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番外篇5:朝堂之谏·大炮仗与二炮仗

番外篇5:朝堂之谏·大炮仗与二炮仗

    本篇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无苏良参与,特此声明。

    ——

    皇祐二年八月初八,午后。

    侍御史彭思永将包拯、吴奎、唐介、张泽行、陈旭等一众台谏官召集到了御史台。

    台谏官弹劾言事,向来都是单兵作战。

    而今聚在一起议事,大概率只有一种可能,欲联名进谏。

    台院前厅内。

    众台谏官们看罢彭思永拿来的文书,都是一脸愤怒。

    就连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知谏院包拯都气愤地攥紧了拳头。

    此文书乃是前谏官何郯在出任汉州知州前,呈递的一份弹劾三司使张尧佐的奏疏抄录版本。

    何郯进言:

    “尧佐任三司使已逾年,几无寸功,诸路官员皆有怨言,民亦称其缘后宫之亲而得高位。”

    “三司使为二府之亚,跂步便至。若其进两府,必将贻误国政。”

    ……

    去年九年。

    张贵妃叔父张尧佐正式擢升为三司使。

    当时的御史陈旭便提出异议,上谏称:张尧佐非才,不宜使制国用。

    然赵祯不听。

    今年六月,包拯上谏,欲以天灾来说服赵祯。

    上谏称:大河决溢,沉溺者众,是皆群小之道盛也。三司使张尧佐凡庸之人,徒缘私宠,骤阶显列,久居此职,必将失天下之望,误天下之事……

    赵祯仍不听。

    何郯在外放前进言,乃是因今年乃是天子亲郊的大礼年。

    依照常规,今年年底,百官皆有升迁,张尧佐大概率会成入两府,成为宰执。

    然而,赵祯因张贵妃的枕边风,对何郯的上谏,依旧不听。

    包拯等众台谏官之所以愤怒。

    便是因张尧佐担任三司使一年便将三司弄得一团糟,若升任宰执,那整个两府都要乱了。

    侍御史彭思永率先开口道:“诸位,张尧佐若再进一步,则社稷有危,愿诸位与我联名进谏,劝阻官家!”

    听到此话,左司谏吴奎微微摇头。

    “当下,朝廷还未有擢升三司使的旨意,我建议待诏书下达之后再谏,不然咱们便是风闻奏事,朝廷虽容许台谏官风闻纠弹,但此事的真假,来源于官家的决定,官家若言弹奏不实,我们反而会被治罪。”

    “咱们去年本就因张尧佐任三司使之事屡次上谏劝阻,而今若联名进谏,恐官家会觉得我们已成一党之势,治台谏罪。”

    “我说此话,不是害怕丢官,而是若我们都被驱离了台谏,张尧佐得势,朝堂将会更加糟糕!”

    一旁。

    包拯、唐介、张泽行、陈旭等人都认可地点了点头。

    张尧佐任相之事毕竟没有确定,此时上谏,不但难以成功,还会使得官家对台谏官更加排斥,可谓得不偿失。

    侍御史彭思永想了想,道:“吴司谏所言有理,是我冒失了。”

    “不过,联名进谏不合适,我一人上疏却无碍,即使官家免了我的职,我也要令官家警醒,若尧佐真为相,那就是朝廷之失了!”

    “我这就去写奏疏!”

    说罢,彭思永便离开了。

    众台谏官都知他的性格,便没有阻拦。

    翌日。

    侍御史彭思单独上疏,称:官家擢升三司使,实乃缪恩,外戚秉事,非宗社之福气。”

    “缪恩”二字,使得赵祯大怒。

    当日便以弹奏不实为由,罢免了彭思永的御史职务,将其外放。

    赵祯此举,是他对台谏官一年多来对张尧佐不断弹劾的警告。

    在他眼里,台谏官过于针对张尧佐,屡次顶撞皇权,缺乏了对他这位皇帝的敬畏。

    与此同时。

    赵祯为了台谏官们再纠缠,也做了妥协。

    他承诺,不会令张尧佐入两府,将如李用和(赵祯亲舅舅)处之,给予富贵而不假之以实权。

    如此,台谏诸官们便没有再弹劾张尧佐。

    ……

    冬月初六。

    赵祯下诏:后妃之家,毋得除两府职位。

    这意味着当朝绝不会出现外戚当权的情况,台谏官们皆大喜。

    就在他们感叹官家贤明之时。

    赵祯的又一道诏令直接让所有台谏官都傻了眼。

    诏令为:罢去张尧佐三司使之职,改授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再加群牧制置使。

    连授四使!

