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带领大军,沿着官道,从洛阳出发,将途径兖州、冀州,而后抵达幽州。
曹操一众部将谋士这会儿全都骑着马,不时回头,看向后方。
即便视线被遮挡了,还是频频回首。
走出不知道多远,武将、谋士才逐渐分离,各司其职。
唯有贾诩,曹洪,曹仁,曹昂等人还陪在曹操左右。
曹洪见没有外人了,凑上前道:“司马……咱们……就这么去幽州吗?”
他一肚子话,但到嘴边又不知道怎么问出口,只能改成这样。
曹操面无表情,对着一望无际的北方,道:“除了文和,其他人都去吧。”
曹洪一愣,刚想说话,被曹昂拉了一下,只好不情不愿的离开。
曹操骑着马,走在最前面,身后是贾诩,再不远处,是他带了多年的家族子弟组成的亲兵。
贾诩来到了曹操的身旁,白衣胜雪,一言不发。
曹操余光看了他一眼,道:“文和,你怎么看?”
贾诩目不斜视,道:“司马说的是洛阳还是幽州?”
曹操狭长双眼寒意如霜,品味着这个问题,道:“洛阳。”
贾诩少见的犹豫、沉默,直到仿佛察觉到曹操要转头了,这才道:“司马不是已经看透了吗,何必再问。”
曹操心里想念郭嘉,每当这种时候,就格外想念。
郭嘉喜欢将事情做在前头,从来不让曹操担心,而且两人可以抵足而眠,彻夜长谈,毫无顾虑。
但贾诩不一样,这个人心思深沉,藏着无数心思,从来不肯臣服曹操,问一句答一句已是不易,惯常是一副‘我知道,你也应当知道’的反应。
这令曹操十分恼恨,却又强忍不发。
“说说吧。”曹操淡淡道。
贾诩听出了曹操的怒意,眉头动了下,道:“事情发生在兖州,是司马所为,但到了洛阳,虽然掺杂了所有复杂局势,但归根结底,还是宫里的态度。”
“继续说。”曹操语气平淡,平淡中带着强烈的不耐烦。
贾诩转头看了眼曹操,情知曹氏被抄家流放,对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沉吟一会儿,道:“以我的推断,是陛下要照顾颍川党的态度,只能委屈司马了。”
曹操神情毫无波动,骑着马,笔直如松,毫无晃动。
贾诩见曹操不肯接话,只好道:“说到底,陛下对将军也不放心。”
这句话,仿佛触动了曹操,他微微抬头,看着北方,道:“幽州呢?”
贾诩跟着望去,道:“从刚才陛下的话里来看,已经决意尽早平复北方,击溃了乌桓,那凉州便可顺手解决。如果我推断不错,司马得胜归来,不会还朝,反而会继续推行‘军政分离’,直到朝廷做好准备,命将军出征三羌。”
曹操狭长双眼慢慢眯起,闪动着异样光芒,冰冻的神情也起了微妙的变化。
贾诩注意到了,这是一种豁然开朗,想明白了某些事情才有的表情。
他细细回想他刚才的话,道:“司马,万不可掉以轻心,乌桓这次寇边不同以往,如果不能一击重创,一旦乌桓全身退走,那辽东将永无宁日。”
贾诩盯着曹操的侧脸,忽然换了一个语调,平静又意有所指的道:“我倒是认为,刘公的安抚政策是对的,司马,或许可以结好乌桓,鲜卑等夷族。”
“哈哈哈……”
突然间,曹操放声大笑,面容绽放,一扫之前的冰冻。
大笑声久久不绝,发自心底,畅快无比。
贾诩被曹操这一笑怔住了,再次细思他的话,好像并没有什么能解开曹操心结,让他如此痛快的。
不远处的曹洪,曹昂等也眺望过来,面露疑惑,但没有命令不敢上前,只能强忍着好奇。
这贾诩,说了什么,让他们的司马这么开怀?
曹操笑了不知道多久,渐渐收敛表情,摸着胡须,双眼都是笑意。
贾诩疑惑了,是什么事情,让曹操居然忘记了抄家戍边之痛,等了一阵,道:“司马,是想通了什么?”
