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四年,十一月二十。
兖州之地迎来了又一次的动乱。
黄河南岸,韦乡以西,袁绍的残军在赵云大军追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纷纷倒地,喘着大气。
赵云领军赶到之际,袁绍等人已经无力抵抗,也放弃了抵抗,眼睁睁看着赵云领兵朝着自己走来。
赵云也没有犹豫,立刻让将士们上前,准备将袁绍等人一一捆绑,押回官渡。
此刻,忽然身后的斥候送来一封书信。
是赵尘的书信。
赵尘命赵云速速领军前往定陶支援,千万不可耽搁。
信中的缘由只有一条,便是曹操大军突袭定陶。
时间回到两日前,夏侯渊大军出奇的顺利,再收到曹操的告诫之后,一路小心翼翼,时刻关注着刘备大军的动向,生怕万一就像曹仁一样陷入了埋伏当中。
从酸枣到长垣,原本只需要两日的路程,夏侯渊走了四日。
众人并不知道,赵尘并没有在此路安排伏兵。
直到路过长垣城,长垣城中的斥候立刻将此消息送到了赵尘手中。
赵尘微微一惊,来到舆图边上。
刘备问道:“军师,济阴郡算是兖州之地的核心,是否我等立刻领军支援?”
赵尘摇了摇头回道:“主公,从长垣到此地有一日的行程,此刻我军出发支援定陶已经来不及。夏侯渊大军急行军,从长垣到定陶最快只需要三日,而从此地到定陶也同样最快需要三日,不管我军如何追击,至少要比夏侯渊大军晚到一日。这一日对于我军而言并无妨,但是对于定陶而言却至关重要。”
诸葛瑾也说道:“定陶只有三千人马,又没有将军镇守,恐怕面对夏侯渊的上万大军,不需一日就会城破。”
“那该如何?定陶总不能不救吧?”
刘备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只能将希望寄托给赵尘。
只见赵尘双眼紧紧盯着舆图,脑海中不停地思索着。
他怎么也没有料到曹操会北上兵分两路。
分两路人马来取兖州并非最好的计谋,这两路一路已经被赵尘预料到,另一路便是与袁绍大军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有交叉,极有可能会碰头,也会与追击袁绍的刘备大军碰头。到时候不仅行踪暴露,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
更重要的是,濮阳城中有程昱,还有数千将士,加上城池坚固,一万的曹仁大军根本拿不下。为何不集中兵力取濮阳,而要分兵两地呢?
赵尘着实想不明白。
不过此时事实已经如此,只有应对。
此刻离夏侯渊最近的大军,只有赵云的五千人。
而赵云正在追击袁绍。
换言之,赵尘必须在袁绍和张宁之间做出选择。
继续追击袁绍,则张宁极有可能在夏侯渊攻打定陶城的过程中牺牲。
若是命赵云驰援定陶城,则袁绍便有机会渡河北上,重新回到冀州。
一时间赵尘犹豫起来。
两边都是为难之事。
思索之余,赵尘忽然想起了当初郭嘉面对袁绍兵败官渡之后的计谋,心中也就明白了。
他当即决定:“主公,时间紧迫,臣建议命子龙速速回师,支援定陶,以免济阴郡有失。”
刘备见赵尘十分着急,也来不及询问详细,便命人速速传信。
第二天,书信便送到了正要动手的赵云手中。
赵云验证了书信的真假,而后丝毫迟疑,放弃袁绍众人,立刻领着大军朝着定陶而去。
毕竟带着袁绍众人根本就跑不快,到时候别说赶上夏侯渊大军了,恐怕到了定陶黄花菜都已经凉了。
见赵云大军纷纷离去的袁绍,莫名地奇怪。
一旁的郭图说道:“主公,难不成刘备和赵尘改变主意了?”
袁绍哭笑不得:“官渡之战,我等都拼命地要将刘备和赵尘拿下,此刻大好的机会摆在他们眼前,怎么可能改变主意?”
逢纪连忙说道:“主公,不管任何事,既然赵云大军已经撤离,此刻不带着众将士赶往白马,更待何时?”
袁绍忽然醒悟过来,急忙命令众亲信速速起身,与他一道北上渡河。
众亲信原本已经放弃抵抗,谁想此刻还有机会逃生,加上众人将士原本家就在冀州,自然不会放弃这么好的回家机会,各个瞬间来了精神,纷纷起身与袁绍一道北上。
济阴郡的东部,夏侯渊大军正在小心翼翼地推进。
正是因为曹操的书信让夏侯渊行军速度十分缓慢,也给了赵云领军追赶的机会。
只用了一日半的时间,赵云的大军便追上了前往句阳方向的夏侯渊大军。
夏侯渊大吃一惊,曹仁大军已经有了前车之鉴,加上曹操已经提醒过他,他以为来者正是赵尘在此地设下伏兵。
故而两军都未曾交手,夏侯渊便准备领军后撤。
赵云见状,趁机追击。
句阳城的西面出现了滑稽的一幕,赵云领着五千大军一路追赶拥有一万大军的夏侯渊。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夏侯渊发现一直跑不是办法,而且身后的将士也已经纷纷抱怨。
他醒悟过来,便命人就地布阵,迎接赵尘的埋伏。
赵云赶到之时,夏侯渊已经准备完全。
两人阵前交手,整整三十回合不分胜负。
赵云推开夏侯渊,回到阵中,偷偷命人领两百人,分两组人马,马尾巴上绑上树枝,从两边绕道直奔夏侯渊大军背后。
亲信领命而去。
两军有对峙半个时辰,赵云见时机成熟,上前遥喊:“夏侯渊,你中我家军师之计也。”
夏侯渊一脸不信,回道:“只有你那几千人,埋伏不了我万人大军。”
赵云又说道:“你看看两边,那是另外两路埋伏的人马,顷刻之间就能到达,我劝你还是投降吧。”
夏侯渊急忙向两边看去,只见两边尘土飞扬,马蹄声哐哐,似乎有两路人马正在往此地赶来。
他也不敢冒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当即下令大军缓缓撤回长垣。
赵云见状,也不追赶,坚守在原地,一直等到看不见夏侯渊大军为止。
毕竟两边的伏兵都是假的,乃疑兵之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