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 第一百五十五章 给苏州百姓一条活路!

第一百五十五章 给苏州百姓一条活路!

    吴忘庚?

    那个被自己带兵屠了全家的泉州蒲氏后人?

    朱允熞记得他原籍是苏州富商。

    刘翰墨再度行礼,正色道:“下官听闻嘉兴知府许东江曾拒开城门,置太孙殿下于险地,可太孙殿下亦不曾深切,此次回京,反而带其一起同行,足见太孙殿下胸襟开阔,若非如此,今日这些话,下官也不敢说。”

    带他回去就是为了指证别人的罪,再斩了他的脑袋!

    这话朱允熞没说。

    他还等着刘翰墨向自己吐露实情呢。

    朱允熞笑道:“政事自有公论,岂可因私恨而误?刘知府但请直言。”

    刘翰墨不再迟疑。

    “吴忘庚虽是泉州蒲氏后人,但隐藏得极好。在苏州之时,乐善好施,人皆称善。不少人与他交情非浅。”

    “吴忘庚事发,朝廷下旨严加追查,他昔日的知交好友,便有不少人受了牵连。入狱定罪,抄没家产者,不在少数。”

    “苏州城的巨贾豪商,也因此减去不少。”

    诛连,这是大明常用的手段。

    吴忘庚出事,那不止他的族人,昔日的好友,生意场上有往来的人,无论是否知情,都会牵涉其中。

    严厉追查之下,不死也要脱层皮。

    这一点,朱允熞倒没有去深想过。

    在他看来,吴忘庚全家都杀了,也就够了。

    可老朱不这样看。

    敢行刺他最宠爱的孙子,老朱怎么可能就轻易放过?

    于是,朝廷派出官员,来苏州办案,严查苏州与吴忘庚有关系的人。

    这种生意人,交际甚广,苏州富商,鲜有不与其打交道。

    虽然都不是很深的来往,但查起来,就很难说得清。

    朱允熞深吸了一口气。

    这个锅,确实得自己背。

    不管他是否有心,都是由他而起。

    “正因为吴忘庚之案,牵涉了不少人,再加上加征商税,开放经商资格之事,又对那些巨贾豪商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他们才铤而走险,不惜暗中与倭寇勾结。”

    “一边以巨资资助倭寇,一边为其牵线搭桥,令张士诚旧部,私盐贩子等反贼乱民,与倭寇勾结,狼狈为奸,以致酿成松江府被倭寇占领的祸事。”

    刘翰墨道:“后面便是太孙殿下令凉国公蓝玉为先锋,领三千兵马,前来苏州坐镇。”

    “一方面稳定人心,一方面为平定倭寇做军事准备,防范其进攻;再一方面,便是追查苏州巨贾豪商暗中资助倭寇之事。”

    朱允熞轻轻点头。

    这些人敢与倭寇勾结,暗中资助倭寇,当然不可能轻易放过。

    追查他们的罪恶,理所应当。

    “心怀歹意,暗中资助倭寇的豪商,毕竟只是少数,可他们犯的是大罪。”

    “凡查出一个,便又要再查与其来往之人。纵是不知情,也因关系密切,受到重重的责罚。”

    刘翰墨苦笑道:“这般追查下来,苏州的富贾豪商,倒有十之八九,都牵涉了进去,被抄没家产,没收田地,流放杀头者,不计其数。”

    “他们原来经营的商贸生意,也自然都停了。”

    “本来没有田地,沦为商贾贫苦雇工们也因此而流落街头,丧失生计来源,苏州岂能不萧条?”

    朱允熞听得目瞪口呆。

    原来弄到最后,最关键的一个原因,竟然是因为一系列的牵连。

    吴亦庚行刺自己,苏州的富商受到牵连。

    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暗中资助倭寇,与其勾结,以求给朝廷施压,放过自己。

    结果又被查出来,不仅自身被处置,与之相关的人员,无论知情还是不知情,又都受到牵连。

    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

    苏州城的富贾豪商,基本上都被牵扯了进来,难怪苏州变得这么萧条。

    说起来,这一切还真是因自己而起。

    朱允熞斥道:“蓝玉也是任性胡来,牵连之人太多,应适可而止,岂能全然不管不顾,扩大打击面的?”

    牵连在这个时代,是非常普遍的。

    某种程度上,它有其正面意义。

    比如说,家中有一个官员贪污,但因此受益的却是全家人,那集体付出代价,好像也没什么不对。

    但牵连一旦扩大化,就会让许多无辜的人,也卷了进来。

    洪武年间的几个大案,无不是如此。

    但这是老朱有意为之,利用“牵连”实现其政治目的。

    而全面打击苏州巨贾富商……

    朱允熞并无此意啊!

    但他略一思索,立即明白。

    在外人看来,太孙与这些巨贾富商,似乎是较上劲了。

    从加征商税,再到吴忘庚行刺,再到办理税证,开放经商资格……

    巨贾富商对他怀恨在心,而朱允熞的打击报复,亦是毫不手软。

    发生巨贾富商暗中勾结倭寇的事,蓝玉肯定认为,这些人是冲着太孙殿下来的。

    那他帮太孙殿下“报仇雪恨”,打击起他们来,更是会毫不手软。

    这就能解释得通,为什么苏州的大商户,都牵连进去了。

    刘翰墨道:“凉国公固有讨好太孙之意,但除此之外,也是因为朝廷开支过大,松江府被占,平定倭寇之乱,既要大量的军费开支,日后重新建设,更是少不了银子。”

    “凉国公趁机行事,亦有此意。”

    “还有一条,除了富贾豪商之外,以往苏州府因赋税过重,百姓无粮可交,积欠了不少朝廷的税赋。”

    “累积所欠之数,总计达八百余万石。”

    “凉国公来了之后,大肆追查历年所欠之税赋,以充军用。”

    “百姓无粮可交,便大肆拿人,因此逃亡者不计其数,故而才显这般萧条。”

    苏州府拖欠了朝廷不少税赋的事,朱允熞也早有耳闻。

    一边是朝廷对苏州收重税,另一边是苏州交不上来,于是就欠着。

    这早就是陈年的老问题。

    每任苏州知府上任,首要解决的,便是欠税之事。

    可苏州欠税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反而年年增加。

    一年欠一点,一年欠一点。

    经年累月下来,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突然让他们交历年积欠的税赋都交上去,那不是要人家的命吗?

    朱允熞也清楚,蓝玉有他的难处。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五万大军劳师远征,每天的粮草开支,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如果从金陵运过来,路途遥远,光是运送粮食的民夫,就要征发十几万,甚至更多。

    路上的消耗,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在苏州本地征粮,就地解决。

    等大军到了,粮都已征好,也不用再从金陵调粮过来。

    既可以帮朝廷省不少的钱,军队的推进速度,也会更快。

    苏州本来有历年积欠的税粮欠赋,就地征收,顺理成章。

    只是这代价,也不小了。

    刘翰墨突然跪了下去。

    “太孙殿下,苏州积弊已深,若再不解决,只恐苏州百姓,都难以活命。”

    “这千年繁荣之都,亦要成贫瘠之地。”

    “下官刘翰墨特此为民请命,还请太孙殿下为苏州百万生民做主,给苏州百姓一条活路!”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