曹操笑容难退,摸着胡须,点头道:“文和,我想通了陛下为什么这么做了。”
“哦,是什么原因?”贾诩问道。是什么原因,让曹操对抄家流放都不在意,还如此的高兴?
曹操却没有点破,望着北方,狭长双眼跳动着寒芒,淡淡道:“文和刚才说,要结好乌桓?”
贾诩观察着曹操的表情,道:“是,以作不时之需。”
曹操瞥了他一眼,语气越发淡漠,道:“文和还记得,之前那些劝我谋反,自立的人都是什么下场吧?”
曹操在冀州,在兖州,在青州,在豫州,都不止一两人劝他自立,以图大业。
但无一例外,都被曹操秘密斩了。
贾诩神情如常,没有任何惧意,道:“司马,曹氏已被流放辽东,就不想另图生路吗?”
曹操笑容消失,面无表情的道:“文和,这是你第一次说,我便不与计较,若是有第二次,立斩不饶!”
贾诩在‘立斩不饶’四个字中,听到了斩钉截铁,杀气腾腾。
曹操不是在说场面话,是真的,贾诩朕要再劝,必将人头落地!
贾诩神情动了动,曹操到底想通了什么,为什么到了这种时候,还是对朝廷如此忠心?
那位陛下,真的让曹操如此忌惮吗?
“说说怎么平定乌桓吧?”曹操脸上再次浮现笑容,遥遥望着北方。
贾诩压下心底的复杂心绪,道:“兵贵神速,司马以最快速度赶到,并且绕后,一举歼灭乌桓!”
曹操对这个战术还是认可的,道:“我想让那公孙度诈败,诱乌桓入关如何?”
“不可!”贾诩直接反对,道:“司马这一战,必须果决,决不能给朝廷再找到攻击的机会。一旦司马露出破绽,新账旧账一起算,即便陛下再想保也保不住了。”
曹操摸着胡须,忽的沉声大喝道:“伱说的有理。传令全军,轻装上阵,全速前进!”
“是!”身后的亲兵应命,挥舞着令旗,奔跑向后。
曹操大军,转眼间动作起来,以最快的速度直奔幽州。
而贾诩,还在揣摩曹操的心思。
这位新主公的能力远胜于董卓,但心思也深沉的可怕,哪怕近在咫尺,他也难以琢磨透彻。
刘辩在送曹操的时候,尚书台也在召开会议。
已是年中,有太多事情要总结,尤其是当下的要务,‘治河’、‘吏治’、‘税赋’、‘屯田’、‘开荒’、‘剿匪’等等。
尚书台会议厅内的气氛,前所未有的和谐,诸项事务几乎没有多少阻碍就获得了通过。
六曹九寺一致的配合,没有半点杂音。
会议结束之后,丞相荀彧便着手布置,并决定亲自前往并州,督察‘新政’推行进度。
而左右仆射钟繇,荀攸也计划出京,一个赶赴凉州,一个前往兖州做安抚。
六曹九寺的主官们同样各有任务,在紧张处理各部、寺任务的同时,也纷纷计划出京巡视。
朝廷表现出的团结,着实惊呆了很多人,无形中给了很多人巨大的压力。
傍晚。
太常寺卿孔融与礼曹尚书陈琳一同来到了刚刚改建好的‘茂院’。
孔融肥润圆脸都是笑意,与陈琳笑着道:“陈尚书,依我看,今秋就可以启用了。”
陈琳观察着一个个考棚,道:“总数可以容纳一万两千人同时考试,工曹能这么快建好,着实不容易。”
孔融挺着大肚子,道:“确实不容易。我听说,陈尚书隔三差五亲自来监工,日以继夜的改建,这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陈琳脸上是颇为满意之色,微笑着道:“孔公,我听说,今年报考的有八千人之多?”
