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拜师高士廉的事情很快就被定了下来。
他为了表示自己对高士廉的重视特意备上了一份厚礼登门。
李泰这样做也是有着其它目的的。
首先,高士廉本身在朝中的地位就很高。
虽然他自己在朝中并未广结党羽但是很多人都会给他一些面子。
李泰高调的对外宣布自己成了高士廉的学生多少有些狐假虎威的意思。
另外高士廉的地位要比王珪还要高一些。
李泰如此表现就是要让王珪看看他此时已经抱上了更粗的大腿。
李泰此时却不知道,他能够拜高士廉为老师固然能让大家感到惊奇。
但对于常年混迹朝堂的众人来说却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
就连王珪自己在看到李泰的作为之后都只是轻轻一笑,丝毫没往心里去。
而长安城内的百姓们此时也没有时间关注这个八卦。
他们此时谈论的反而是大街上偶尔出现的那些自行车。
裴明礼在见到了李治练习自行车的过程以后,马上就督促手下们抓紧练习。
这东西对于成年人来说学起来本来就非常简单。
因此仅仅两天之后裴明礼就开始不停地派人骑着自行车在长安城各处进行展示。
自行车在长安城的水泥路上可以骑得很快,这让城里的那些少男少女们看得是心潮澎湃。
这玩意儿拉风啊!
若是自己能够骑上一辆在长安城里逛上一圈岂不是马上就能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到时不但能够吸引其他少年男女的关注,说不定还能及此让自己脱单呢!
有着这样想法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因此自行车的第一波销售热潮就是这些年轻人带来的。
相比于麟德商行的其它奢侈品来说一辆自行车的售价并不贵。
裴明礼给出的定价仅仅需要三百块。
这点钱在城中的那些有钱人看来还不够买一套化妆品。
即便对于城中那些普通的百姓来说只要咬咬牙也不是买不起。
于是没过几天自行车的销售就开始变得火爆起来。
特别是当裴明礼开始面向一些每天往返于长安城内外的小商贩们展开推销以后,场面就变得更加火爆。
那些小商贩们每天挑着货物往返于长安城不但要耗费大量的体力而且还要浪费许多时间。
可是有了自行车以后就大大的不同了。
一辆自行车可以轻松的驮着四五百斤的货物骑行。
不但比自己挑担装的更多而且还能节省往返的时间。
长安城周边那些完善的道路一下子就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仅仅几天之后裴明礼就已经高兴得眉不见眼了。
火爆,太火爆了。
城外的工坊每天不停的生产都没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更别说还有十几家代理商手里握着大把的钞票就等裴明礼给他们供货呢!
扩建,必须扩建。
杨思齐和他的那些学生被裴明礼追着抓紧生产设备。
到最后愣是逼得杨思齐去找颜立德借了一些人帮忙。
长安城的大街上很快就到处充满了自行车的铃铛声。
那些学会骑行的少男少女们整天出没在大街小巷,生怕别人看不到他们。
那些小商贩们也早已乐开了花。
自从花在路上的时间变少以后他们每天的收入顿时水涨船高。
如今他们已经可以在坊市开门以前就早早到来,一直卖到坊市关门再收拾东西离开。
李哲发现了这种情况以后马上就反映给了李治。
而李治也并未怠慢,他直接将情况反映给了李世民。
于是李世民马上就召集了一次大朝会,与官员们一起研究坊市面临的情况。
李世民首先开口说道:“诸位想来业已听说近日长安城中的情况。
自从那自行车面世以后百姓的出行效率大大提高。
如今城外的商贩来往于坊市再也无需耗费大量时间。
朕有心想要将坊市的时间延长,不知诸位有何意见?”
李世民的话说完以后新任的刑部尚书刘德威就站了出来。
只听他开口说道:“陛下,如今长安城内人口已然增长不少。
这些新增人口本就给城内治安造成了极大压力,倘若延长坊市的时间臣担心会出乱子。”
刘德威的话刚一说完李哲便站出来开口道:“陛下,长安城内人口有所增加没错。
但雍州府早已做出充分应对,如今城内治安事件并未明显增多。”
李哲这时候可不能不站出来解释一下。
刘德威刚刚上任刑部尚书,固然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但是他李哲也必须点明其中的关键,别让大家以为城里的人多了治安就变差。
李哲的话音落下以后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说道:“百姓们每日的购物时间毕竟有限。
坊市早开与否恐怕并无多大影响。”
众人转头望去发现说话之人乃是刘洎。
他的话说完以后韦挺也跟着开口道:“陛下,坊市制度已然沿用许久。
城中百姓早已习以为常,贸然更改恐会扰乱城中秩序。”
众人听了两人的话以后纷纷陷入沉思。
这件事按理说与大家关系不大,众人想不通刘洎和韦挺两人为何会站出来反对。
李泰见两人接连表态于是便将目光看向了高士廉。
却见他非常隐晦地冲自己摇了摇头,于是李泰便未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李治此时站出来开口道:“父皇,坊市的时间延长乃是大势所趋。
如今长安周边的道路都已逐渐完善。
城外的百姓们也因为粮种的改良和养殖业的兴起而大幅提高了收入。
百姓们有了钱自然想要得到更多的物质满足。
此时延长坊市的时间正好可以为百姓提供机会。”
“城外百姓想要购物自会提前做好安排,又何须朝廷迁就他们?”刘洎开口道。
李哲开口道:“百姓出行一趟十分不易。
倘若朝廷能为百姓着想一些岂不是更能方便百姓?”
“若是为了方便百姓而造成治安混乱到时又该找何人负责?”韦挺说道。
李治开口道:“若按韦侍郎的想法那朝廷许多事便不需要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