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都标榜是学佛的人,有没有利益众生的思想呢?理论上有。
我也是人,知道大家做了好事会想,啊!今天我行了菩萨道,帮忙了人。
告诉你,越是书读得多、佛法听得多、佛学了解深的人,计较心就越大,简直没办法收拾。
中外都一样,知识越多的人,比愚夫愚妇更坏,因为有了知识,计较心也大,就容易意见相争,认为只有我的才对。
没有知识的帮忙,人对于是非善恶的分辨就很平淡。
所以有时候不用菩萨的智慧和眼光,多了知识学问反而堕落得越快。这是讲乐饶益众生之难,也是戒行。
“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于恭敬供养师长,这很难。
中国的孔孟之道讲,但是社会对做得是不够的。
现在还有些中原的读书人,想保留过去的文化,要求别人尊师重道,真是笑话。原因在哪里?教育制度变成了学堂制度了,不是从个人来师承学习,而像去到集市的商业行为,老师上课是贩卖知识,学生念书是选购进货知识。
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尊师重道的真正精神,在于尊重知识学问本身。
所以佛学里对于传法的老师视为法身父母,给人慧命,智慧的寿命。肉身父母给的肉体,寿命只有几十年,慧命可是永远的不生不灭。
例如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学生,他早已成佛了。
因为学生要到这个世界来成佛,就来帮忙,应化成为释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萨,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
所以乐敬养师是尊重法,也尊重知识。
第二点,以我的研究,所有宗教中尊师重道最严重的是佛教,而佛教中最严重是密宗。密教对于敬养师父,有马鸣菩萨着的“事师五十颂”,讲如何对老师敬养。
照那个规矩,我们一般做弟子的没有一个够资格。
那规矩非常严重,几乎可以说比盲目迷信还严重。
东西是白的,如果老师说是黑的,就跟着老师当成是黑的,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回头再说“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于上而言要乐于敬养师,于下而言要广行布施一切众生。
这里尤其要注意这个广字,是我们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们偶尔有点善心,都是像俗语说的:强盗发善心。大家像强盗土匪,偶尔发一点善心就很了不起了。
为什么这一篇都要抓个乐字?但是对魔境界而言,与世俗追求的快乐享受不同。
学佛的人也在追求享受,追求快乐,但是同世俗有不同的一面,这就是佛法。
“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学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没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说呢?它是个生活的规范,生活的艺术。
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团生活的规范、道德、艺术,是一种民主社会的自我约束。
因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没有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个集团怎么样带领?除了根本戒律是属于道德性质的规范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须有的规律。
能坚持遵守戒律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难了。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戒律,但是那个戒律可不是教主规定的,你知道吗?例如儿女或丈夫、妻子,违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
又例如你的东西习惯这么摆的,旁人给你摆得不对就不高兴,也是你的戒律。
所以你看不惯别人,是因为别人犯了你的戒律。
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团体的行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杀盗淫,这不只是一个人认为是罪过,而是一切众生都害怕这个行为,是根本戒。其他的生活戒律是为了团体的安全。
不懂生活的艺术,都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常来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钱了,不懂事。对老师也好,对团体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规矩,给人家做榜样,聪明的领导人一看,心里有数,知道这个人可以。
假使有人在团体里,不要人家告诉他戒条,自己处处严谨,保持道德规范,没有不成功的。所以礼仪的戒律是这样。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以外,什么是戒律?经典就是戒律。
你们没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据是:所有经典就是戒律,每一条都是戒律。
你以为受了二百多条的戒是戒律?那个行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条戒,大部分的行为与印度当时的环境有关,我们不会犯的。
有许多根本没有办法,我们早就犯了,连祖师爷都犯了。
环境不同,时代不同,那些戒早应该改了。
所以到了中国来,百丈禅师就把它改了,叫作丛林规矩。
但是丛林规矩到了现在,又应该改了。
要改的地方很多,时代不同了,要改的地方也就多了。例如,过去丛林和尚半个月排队洗一次澡,现在行吗?这些都是生活行为,很多需要变动,这个不是真理。真的戒是什么?此心是真戒,念念,念念随护行为。
进一步说,真正的戒是“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尤其在团体生活中,几个人能够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给人家好看,认为这样才够英雄,其实处处在造孽。
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吗?性情柔都很困难,和就更难。
我常观察一些人,一有什么达不到他的所望,那个眼神都横起来变成毒蛇了。
告诉你们,眼跟心是连在一起的,就是起了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赖耶识就有了嗔毒的种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学佛不是光盘腿盘得好,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
而且不只是,还要乐于,做到了就是乐坚持戒的成果了。
“乐勤集善根”,这个和上面都是连着的。坚持戒做到了,修养由外再打进来,由忍辱达到内心的柔、和,没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气,个个喜欢。
学佛的人有一句话,未曾学佛先结人缘,就是学佛第一步要广做布施,先结人缘,然后结一切众生缘。
但是许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讨厌,人家看他也讨厌。为什么不得人缘?