    这四个职位虽是虚职,但过于尊贵了。

    宣徽南院使,地位几乎等同于参知政事,群牧制置使更是主管大宋马政。

    职位虽虚,但借此职仗势捞钱,非常容易。

    在众台谏眼里。

    官职乃是朝廷公器,官家对一个无功之人,如此宠幸,实属胡闹。

    皇恩之所以如此浩荡。

    主要原因便是赵祯过于宠幸张贵妃,后者要什么,他便给什么。

    此诏令一发,台谏官们便坐不住了,纷纷呈递奏疏反对。

    然而,赵祯俨然是与台谏官们杠上了。

    对所有反对张尧佐任四使的奏疏,皆留中,不做批复。

    翌日午后。

    知谏院包拯知再呈递反对奏疏已无用,当即奔向了垂拱殿。

    ……

    垂拱殿内,包拯面向赵祯拱手。

    赵祯放下御笔,见包拯额头上满是汗珠,转头看向一旁的内侍。

    内侍立即会意,当即为包拯递过去了一条毛巾。

    “包卿,有何事汇禀?”

    包拯擦了擦脸,再次拱手,郑重道:“官家,我朝从未有外戚连任四使,臣恳请官家收回成命!”

    赵祯微微皱眉。

    “你们这群台谏官,是真倔啊!”

    “朕将你们的奏疏皆留中不出,难道你们不能明白朕的意思吗?张尧佐乃进士出身,做过地方官,又任三司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你们不愿他任实职,朕便没令他入两府,更是罢了他三司使的实缺,如今只是给了他四个虚职,难道还不能让你们如意吗?”

    “朕有朕的难处,前朝后宫,皆是国政,你们就不能体谅一下朕?”

    包拯正色道:“官家,为君分忧,乃是臣的本分,然此事关乎大宋的江山社稷安危。”

    “一官一职,皆为朝廷公器,任何人都不得私用。”

    “张尧佐自入仕以来,政绩平庸,在三司使之位上更是未立寸功,怎能连授四使?这对天下的士大夫不公!”

    “此外,宣徽南院使乃对内之官,淮康节度使乃对外之官,群牧制置使更涉及外郡安全,虽实权不大,但若暗中操作,以此牟利,仍有大害!”

    ……

    “够了!”

    赵祯打断了包拯的话语。

    “包卿,此事已定,朕不愿再改,若张尧佐在此四使之任上出现问题,全是朕之过,朕在先帝灵位前认错,朕写罪己诏,行不行?”

    听到此话,包拯知晓赵祯有了脾气。

    他不但没有退却,反而向前走了两步,高声道:“官家,过越之恩不可有啊!”

    “够了!够了!朕不想听你再说了,旨意已下,朕是不会修改的。”说罢,赵祯走下御座就要离开。

    包拯快步走了过去,挡在赵祯的面前。

    “官家,张尧佐实乃朝堂之污秽,白昼之魑魅,莫非此事是后宫使力,诱使陛下为之?”

    包拯忍不住将张贵妃提了出来。

    此话,意在指责赵祯听取后宫媚惑之言。

    “包希仁,你大胆,你是在讥讽朕因贵妃而厚赏张尧佐吗?”赵祯顿时怒了。

    “难道不是吗?”

    包拯胸膛一挺,声音比赵祯还大。

    一旁的内侍张茂则听到此话,不停地向包拯使眼神,让其退下。

    但包拯一动不动,眼睛瞪得甚大,丝毫不惧与赵祯四目相对。

    “包希仁,大宋天下是你们台谏大,还是朕这个皇帝大?”

    “大宋律法最大,祖宗之法高于一切!”

