出来。

    李东阳道:“他是想亲自带兵建功?”

    谢迁轻轻摇头,神色多有无奈道:“我也没想明白他要做什么,让人去问了问,的确除了朝上他没去,连兵部他也没去,研武堂也不见他的踪影,这次驸马都尉崔元和安边侯朱凤,都出征在外,没一个是能挑大梁的,陛下既如此看重这一战,让张秉宽去到鞑靼的另一侧,捞个功勋回来,也不是不可能。”

    李东阳稍作沉思,摇头道:“不太可能。”

    “哦?为何?”谢迁道,“你是觉得,张秉宽连这点胆气都没有?”

    李东阳道:“他胆气倒还是有的,宣府驰援威宁海一战,他出兵也算是迅捷,只是之前那么多的机会,他都没有亲自领兵,为何这次要从蓟镇出兵,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变故,需要他亲身前去呢?”

    谢迁分析道:“会不会是,鞑靼或有一路人马,想从蓟州那边寇边,他提前预料到,准备杀敌人个措手不及。”

    李东阳道:“若真是如此,陛下或也不会在朝上说了,如此不等于是打草惊蛇吗?”

    “这……”

    谢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李东阳略微感慨道:“从张秉宽入京之后,屡屡有非常之举,若他是为前线战事,料想他多半不会如此贸然领兵前去,那边又不是他的嫡系,刘宇充其量只是个从地方升上来的都御史,跟他的交情也不深。”

    谢迁笑道:“你是觉得,马负图对刘宇是有提携之恩,所以刘宇不会专心投靠于张秉宽?”

    李东阳没有回答这么敏感的党派归属问题,他继续道:“张秉宽做事不遵循常理,他在或不在,只要他跟陛下通过气,我们也很难去过问。我已得知王伯安领兵从威宁海出兵之事,料想这才是陛下所期望的重头戏。”

    “王伯安出兵了?陛下……没提过啊。”谢迁感觉到事态好像有点大。

    李东阳道:“所以我才觉得,他张秉宽没露面,也仅仅是个障眼法而已。鞑靼主部族人马都在威宁海以西,从蓟镇出兵,又有何大的意义?就算他往东边去了,很可能也是为永平府内修造海港之事,不要太过于纠结。你专心养病,明后两日一定要回朝来。”

    谢迁勉强一笑道:“再说吧。”

    ……

    ……

    西暖阁内。

    朱祐樘正盘膝而坐,地暖让他非常舒适,连做事的时候感觉都更有力气,有种闲庭信步的感觉,马上要进入寒冬,却也有种四季如春的感觉。

    一旁的檀香也在点着,能让他凝神静气。

    便在此时,陈宽小碎步进来,到他面前跪下来,将几份新奏疏放到了朱祐樘面前的八角桌上。

    “有西北的消息吗?”朱祐樘问道。

    陈宽道:“未有。眼下朝中倒是在议论……就蔡国公几日未曾露面之事。”

    朱祐樘手里拿着笔,继续蘸朱砂墨道:“秉宽去给朕办一件事,未来多日都不会回京,连朕都不着急,那些人那么在意作何?难不成他们比朕还想念秉宽吗?”

    陈宽很想问,您到底派那位张先生干嘛去了?

    但陈宽现在非常小心,丝毫不敢跟皇帝有任何步调上的不一致,哪怕是问个非分的问题,他都觉得是一种罪过。

    “算算日子,他也快到了,说起来他不在京,朕偶尔烦闷的时候,想找人说话话都不行。”朱祐樘笔又放下来。

    人也没之前那么有动力,好像一时间就开始懈怠了。

    陈宽道:“陛下您应该多歇息,最近听说朝中不少臣子得了风寒,他们都在府上养病。”

    “是说谢于乔吗?”朱祐樘道,“朕知道,他根本没病,只是故意躲着朕罢了。朕本没打算对他怎样,只是想知道他们内阁到底想做什么。眼下他这么回避,这说明内阁对秉宽的人出手还远没有结束,有些事他们是在暗地里谋划而已。”

    陈宽听了也很心惊。

    内阁明明是皇帝以前最倚重的衙门,相当于皇帝的顾问,甚至是大明的宰相了。

    现在君臣都不和睦到这种程度了?互相猜忌不说,甚至还各自有自己的算盘,角力起来?