因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够,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轮回中慢慢打滚吧!功德不会圆满。
心性能够修养到柔,柔而到达祥和,那就人见人爱,是人人都喜欢的菩萨境界,功德圆满。
要乐于在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们晓得,一切众生平常日用之间,动坏念头比好念头多得多。
前面讲过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都讲戒律的。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两本书。
我小时候读书,书桌子旁边有一张纸,叫做功过格,这个纸上有很多圈圈,一个月一张。
每天检查自己的心念行为,有不好的,就拿黑笔在圈圈里点一点,有好的,就拿红笔在圈圈里点一点,然后定期检查,到底是黑点多还是红点多。
我小时候家里请了位秀才先生,按那时的说法,我家是东家,他是西席。他是洋人,可是从不说洋文,每天除了教我读书就自己读《金刚经》。
他是吃素的,所以我母亲每天都为他准备斋食。
我常常觉得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觉得奇怪,就问我母亲,她说一定是先生的牙齿松了,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缝里我才闻着香。
我后来上课时仔细观察先生的牙,果然如此!这是一笑。
但是他很诚心,有一年他留在我家中过年,他在自己房间里读过经之后,供上祖宗牌位,供上菩萨,拿出功过格,很紧张地看着,就跪着一面打自己耳光,一面骂该死!该死!我看是黑点比红点多的缘故。
我那时好奇,是从门缝偷看先生才看到的,这是确确实实的事。
《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我现在都还保存着。像这样修持,叫勤集善根。
善要下根啊!我们有时候也动了善念,动了善心,但是不入根。
刚要对人好一点,善事做了一点,忽然另一种刺激环境来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来比不行善的时候还要恨,这是善根没有成就,所以修道不会有成果的。
要“勤集善根”,这就是人们经常不大注意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那里头特别注重这东西,可惜你们只把它当作佛学的名词。
修道学佛,戒、定、慧,不能完成就是功德不能圆满,功德如何圆满呢?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种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要了勤集善根以后才真正得到禅定。
有的经文本子把这两句圈点成上下句,等于一正一反。
所以我们修道打坐为什么不能到达禅定的境界呢?
因为善根的根基不深。
根基不深不能成长的,所以你们打坐做功夫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进一步退三步。
有时好个几天就不得了,穷人得宝,“抖”起来了,结果穷人抖起来进了精神病院,因为善根不深啊!
必须要勤集善根以后,才能真正得到禅定之乐,永远不散乱了。
实际上什么是禅定呢?
行善就是禅定。
禅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
所以看你有没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没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盘腿多久。
但是盘腿也是要的,这是习定,练习定的基本功夫。
真得定了,盘腿、放腿、走路、睡觉,无一不在定中,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
有了禅定以后,“乐离垢明慧”,才能发起智慧。
智慧是什么?是离一切心理,唯识学心所都离开了,心中明净。
这明净不是理论,是功夫,内外光明清净。
这个时候,真正的智慧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发动了。
得了智慧干什么?大彻大悟而证得菩提,所以“乐广菩提心”。
菩提是翻译名称,意思是觉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大慈大悲。
这里为什么要加一个“广”字?表示不是我们一般小智慧小聪明境界。
所以我这一次讲的,要研究《成唯识论》,就是要开发开广人们的智慧。
真了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本体是性空缘起,而以大悲心为用。
真得了菩提心,一定发大慈悲心。
“乐降伏众魔,了断诸烦恼。”什么是魔?不是你夜里看到了鬼,烦恼就是魔,一切众生心中皆有烦恼。
我常说佛学比一切学问都高明,例如佛法用的烦恼二个字,或者翻译成烦惑,每人每天没有哪个时候不在烦,恼是讨厌。
烦恼不是痛苦,痛苦就很严重了。
没有一个人不烦恼,《维摩诘经》说“烦恼即菩提”,看你能不能把烦恼转过来,烦恼转了,就清净了,就大彻大悟了,就离垢明慧了。
烦恼就是尘垢染污,一切心态心所所起的,都是染污心理。
魔,烦恼也,所以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呼吸一进一出叫一念,这一念之间就有那么多烦恼,自己没有检查出来。
你们可以体会,当你拿着笔在写字的时候,你观察一下(这就要有定力了),我们的思想来得快,笔跟不上,思想很快,一把握不住就溜过去了。
你想记录自己一刹那之间有多少思想,是没有办法的,尤其是思想敏捷的人。
你们可能不知道,我写东西的时候,要摆三支笔在那,写得快起来都来不及再找笔,过去了就懒得动了。
你就发现,如果写不快的话,你最好的观念一下就溜过去了,过去心不可得啊。
这里告诉你什么?不要当热闹听了,这是叫你检查自己的意念。
你从这里走下山去,不用多久就到了,可是你在下山过程里想了多少事了?
