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落难情缘 > 9041章 无一不是相(17)

9041章 无一不是相(17)

    有一隐士带着《华严经》和纸笔墨,住进山洞里写。

    还有一位道宣法师,在终南山上住茅蓬。

    《高僧传》上这一类记载很多,道家也有这类的记载。

    维摩居士房间里,平常是隐形的。

    这些弟子在出家人身上犯戒,又犯了威仪戒,真不知如何是好。

    有神通的使尽神通,练气功的就发功,但是都没有用。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你们跟佛出家学佛法,起分别心就不是佛法,修到无分别心才是真正佛法。

    起分别妄想才是犯戒,就不如法,没有分别妄想才如法,才算是守戒。

    你们受过戒的,尤其要注意。

    讲到这里,想起有位法师,我们一同去一位居士家中。

    到吃饭时间,居士想起没有为法师准备素菜,这位法师就说,出家人无所分别。

    他意思是没关系的,也是可以的。

    他的确是可以这么做的。

    第一,他是西藏来的密宗法师,习惯上可以的。

    第二,他的修持的确到了这个境界,别人不能。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菩萨大都是在家人,出家人天天早晚所礼拜的,都是在家人,众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是出家相,百千万亿菩萨都是现在家相,身上还穿的戴的一大堆宝物。罗汉相就拘谨多了。《维摩诘经》讲的是不二法门,真正佛法不分出世入世。

    但是宗教界却把出家和在家分别得很开,不通到了极点,这是六通之外的第七通,叫不通。

    还有,大部分的佛经注释是居士写的,像李长者、傅大士,现代的欧阳竟无,他们今天还在的话,恐怕也要挨出家人的批评。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例如人有害怕的心理,就容易被鬼所魔。所以人如有正气,没有恐惧心。

    前些天本院有位出家同道回乡下,在山中追随一位比丘尼师父,她写信给我说到这位师父,一人住在山洞中几十年,是真修行人。人如果怕鬼,一定有鬼,你给这种非人有隙可乘,它就来了。

    你正气一来,它就没了。

    我一辈子想看鬼都看不到,遗憾之至。

    当年我有一个道友说他住的地方有狐狸精,晚上连人带床都给抬出去了,讲得活龙活现。

    另一个身患肺病,就自告奋勇去住他的房间,反正自己有病,狐仙来了就跟它走。

    但是却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你不怕它,它无机可乘,就是这样。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如果怕生死,怎么了生死?

    好看的要看,好听的要听,好吃的要吃,连生都了不了,怎么去了死?

    碰到外面一个境界你就动念,贪嗔痴就起了,受了六尘六根干扰,怎么了生死?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无恐怖心者,一切境界就不能动摇他。

    已离畏者,正气浩然,就算在五欲中打滚也没有关系,都魔不到你。

    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

    “结习”首次出自《维摩诸经》,此后在中文中就经常用到。

    修到阿罗汉境界,虽然能不动念了,但是那个根根没有断,是压制住的,那个叫结习未尽。

    像男罗汉碰到女性,想看而又不敢看,愈是如此,心中已动念了。

    倒是菩萨境界就算盯着看,反而没事,因为他见而不见。

    结习未尽,所以天花黏身,大菩萨结习已尽,所以花不黏身。

    有时我起了烦恼,发了脾气,就想到这句诗,自己是天花着身了,就笑一笑。

    结习就是《俱舍论》的八十八结使,一点点根不刨掉,结使就没有断除。

    《维摩诘经》代表的是佛法中心的解脱法门,学佛目的在如何求解脱,怎么样才能解脱生死、解脱烦恼、出离三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

    本经对解脱法门说了很多,但是本经最重要的秘密有几个重点:成佛不在于出家或是在家,没有出入之分别,能解脱者在世间能解脱,出世间也能解脱。出入自如才是自在,否则永远得不到自在之身,所以叫不二法门,没有出家在家、出世入世之别。

    维摩居士的方丈大小房间中,可以容纳三千大千世界,容纳那么多的人和那么多巨大的座椅,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分别。

    一千多年后玄奘法师的传记《慈恩传》,就记载玄奘法师亲自到维摩居士的方丈房间的经历,此是后话。

    我们前面讲过了。我们人人都有方丈之室,你自己找不到,找到了就成功了。

    这是什么花?花有很多种,有名利之花,有男女爱欲之花等等。

    他们虽然有修持,但是阿赖耶识的根根没有刨掉,结使的余习没有去掉。

    我们前面讲过有位禅师看歌女跳舞的公案,禅师说:“禅心已作枯泥絮”,他的境界已经是天花不着身了。

    另外一个公案,一位老太太供养一位禅师三年,有一天,老太太叫帮禅师送饭的女孩,故意坐到禅师身上,抱住他,看他的反应。

    女孩照做了,禅师动都不动,只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表示自己毫无欲念,这境界好吧?

    所以老太太知道了之后,恨说自己三年白供养了一个痴汉,就把茅蓬烧了,赶走禅师。

    这是为什么?难道老太太想要法师破戒?参参看这公案!称为公案是因为天下的人都要了解。

    再有一个公案,有位禅师去向一位居士化缘,这位居士不简单,已经大彻大悟了。

    居士就开条件,要能回答得了就供养,他问:“古镜未磨时如何?”

    过去镜子是铜作的,没有打磨的古镜当然不能照了。

    禅师答:“黑如漆。”

    再问:“古镜已磨又如何?”

    禅师答:“照天照地。”

    这答案听起来很好啊,可是居士立刻摈斥禅师。

    你看这回答哪有错呢?这就是禅宗。

    禅师吃了棒子,现在话是说他吃瘪了,不是用香板打人。

    他回去用功,三年后又来了,居士就再问他这两句话,他答:未磨时是“此去汉阳不远”,既磨后是“黄鹤楼前鹦鹉洲”。

    好!居士立刻供养他。这是什么话呢?你懂也好,不懂也好,这就是禅。

    这三段公案与天花着身都有关系。

    还有件事,相传是禅宗的起源,有一天释迦牟尼佛拈起一枝花,望向弟子们,众人皆不明白佛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破颜是讲原本严肃的面孔化成微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