孔融顿时面露得意,道:“不止不止,还有更多的在路上,没有记录在案。到了九月,或可有万人。尚书台那边的意思,今年至少录取一千人,绰绰有余了。”
在过去一段时间,经常发生士人抵制入仕,诏而不听的情形。但这一两年情形发生了剧变,士人争着抢着要入仕,朝廷的官位根本不够用。
陈琳点头,道:“尚书台那边的意思,是要进一步裁并一些冗余的官位,而‘整顿吏治’肯定有诸多不法之人被罢除,总的来说,朝廷还是急需人才的。”
孔融背起手,看着颇为朴素、简洁的考棚,边走边道:“但还是需要时间的,尚书台对于入仕之人的态度是‘优胜劣汰、庸碌者退’,先大考,择优而录,从小吏做起,优胜者上,庸碌者退,想要这一批人成才,没有个十年八年是不成的。”
在过去,大汉朝采取的基本上是察举法,简单来说,一个是‘举荐’一个是‘考察’,一旦被录取,往往授予‘重要官职’,更有不少,属于是一飞冲天。
最有名的,就是各种外戚了。
而当今的尚书台三位,钟繇,荀攸,尤其是丞相荀彧,更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
荀彧入仕便是掌宫令,而后辞官几年,再入仕任一曹尚书,没几年更是官升丞相!
仕途年限屈指可数,三十出头便任丞相,着实震惊了无数人,同样令无数人艳羡,期待着成为下一个。
但朝廷的不断改制,这种‘一飞冲天的美梦’被击溃了,尤其是‘大考’的既定事实,无数士人为之捶胸顿足,一度发起强烈抵制。
陈琳瞥了眼孔融,知道这位也是反对‘大考入仕’的人,但作为太常卿,又迫使他不能公然反对,只能语焉不详的阴阳怪气。
陈琳踱着步子,没有接话,道:“有发现什么好苗子吗?”
“有几个,”
孔融顿时面露笑意,道:“贾、王、甄、蔡、荀等,都有麒麟子,才华出众,品行端正。”
陈琳想了想,隐约记得那么几个后辈,道:“好,到时候我留意一下。对了,阅卷还是在东观吗?”
孔融点头,道:“还是在,不过,据说今年是由蔡公为主阅官,尤其是三甲三百五十三人,全部须蔡公评点后,才能送入宫里。”
提及到蔡邕,陈琳忽然想到了什么,看着孔融问道:“大殿下是不是要回京了?”
孔融一怔,瞬间也想到,沉色点头道:“应该就是在今天。”
提到‘大殿下’,陈琳,孔融心照不宣的沉默,并肩在茂院慢慢走着。
大汉朝朝野上下,一直有一个心结——东宫人选。
为了这件事,曾经发生过‘王允谋立太子’一案,结果王允遭夷三族,涉案的其他人,几乎全数被罢官,赶出了洛阳城,其中就包括大殿下的外公,蔡邕。
现在,蔡邕要担任大考的阅卷官,这其中是不是有其他深意?
孔融想了一阵,忽然笑呵呵的道:“陈尚书,这茂院还是不错的,今年大考可以用。到时候,你我为主考官,还请戮力同心,为国捡才。”
“自然自然。”陈琳迅速反应过来,笑着应声道。
虽然是心结,可也没人再敢提。
这是宫里的忌讳!
这时,一个小吏急匆匆跑过来,来到陈琳身前低声道:“尚书,大殿下来了。”
陈琳脸色微变,同样低声道:“是特意来这里,还是路过?”
小吏道:“蔡公也在,还有工曹陈尚书陪同,应该是来这里的。”
陈琳目光异色闪动,与孔融对视。
孔融胖脸微微绷紧,整理着衣服,道:“我们去迎接吧。”
陈琳微微点头,揣着一些心思,与孔融走向茂院正门。
刘绍穿着常服,哪怕是夏天依旧犹如一个小胖墩,脸角有些婴儿肥,眼睛不大,入看就是一个朴实敦厚的孩子。
在身后,是白发苍苍的蔡邕,以及貌似冷酷的陈宫。
“下官见过大殿下。”陈琳,孔融快步上前,抬手见礼道。
刘绍抬头看着两人,声音温吞的道:“免礼。”
“谢殿下。”陈琳,孔融起身道。
刘绍等他们起身,白嫩嫩的小脸有些懵懂与好奇,道:“茂院建好了吗?今秋可用吗?鸿都门学的录取比列能再升一些吗?”
鸿都门学,原本是灵帝为了他的喜好而建的,专门豢养喜好书画的庶民人才的地方。
刘辩继位后,将鸿都门学发展了了一所专门给庶民的学校,一直与太学并提,不断的试图提升它的地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