你看有人坐在那里观看,你以为是观看风景,其实在搞烦恼,脑子里都在想别的,心都是散乱的,不得禅定。
很多年轻人看书根本看不进去,你们都有这种经验了。
如果你每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读下来,中间没有岔过别的思想,那就叫读书了。
能这样专一的话,修行也能够专一。
但是你做不到,都是一面看,思想一面在那里跳动,这叫烦恼。
所以禅定,智慧。
定就要在这个地方体会,否则你打坐都是在搞昏沈,修亥母定,亥属什么?亥属猪,要注意啊!
“乐净佛国土。”烦恼清净了,就一念之间烦恼不生,叫无生法忍,离染污心而明净,此心就是净土,净土就是佛土。
《维摩诘经》说“心净则佛土净”,内心一净了,佛土境界就清净了。
道家张紫阳真人讲过: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
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
不需要往生,已经生了,也不要往,自然生,也不住,自然去。
西方就在你心田中。
你纵然修禅定到全身放光,也还是幻境界。
你身体可以飘起来,站在白云上,还是妖魔境界,仍然是由妄想心生出来的,并不稀奇。
换句话说,你心还没有清净,还在着相。
不着相烦恼就转菩提了,就达到了净佛国土。
“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这是修大乘道学佛之路,为什么要修诸功德,修一切功德?
我们若持小乘戒、比丘比丘尼戒,走的是消极的修善,没有积极的修功德。
大乘菩萨戒除了消极的为善,还要积极的修功德。
所以修功德是非常积极的,修一切功德圆满才能成就一切佛法。大家早晚做功课都念“皈依佛两足尊”,哪两足?
福德和智慧都满足了。
福德怎么来的?
修功德来的。
功德成就,福德就圆满。
大家学佛往往重修慧而不修功德,但是慧也没有修到,听了又忘了就是没有慧根,要能一入即三世不忘,即使是读书的博闻强记,也都是修得的。
有的人上课老是靠笔记,脑子永远是空白的,我最反对。
我有时也靠笔记,这是因为脑子暂时先管下面重要的,临时拜托这笔记本先帮忙记下来,等下我还是要把它记到第八阿赖耶识心田里的,这样可以拿起来就用。
我不相信年纪大的记忆力就退步了,至少在我现在这年纪还否认,记忆力反而比以前还好。
为什么?年纪大了功力越来越深,头脑就越冷静,记忆力就越强。
所以年轻人谈不上,年轻人能博闻强记,除非他修订力有成就,或者是过去生的定力带来的。历史上讲白居易生下来就能认字,还有很多人也是这样,那都是真的。
这是讲修功德的重要,功德不成就,智慧是不会成就的。
善根成就的人是有真智慧的,神通,善根。
过去我们中国人讲:“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几年前我就讲,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
这个世界每一样东西都值钱,只有知识不值钱,但是知识的代价,它的成本,比什么都高。
一篇文章写下来,没值几个钱,但是真正的好文章,要累积了许多时间,收集拢来许多智能,不过写一千几百字,那个成本的确很高。
十年前我有个不识字的老乡,发了财,找我帮他写一封家书。
我事情很忙,他就坐在旁边等,等急了要催我快点,就说:“求你真难啊!你这写信不过就拿起笔画个两下嘛!”言下之意好像我有意为难他。
这一下我有点火了,也想教训他,就说:“写信就拿起笔画个两下,那你来画!”
