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慧詹不知六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吸取刚才自作聪明的教训,照实点了点头。
六祖说:“那么,我现在让侍者拿点心来,我自己吃下去,然后告诉你吃点心的感受,你的肚子是不是也就饱了呢?”
“这怎么可能呢!”慧詹咽了一次口水,将小脑袋摇得像货郎鼓。
“同样的道理。”六祖一笑,继续说道,“现在,你自己被无明所惑,不见自性,却反而问我见不见性。我见不见性,我自己知道,岂能消除你心中的疑惑?如果你已经见性,也不能代替我啊!你要知道,各人吃饭各人饱,自己的生死自己了。所以,你现在最要紧的是明心见性,而不是问我见不见性。”
六祖这一番慈悲开示,感动得小慧詹痛哭流涕。从此,他随侍在六祖身边,像小苗沐浴雨露一样茧壮成长。
一天晚上,六祖携弟子到寺外曹溪岸边散步。天空一弯月亮,地上一曲溪水。月光皎洁禅心寂,溪声喧闹兰若静。
小慧詹毕竟是孩子心性,忽然指着弯弯的半月说:“师父,您看,我们走,月亮也跟着走,好像一只小船,摇啊摇。”
“那一半呢?”六祖大师无风起浪,忽然问道。
这是在以月喻禅。
“那一半”指的是佛性,我们的身体在动,那一半动吗?
于是,清新的禅意如同迎面而来的微风,徐徐吹拂着弟子们的心灵……
六祖又将大好禅机推向了更高一层,他问慧詹:“你能用手指指出这一半,能指出另一半么?”
是啊,怎样才能认识到佛性呢?
小慧詹回答得妙极了:“看清了这一半,也就明白了那一半。”
六祖一笑说:“小慧詹,理论上你已经明白了,关键是把自己的‘那一半’显发出来。世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明理的多,行动的少。禅,不是一种玄妙的理论,而是人生的真谛,要将它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
小慧詹郑重地点点头,默默思索着什么。
过了一会儿,他问六祖:“师父,古人常常以月亮比喻禅心,什么‘禅月孤圆’、‘禅月湛然’,等等。那种美妙的意境,我能感受到。但是,怎样才能领悟到自己那像明月一样的禅心呢?”
六祖不答,而是指着天上的月亮,说:“你想想看,怎么才能将天上的月亮捉到手里?”
小慧詹咯咯笑了起来:“师父,你这不是故意难为人么?试问天下,谁能捉住天上的月亮呢!”
六祖居然说:“我就能。”
小慧詹自然是一脸的不相信。
六祖也不解释,走到曹溪边,双手捧起一汪清水,让弟子们观看。
果然,他手中有一轮明月——映在水中的月亮!
文采斐然的法海受到启发,诗兴、禅心一起灵动,情不自禁吟诵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小慧詹也兴奋地叫唤道:“师父,我明白啦!禅心无形,即事而真;自性无相,随心而现。”
六祖点点头,说:“我们禅者,要全面理解‘指’与‘月’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
所谓“指”与“月”,是以“指”比喻语言、说教、经典,以“月”比喻佛法、禅要。
因为有了手指的指引,很容易便看到空中的月亮。禅宗以“本来无一物”的境界为上乘,以“万虑皆空”为至德。主张不立文字,不下注脚,亲证实相,方为究竟。
认为一切言教经典,无非为示机之方便而设,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见月。以言教而显示实相,言教本身并非实相。但也强调,千万不能因此而轻视、舍弃经典言教,因为它毕竟是指月的工具。
六祖与弟子们都不再说话了,静静坐在曹溪岸边,欣赏着空中的一轮如梦似幻、亦真亦幻的明月,倾听着真真切切的溪水流淌,细细体味着美妙神奇的禅之境界……
禅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说;而那领会这种境界的自性,更是无形无相。
因此,在回寺院的路上,六祖惠能对弟子们说:“我有一样东西,它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没有背面也没有正面,你们各位能体会出它是什么吗?”
慧詹反应最机灵,抢先道:“这是诸佛的本源,是慧詹的佛性。”
六祖喝道:“我已经向你们说了它无名无字,你怎么还说什么本源、什么佛性?!你呀你,你这小子今后即便有个小庙住持,也不过是个咬文嚼字、在名相上寻求知解的宗徒罢了!”
六祖的教法就是这样灵活,时时刻刻纠正着弟子们的偏颇。
慧詹低头不语了。
……
ps:补5号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