    赵祯气得就要快步离开。

    然包拯两手一伸,依旧拦住赵祯。

    “官家,事关国事,臣不敢缄默,乞盼官家收回成命,不然便请将臣贬至远郡!”

    包拯的声音甚大。

    因与赵祯距离过近,唾沫星子都喷了赵祯一身。

    赵祯气得攥紧拳头,恨不得派人将包拯砍了。

    但大宋的祖宗之法放在这里。

    他若真直接将包拯贬谪外放,剩下的台谏官能将垂拱殿的顶棚掀翻。

    这时,赵祯看向一旁的内侍。

    张茂则立即来到赵祯的身旁,对着包拯说道:“包学士,官家的衣服都被唾液打湿了,须换衣装。”

    在张茂则挡下包拯的同时,赵祯快步朝着后厅奔去。

    包拯欲追,却又被张茂则伸手拦了下来。

    “包学士,你又不是不知官家的脾气,官家盛怒之下,很难给你一个答复,不如让官家静一静。”

    “另外,茂则以为,此事放在明日朝会上解决更合适。”

    听到此话,包拯恍然。

    他朝着张茂则微微点头,然后退出了垂拱殿。

    张尧佐被授四使,两府相公们却缄默不言,显然被授意过,而朝会之时,正是台谏官们廷议的最佳时机。

    ……

    翌日清晨,常朝朝会,如期进行。

    赵祯称病未至,循例由首相文彦博主持朝会。

    半个时辰后。

    首相文彦博与官员们将诸事讨论完毕后,正欲散会。

    却发现。

    数名台谏官率先走到门口,将垂拱殿的大门关住了。

    门口的御史唐介唐子方高声道:“烦请诸位与台谏共议张尧佐除授四使之事!”

    听到此话,众相公的脸都拉了下来。

    谁都知这是官家的心意,台谏以此方式,显然是向两府示威,将官家逼出来。

    首相文彦博皱起眉头,看向门口的众台谏官。

    “张尧佐除授四使之事,已然任命,台谏若有异议,可上谏提出异议,如今在垂拱殿堵门,成何体统?”

    知谏院包拯站了出来。

    “台谏有纠弹谏事之责,上谏难解之事,可申请廷议,今之堵门,便为廷议。官家之旨,若无中书签署,难成诏令,烦请文相解释一下,张尧佐有何功劳,可任四使?”

    此话一出,整个垂拱殿都安静了下来。

    包拯之言,显然是在切责宰相了。

    但却有理有据。

    张尧佐的任命正是由中书下发,没有文彦博的章印,此诏令不可能下发。

    就在这时,赵祯大步走了过来。

    群臣齐齐拱手。

    赵祯站在御座前,瞪眼道:“还在论张尧佐之事吗?你们称张尧佐不足以任三司使,朕将其罢免了;你们称张尧佐乃是外戚,不能入两府,朕便给了他几个节度使类的粗官,还要争吗?正事都不做了?”

    此刻的赵祯,俨然是大怒。

    一时间,群臣低头。

    就在台谏官们都不知如何开口时,唐介站了出来。

    “官家,太祖、太宗都曾为节度使,恐非粗官!”

    这句话一下子将赵祯噎住了,气得直想将桌子掀翻。

    唐介抓到他一个语句的错漏,直接将太祖太宗搬出来了。

    然而,唐介还没完。

    在包拯正要站出来进言的时候。

    唐介接着说道:“官家,臣欲弹劾首相文彦博!”

    群臣都是一愣。

    不知唐介怎么一下子将矛头指向了文彦博。

    唐介接着道:“早些年,文相知益州之时,曾暗中送灯笼锦于贵妃。臣怀疑,文相早年便阴结贵妃,才有了今日首相之位。”

    “而今,张尧佐连任四使,文相却未提出任何异议,是为报恩。臣怀疑他与后宫仍有来往,乃为己谋私,专权夺势!”

    “砰!”

    赵祯朝着御案上重重拍了下去。

    “唐子方,你的意思是朕被文相与贵妃玩弄于鼓掌之间,擢升张尧佐全是二人之计?”

