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鸿章去旧纳新(2)
常胜军事定,李鸿章速即上奏:洋枪队一军,吴煦、杨坊等始意藉此以御寇,薪粮夫价及一切军火应视官军加至数倍,漫无限制,陆续增至四千五百余人,并长夫炮船轮船,经费月需饷银七八万两。
前次收复松江、青浦等城,未尝不兼资其力,遂日益骄蹇,渐成尾大不掉之势。臣筹思累月,久欲稍加裁抑,而事关中外交涉之端,未便轻于发难。
此次白齐文逞凶跋扈,立即撤其兵权。事当更替之初,须求补救之法。英国提督士迪佛立初不愿中国官员会带,臣与之往复辨论,舌弊唇焦,数日以来始获定议。
士迪佛立原定条约十三条,臣覆加勘正增为十六条。其条约大概,如裁汰常胜军为三千人,减定长夫额数口粮,中国派员会带口粮由臣处派员经营,删除病房及日用房费种种浮滥之款,既可稍节饷需。
松城内外地方事宜,外国管带官不得干预。购买军火须有抚臣文书,管带官不准私购承办。诸勇须听中国会带官主意各条,亦可以渐收兵柄。
慈禧太后接奏,大喜过望,道:李鸿章内御粤逆,外制洋夷,确属可造之才,速即传谕,著准曾国藩所奏,李鸿章实授江苏巡抚之后,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再赏兵部右侍郎衔兼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薛焕速即进京,另候简用。
李鸿章接旨,甚喜,道:吾初至沪上,恩师涤帅告诫,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入沪将近一载,战尚有为,吏治洋务亦应有图。
翰林编修郭嵩焘道:薛焕昨日去京,吴煦、杨坊相并告假。
李鸿章道:求仁得仁,吾即奏请云仙兄为苏松粮道兼署布政使一职,苏沪吏治,即自兄起。洋务之事,烦请冯公赐教。
幕客冯桂芬道:师夷长技以制夷,国若强盛,必制洋器,采西学。洋务繁杂,首先之举,乃设翻译公所,聘请洋人,教习西国文字,讲习经史算学。
李鸿章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前日我与英人洽谈常胜军裁剪事宜,英人呜哩哇啦,我如坠云里;译者非我方派遣,常恐诈语其间。
是日,李鸿章奏曰:吾国与洋人交涉,必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实施制衡之道。
互市二十年来,洋人之习我语言文字者不少,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宪典、吏治民情,言之习习,而我官员绅士中绝少通习外国语言文字之人。
各国在沪均设立翻译官一二员,遇中外大臣会商之事,皆凭外国翻译官传述,亦难保无偏袒捏造情形。
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恃通事。凡关局、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佣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
查上海通事一途,获利最厚,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其人不外两种:一、广东、宁波商人子弟。游手好闲,别无长技,辄以学习通事为逋逃薮。二、英法等国设立义学,招本地贫苦儿童,与以衣食而教习之,市儿村坚,来历难知,无不沾染洋人习气,亦无不传习洋教。
此两种人者,皆资性愚蠢,心术卑鄙,货利声色之外,不知其他。且其仅通洋语者十之八九,兼识洋字者十之一二。
即遇有交涉事宜,词气轻重缓急往往失其本旨。惟知借洋人势力播弄挑唆,以遂其利欲。蔑视官长,欺压平民,无所忌惮。
即如同会办防堵一节,间与通习汉语之大酋晤谈,尚不远乎情理,而琐碎事件势不能一一面商,因而通事假手其间,勾结洋兵为分肥之计,诛求之无厌,挑斥之无理,支销之无艺,欺我聋喑,逞其簧鼓,或遂以小嫌酿大衅。
洋务为国家怀远招携之要政,乃以枢纽付若辈之手,遂致彼己之不知,情伪之莫辩,操纵进退不得其要领,此非小事也。
京师同文馆之设,实为良法,行之既久,必有正人君子,奇尤异敏之士出乎其中,然后尽得西人之要领而思所以驾驭之,绥靖边陲之原本实在于此。
惟是洋人总汇之地,以上海、广西两口为最,种类较多,书籍较富,见闻较广,语言文字之粗者一教习已足,其精者,务在博采周咨,集思广益,非求之上海、广东不可。
臣愚拟请仿照同文馆之例,于上海添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选十四岁以下聪颖之文童,聘西人教习,兼聘内地品学兼优之举贡生员,课以经史文艺。学成以后,送本省督抚考验,请作为该县附学生,准其应试。
府衙之中,候补副职,佐杂等官,有年少聪慧愿入馆学习者,呈明由同乡馆出具品行端正,切结送局,一体教习。学成后亦酌给升途,以示鼓励。均有海关监督督筹试办,随时察核具详。
三五年后,有此一种读书明理之人精通番语,凡通商督抚衙门及海关监督应添设翻译馆承办洋务,即于学馆中遴选承充。庶关税、军需可期核实,而无赖通事亦销声匿迹矣。
夫通商纲领固在总理衙门,而中外交涉事件则两口转多,势不能以八旗学生兼顾,惟多途以取之,随地以求之,则习其语言文字者必多,人数既多,人才斯出,彼西人所擅长者测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无不专精务实。
鸿章此折面京,京官纷纭,皆言粤逆未灭,李鸿章不务正业。
慈禧太后道:去岁光复安庆以来,粤逆节节败退,覆灭迟早之间。然与洋人,互市二十年来,交流益多,我等不可自盲双目,自聋两耳。着准李鸿章所请,即于上海设立广方言馆。李臣鸿章,标新立异,皆为国计,交部从优议叙。
慈安太后、恭亲王奕忻皆曰:湘勇势大,如此擢拔李鸿章,川湘赣鄂,皖苏浙沪,中南楚天,东南半壁,皆为曾氏湘团囊括。
慈禧太后道:粤逆肆虐华夏,不聚一力,难戡其乱!曾国藩以钦臣,督两江,苏浙赣皖巡抚以下,咸归节制。李鸿章兼为通商大臣,或可与曾平齐。一山不容二虎,况三乎?左宗棠去岁入浙,早于李鸿章赴沪,然左军进展甚慢,滞于龙游、寿昌、兰溪、汤溪一线,久无捷报;左臣亦曰,各城及附城诸垒坚不可拔,每次进攻,辄伤精锐,官军进逼愈猛,伤亡愈多。
奕忻道:侍酋离浙援战金陵逆酋以后,浙匪群龙无首,左宗棠大军必有斩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