他说:“我就是不会写才求你嘛!”
我说:“你晓得我给你写封信,成本多少钱吗?”
他说:“这就一张纸有多少钱?”
我说:“告诉你,从我妈妈怀胎那一天算起,生下来,从小养大,又读了几十年书,现在不过会替你写信,这要多少成本啊?你同我一起读书的,你怎么不会写!”
他被我骂得只好说:“是啊,我小时候不努力,我笨嘛……。”
你看,智慧是不值钱,但是财富再大你买得到智慧吗?
譬如你想悟道,你可以花钱请人替你去打坐吗?你可以悟道吗?所以要想悟道,还要修诸功德。
不要以为你只打坐,什么事不管就可以了,现在有好多人走上这个错误的路子。
我真要骂人了,你能修得好我头都给你!我同你赌这个头。
我不要打坐吗?我这个老道一天到晚为你们忙得要死,什么事,连草纸,天气冷了,还要提醒你们把窗子关好,不要着凉。
我这是什么禅定功夫啊!我在当你们的孙子啊!这是干什么?修诸功德啊!
你为什么不在这个地方去参究呢?光会在那里自己当老太爷,要读书写文章打坐,你那个文章,哼!叫作文章!
打坐叫作打堕!学佛注意啊!要修诸功德啊!
能修诸功德才能做到上一句“乐成就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是怎么修来的?
不是他六年在雪山中冰雪靠背来的,如果这样可以成佛太简单了,不行的啊!
要修一切功德才成就相好庄严。这不是我讲的,是维摩居士对魔女们说的,我不过是个传话的。现在继续讲维摩居士为魔女说法,什么叫作魔境界?就是求快乐、求享受、求快感。
维摩居士一连串说下来,说明世间的快乐并非究竟,那究竟的快乐是什么?现在继续:
“乐庄严道场。”刚才讲的是个人的庄严体相,现在讲到道场。
我们的身体是正报,我们长得白、黑、胖、瘦,不同的健康情况,都是因果报应问题,这是正报。
时代社会的环境、有没有财产、住的环境,甚至一切的遭遇等等,是依报。
例如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他的正报庄严。
因为他的四十八个大愿,愿一切众生成就,所以他成就的道场是西方极乐国土,依报也庄严。
我们人也一样,有人一生正报庄严,现在看到这种人很少。
过去在大陆上,地广人多,我看过很多例子,许多叫花子相貌蛮好的,脸孔长得像佛像,有的几乎两耳垂肩,如果他去演戏一定是一流的。
但他是个讨饭的,什么道理呢?耳朵大了是长寿相,但长寿不一定好。
如果看相的说你可以看到曾孙子,你先不要高兴,你可能很孤苦,儿子活得没你那么长。
人要靠儿女过生活已经不是味道了,养儿女是责任,不要有做买卖心理,期望他们还你债来养你。
现实不同了,这观念要改了。
我常讲,儿女向父母拿钱用,是躺着拿的,太太向先生或先生向太太拿钱用,是站着拿的,要想向儿女拿钱用,就要跪着拿了。
再说有的人正报庄严,但是依报不好,环境不好,穷苦一生。
何以依报不庄严呢?多生累世不修功德之故,不做善事。
所以真正之乐,前面讲要正报庄严,现在讲依报也庄严是人生最乐,是菩萨之乐,乐庄严道场。
“乐闻深法不畏。”喜欢听闻高深的佛法而不怕。
为什么要怕?听起来很奇怪,如果你从事教育时间够久,就一点也不奇怪。如果你从事宗教教育、佛法教育时间够久了,这一点不奇怪。
一班上课有几十个学生,其中那个笨的,你真想跪下来叫他爸爸,希望他聪明一点都没得办法。
而且他真的怕,怕接受教育。
乐闻深法而不怕,还肯追求是很难得的。你拿真正好东西教人家,人家不一定肯接受。
所以我上课能有这么多学生肯来听课,真想给他们跪下谢谢。
能真正闻深法而不畏,并不容易。
譬如你们想悟道,悟道并不难啊!真的!