    此话一出,群臣皆拱手。

    前朝与后宫若有牵连,那就是大罪,也说明赵祯无能,朝堂百官无能。

    唐介挺着胸膛道:“不然,臣实在想不出张尧佐何德何能可有此恩宠?”

    一旁。

    文彦博连忙道:“官家,唐介完全是胡说八道!当年臣确实送了灯笼锦,但那是同乡之谊,臣与张尧佐之间,没有任何瓜葛!”

    赵祯微微点头。

    他是明白这一切的。

    张尧佐的恩宠完全是他给的,与张贵妃确实有关系,但与文彦博没有任何关系。

    而此刻,包拯等人突然明白了唐介为何这样做。

    唐介亦知官家清楚此事与文彦博没有关系。

    他如此做,完全是将这次“谏言之责”揽到自己身上,以免台谏们都被外放。

    并且将赵祯听信张贵妃枕边之言的事实委婉地讲了出来。

    这一刻,赵祯黑着脸。

    他不容忍唐介如此诋毁当朝首相和他的爱妃。

    “唐介,台官言事,职也,然不可胡乱攀咬,无凭无据下,乱言乃台谏官之大忌,不惩,不足以肃朝廷之纲纪!”

    此话,显然是针对所有台谏官说的。

    “知制诰何在?立即拟旨,外放唐介至春州任通判!”

    春州,乃广东岭南烟瘴之地,一去难回。

    首相文彦博也是大惊,官家的这番惩处有些过重了。

    “官家,唐御史虽言之有误,但直言敢谏,未曾失职,若如此重罚,日后台谏恐……恐无人敢言,请官家收回成命!”

    “请官家收回成命!”两府的相公们都纷纷拱手。

    赵祯深呼一口气。

    他说完,也觉得有些惩罚过重了。

    他缓了缓,道:“那……那就外放至英州任通判吧,将他带出殿外。”

    英州虽也在广东,但条件比春州要强的多。

    随即,唐介被架了出去。

    这时。

    众台谏们不约而同,全都上前走了一步。

    唐介不怕被贬,他们也不怕贬,为了大宋江山,他们都愿意被贬谪外放。

    众官员都被台谏们的气势所震慑。

    这些人都是耿直之士,为了心中的目标,莫说被贬职,被罢官,他们连自己的性命都是容易豁出去的。

    今日,若有某个台谏选择撞柱死谏,那此事就闹大了,必留史册。

    赵祯看向包拯那一脸凝重的表情,心中有些慌。

    这个大炮仗若全力开火,整个朝堂的官员恐怕都压不住。

    “咳咳……”

    赵祯干咳了两声,道:“众卿之意,朕已明晓,让朕再考虑考虑吧!”

    听到此话。

    众臣便明白,官家已经妥协。

    当场妥协,有伤皇威,这是准备要找个台阶下了。

    ……

    当日晚。

    文彦博来到了张尧佐的府邸,待了半个时辰后,迅速离去。

    大厅内。

    张尧佐坐在一张红木椅上,一脸郁闷。

    一旁。

    他的老仆道:“官人,您真要请辞?或许这不是官家之意,只是文相之意呢,你若请辞,贵妃在后宫无依,恐难成皇后啊!”

    张尧佐一脸无奈。

    “那能怎么办?官家都扛不住那群台谏官,我能抗住吗?”

    “与其被骂死,不如不争,保官家体面,也让官家觉得有愧于我,这辈子,我是难入两府了!”

    ……

    翌日清晨。

    张尧佐入宫,请辞四使之职,欲回河南府养老。

    赵祯安慰他一番后,同意他辞去了台谏官们最反对的宣徽南院使与群牧制置使,只留下淮康节度使和景灵宫使之职。

    张尧佐跪地谢恩,哭得稀里哗啦,而赵祯最吃这一套。

    当日,中书便宣告了此诏令。

    如此,赵祯没有失去皇威,台谏官们也没有了异议,此事渐渐平息了下去。

    ……

    十日后,唐介前往英州任职。

    在其在英州待了两个月后,被改职为:通判潭州。

    两年后,唐介被召回朝廷,擢升为殿中侍御史。

    因此事,包拯的唾面谏与唐介的真御史之名传遍天下,台谏之势,渐增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