    “陛下……”

    “你不用说什么,朕其实知道,他们并不想秉宽跟英国公之间关系多融洽,朕本也没有让他们融洽的意思,只是有人故意挑唆做局,就未免太过于刻意,就算是秉宽挤压了英国公等旧勋在朝的位置,可这一切都是为国为民,且也并非秉宽的本意,只是朕的意愿罢了。”

    朱祐樘一甩袖道,“想装病,就让他继续病着。内阁也不怕缺人,朕已经想过,似乎也到了秉宽可以入阁的时候。”

    陈宽听了之后更加心惊。

    原来皇帝已经有了撤换内阁铁三角的计划。

    让程敏政入阁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张周入阁,很可能再下一步,才是王鏊等人入阁。

    因为有可能入阁的人,似乎只有程敏政是值得“牺牲”的,为了给张周让位置,之前皇帝都没主张让王鏊入阁,也能看出端倪,旁的人都应该是为张周入阁做好铺垫。

    “但现在也有上听处,秉宽是否入阁,好像也没那么紧要了。只是靠内阁一处来出谋划策,朕觉得也的确是缺了什么,奈何世人对阁老还是更加认可,有时候也是朕不得不让秉宽身兼两处的差事。”

    皇帝的意思更加明白。

    本来入阁不入阁都行,张秉宽已经是朕最重要的顾问幕僚。

    奈何文臣不认可上听处,那朕只能让他先当上听处大臣,再当阁老,如此别人就不会从规则上反对什么。

    ……

    ……

    李东阳都没顾得上回去休息,而是径直去了吏部衙门,见到了正在喝茶的马文升。

    连李东阳都惊讶于马文升的韬光养晦,在李东阳看来,好像眼前的马文升的确是失去了锐气。

    “宾之,我倒不觉得,张秉宽会亲自领兵,他有好日子不过,为何要主动请缨呢?这一战,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

    马文升算是从人情上分析了张周不会上战场。

    无利可图,上战场有什么意义?离开京师,等于是离开了皇帝,只会给政敌攻击他带来机会。

    除非是这次从蓟州出兵,会给张周带来天大的好处,不然这一战对张周来说,更适合当背后的谋划者。

    李东阳道:“最初我也是这么跟于乔说的,可眼下张秉宽的确好像是不在京,你说他能做什么?只是为了造船修港口?大明的海疆就算再不安稳,对他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他废寝忘食?”

    马文升笑而不语。

    只是给李东阳添了茶水,继续闭目养神一般,好似在是思索,但更好像是在自得其乐。

    李东阳问道:“莫非马部堂你不赞同?”

    马文升笑了笑,摇头道:“没法确证的事情,也不是说赞同还是反对,便想那出海之事,一次就能给大明带来百万两银子以上的收成,陛下对此可说是热心非常,再安排几次出海,也不是不可能。由他亲自督办,很稀奇吗?”

    李东阳道:“只带回银子,又带不回外来的物产,有何用呢?”

    “这也不一定啊宾之。”马文升道,“不是说还有什么新作物,来年开春就要播种?这个张秉宽的野心可是不小,你从来见过哪个臣子会如他这般,为了一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此热忱以至于到忘我的境地?”

    李东阳想了想,摇摇头,他的确想不出历史上有哪个能人会像张周这么扯淡。

    在海疆平稳的时候,极力推崇要造船出海。

    一介文臣,居然靠的是天文星相占卜这些扬名立万,甚至打仗都可以靠堪舆玄空……真就跟半仙一样了。

    现在更是连大明百姓数千年来延续下来的农作物,都要改变耕作方式,这不是牛人,而纯粹是不可思议,在传统儒家文化熏陶之下的文人,以其之保守,是完全接受不了这种人的。

    李东阳道:“那万一,他真的是从蓟镇带兵出征了呢?”

    “带就带了吧。”马文升也显得意兴阑珊,“朝中这几年下来,对他的参劾也不少,陛下现在似乎都懒得在意,陛下要的,张秉宽都能给,如今大抵也算是国泰民安,他除了有些不务正业之外,我也没瞧出他做出什么祸国殃民的事情,先静观其变吧。”

    好像连马文升都懒惰了。

    斗不过张周。

    皇帝无条件支持,连民间声望都日隆,光靠文臣的反对和排挤,好像屁用都没有。

    “他出兵了,一定能取胜吗?”李东阳严肃问道。

    马文升自然听出,李东阳这是有在背后给张周使绊的意思,他道:“宾之,有些事,想想就行了,适可而止吧。张秉宽到底也是大明武人的希望,没必要将他们的希望戳破。各地都还在等着新政改革,能带来长久的安定,若是变了,换成往日那光景,谁也难保能接受。一切都回不去了,看淡为好。”(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