为什么人不能悟道呢?因为有一天真有那个道来到你面前,你会怕的。
我上午告诉你们,我实在很佩服那位《外婆禅》一书的作者,以一个在国外定居的七十岁老太太,没有一个老师在身边,能够自己有这么高境界,不单是了解,而且都过得去,不断地有进步,全靠自己摸索,真不容易。
她说打坐时突然好像碰到了台风境界,风声极大,但是她晓得是自己里面的风动。
风一过了就觉得大水来了,如汪洋大海浪潮波动,她晓得是水大动了。
总而言之,地、水、火、风都经历过了,最后不只觉得自己身体没有了,她早有这个境界了,而是气从每个毛孔出去了,充满了虚空,大得很,万物皆无,自己这个人没有了,什么都是云、气,自己觉得在若有若无之间,好像只有一点灵光在虚无缥缈中。
我们讲得很容易,她一个人在国外家中做功夫,家里人都不在,碰到这些境界没人可问,也没有人可商量,自己会晓得这是什么,不恐惧,真是非常难。
这是“乐闻深法而不畏”的道理,何况还不算是深法。
所以有的人用功修禅,有时候说入魔了,哪里有魔啊?
不过是自己害怕畏惧,或者是一念贪着七情六欲境界,就走上岔路了。
想起来这位《外婆禅》老太太提到,她的邻居住的是位美国人,有一天从精神病院出院回家了。
一个人进了精神病院就是入了地狱,那是不可想象的,你们没参观过,不知道的。
所以你们想学佛修道,千万不要把自己弄神经了,被送进了那个地方就不好办了。
什么病都可以生,精神病可不要生。
不只是学佛的,任何宗教都有年轻人信得害精神病了,没有正知见是很可怕的。
这是所谓乐闻深法而不畏,不但不畏,听到高深的佛法变成了十善道,变成快乐。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三解脱门之乐是贪、嗔、痴都转了,声闻、缘觉菩萨到这个境界,就不乐非时之乐,是正乐。
“乐近同窗。”乐于亲近同道修行的同窗,过团体生活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真要做到也很难。
在团体中一起修行久了,同窗在一起是会不舒服的,不但环境不舒服,而且天天会有烦恼是非的。
“乐于非同窗中,心无罣碍。”能够走近同窗已经不容易了,而能够和志不同道不合、乃至相反意见的人相处,心里面却没有烦恼。
不要说别的,即使是家里面住在一起的兄弟姊妹相处,都会心里罣碍,随时会起烦恼,何况团体中的同窗!个人意见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障碍就更大。
“乐将护恶知识。”恶知识与善知识是对立的,佛法讲善知识是最好的,是得道的人、有道德的人、可以指导我们不会走错路的人。
即使学问好道德高,如果使我们走错路,就不是善知识,是恶知识。
恶知识是坏人,但是为什么仍然要保护坏人?
这就是菩萨道,即使是坏的,还要保护他、照顾他。
“乐。”当然是应该的。
“乐心喜清净。”维摩居士为什么在这儿讲这一句话?我们会觉得奇怪了。
我们学佛修道就是想求个心清净,大家都这么想。
事实上,真正到达心念空了、心清净的时候,你就不会干了。
刚才讲过,其实悟道很容易,求道求到涅盘境界,到那个时候恐怕你就不干了。
我们天天要求清净,真到清净了,不做了。
前些日子跟老朋友们谈话,谈到人生的境界。有一对学佛几十年的夫妻,在家**养一位禅宗的老师跟着他学,过去很多学佛的人是这么学的。
这老师最后在他家里面涅盘了,他还亲自给老师打点办后事。
他道家、密宗都学的,现在年纪也到了古稀的七十开外,正报依报都不错,子孙满堂。
这位太太在大陆上的妹妹最近过世了,先生得到了消息没有立刻对太太讲,怕她心情不好,现在当到我在场才对太太说了。
我就说他,“这个也看不开!生来死去普通得很。别人可以,你学佛一生,修道一生,这个情字舍不掉,什么都不要谈。”
这话是说,讲理论容易,劝人的时候好听得很,临到自己头上,鼻子就变成眼泪了,就受不了了。
讲心清净,人到了老年清净很容易,什么都没有了,返老还童了,像当小孩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光屁股来到世界上,老年又要回到那个光光的境界去了。
修道的人到了什么都没有的境界,嘿!还正好享受。
寂寞,在一般人叫凄凉,你如果一知道这个寂寞是享受,就变成真清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