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朝鲜善后策(1)
1882年9月2日,吴长庆、张謇等简从少随,返旆归津,谒见署直督张树声,吴长庆寒暄一二,既将《壬午事略》、《条陈朝鲜事宜》奉上,手指张謇,道:此皆张季直大作,确属勘定朝鲜之良策,烦请振轩兄代为奏请。
张树声道:李鸿章大人夺情复出,不日即至,是否待李大人阅后,再行奏请?
吴长庆道:万万不可!于外,李大人一向仁义,断不会擅启兵戎。
张树声道;筱轩兄意,既乃吾意。李大人倘若久督直隶,吾等焉能出兵朝鲜。
吴长庆道:此《朝鲜善后六策》,亦属抗鼎之作,时机得当,恳请振轩兄另行奏请。
张树声观瞻《壬午纪略》、《条陈朝鲜事宜》、《朝鲜善后六策》,亦是感慨道:张謇公之论朝鲜诸事,超越时贤矣!
吴长庆喜曰:吾庆一军,人才辈出,文有张季直,武有袁世凯,袁慰亭其人,治军严肃,遇事争先,在朝鲜尤为奋勇。
张树声道:此事万急,吾即函告总理衙门奏请吾皇、皇太后恩准。
诸枢臣查观《壬午纪略》及《条陈朝鲜事宜》,皆曰张謇实乃不世之才。
内阁学士宝廷偶阅《朝鲜善后六策》,迅即代为陈奏:朝鲜今日之变,无不知由外交。而覆霜坚冰,其渐之积,不自外交始也。善其后者,苟斤斤外交是务,而不复求诸本原之地,甚至如倭国变其数百载之衣服制度,以优俳西洋,自谓可立致富强之效,此其弊非徒无益而已。
昔欧阳文忠遇小疾,则敛神整气,整矜端坐,以为正气舒申,外感自去。此言之理,可喻治国。夫居今而泥于古,如御方椭之轮,格碍而不可行也。蔑古而逐乎今,如饮攻伐之药,伤贼而不可为也。
潜现时局,证以所见,次第标本,分为六条。世有知者,引而申之,核而循之,斟酌以尽乎善,吾知必有裨于朝鲜万一也。
一、通人心以固国脉。
目前之变,虽倡乱者一二人,附和者数千百无知之辈,然自入朝境,体察人心,大约恶见外人十居八九。原其心迹,亦惟恐国家受人挟制,愤愤不平。必执其不通时势之一端,而概加以罪,立国者将何从易民而治也。
且民心所向,视士大夫为转移。朝鲜人士服习程朱之学已数百年,一旦目为迂远而骤革之,非特理所不可,势亦有所不能。就使强之,而其心不服,则日积月累,终必有溃决之虑。以弱小之国而屡试于祸乱,尚可为乎?
故欲善外交,必先固国脉;欲固国脉,必先通人心;欲通人心,必自士大夫始。而通之之道有四:不苦人以所不乐为,不炫人以所不习见,不愚人以术,不视人以私。
一切作为,恳恳勤勤,使人绝不疑,于君相而晓然知屈意外交特一时权宜之举。如此则大可收卧薪尝胆之效,小亦泯朋党构煽之萌。否则远而五六年,近而三四年,祸且踵至,何治之可图!
二、破资格以用人才。
朝鲜门第之见甚于六朝,其为锢蔽,人所共晓,然登俊求才之教屡下,而卒不闻实有所获者,何也?二三执政平时之绝不留心,固己。世官世禄积数百年,凡向不登仕版之家,其人自知必无路可以进身,守其业而不复知何者可造于才俊之选,亦势也。因其求之不获,而卒欲示人以大木之信,则必随举塞责,贤愚并进,而其弊适与相等。
为目前计,除其平日所恃以考试人才之漫不中用者,用汉策士法,令八道布告士庶,各得条陈近日救时良策,封进以抉择之。复就其所言而试以事,察其实用者官之,尤者不次擢之。此一法也。
其武者,仓卒无从而知其能将与否,则设为事以考其方略,验其胆力,又必求其不侵剥、不纵驰者,不次擢之。其有才而或有所偏,及才不足而行美者次之。仍于将校末秩中,随时甄引其优者任用之。此一法也。
然其要,实揽于宰相大臣及八道观察使之公忠明恕者时时留心。而所以重宰相大臣及观察使之权者,又在国王之寅恭虚己,推诚相待矣。不然,于新进则旁求维亟,于老成则倚任不专,何以尽破格之量耶!
三、严澄叙以课吏治。
吏治为生民之本,吏多则民扰,吏贪则民困。朝鲜国小财贫,闾阎窘蹙,而考其官职,可裁可并者甚多。即外任结交朝官者,苞苴干谒,亦复相习成风。此而不治,民何由奠?
是澄叙之方,莫亟于汰冗官、惩墨吏。等一事而数名者,省其同名之事;等一官而数员者,省其备员之官。并小以重大,并烦以归简,冗员去则职事专矣。
贪之风兆于上,必先大吏之贞廉以为表;贪之害中于下,必循草野之谈议以为凭。甚者屏以遐荒,次亦终身不用,墨吏惩则政治修矣。
然若官司俸禄本少,而强以伯夷、叔齐之行,则其事为不近人情。而恩未至者用威,亦不能尽法。莫如即以所裁冗员之俸,量给于奉入校啬之官司,俾贤者劝于功名,而不肖者养其廉耻。是亦澄叙中仁至义尽之一道也。
四、谋生聚以足财用。
朝鲜今日练兵设防,无在不需巨款。民间瘠苦,赋税既必不可加,骤以借债开矿设关为兴利之图,其势又必至违众而召乱。
古人理财,只有因利。闻咸镜道吉州以北十邑,其地与俄接壤,赋税不贡王京。近来官吏贪纵,民苦其扰,渐弃其业,而遁于俄。荒废之地,几数百里。又江原道郁陵岛周回二百里,废弃亦久,其中树木繁盛,百谷咸殖,向以山国称著。
若及此时选公正朴实、明于事体之大官经营两处,招募就近人民次第垦辟,恩以抚之,勤以督之,必使国获其利而民遂其生,官任其劳而民欣其便。
至于蠲土木之工,慎贵倖之赏,剂银钱之贵贱而使不偏壅,酌物产之盈虚而使之流通,兴水利以便农,广树艺以生息,是在户曹得人,悉心筹画,徐以收钱流满地之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