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佐。”
北评。
无电线作战室。
一位参谋走进来,叫醒了趴在桌子上睡觉的无线电专家柴田猾。
“特高科让我问您。”
参谋问道:
“现在可以定位敌人的导航信标信号么?”
“昨天,又有八架运输机降落在北评附近,有一百多名反抗帝国的民国知识分子被八路军接走。”
“特高科还是这么废物。”
被叫醒的柴田猾看了一眼参谋,冷笑一声。
但随着枝子山大桥之战,独立团拿出了12.7毫米重机枪,配合钨合金穿甲弹,打的鬼子最好的九七式中型坦克成了废铁。
再好的机器设备,也需要人来操作,而人,就是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漏洞。
只有他们这些真正的技术人员,才能知道,如今蝗军和土八路之间的技术差距,有多大。
一辆坦克,正在营地内,巨大的体型,粗壮且长长的炮管,代表着这是一辆迥异于日本目前所有坦克的新型号。
但显然,
在和土八路地下党的交手中,帝国特高科显然处于下风,五个多月的战斗,依旧未能缴获八路军的导航信标。
“技术啊!”
甚至,操作人员还会定期开关。
加剧了定位的难度。
最终,随着大量的废旧钢材抵达,机器设备,甚至外购来的技术抵达,以及南下战略的定向,德国人的结盟,最终促成了这一台新式坦克的诞生。
否则一百多人,不可能同时顺利离开,而不触发帝国的警戒。
···
41年一月。
印证了中国人的那一句古话,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多么的令人绝望。
北评。
因为,土八路的导航信标,依旧是每秒五十次跳频,而且跨越频率之大,一度超过了帝国最强大的无线电追寻仪器。
“我们命名为三式中型坦克。”
虽然帝国无法破解甚至定位敌人的信号,但在研究和攻克敌人的技术过程中,自身的技术反而是大幅度提升。
鬼子高层就深感帝国装甲坦克的薄弱,生出了发展装甲更厚,火力更强的坦克想法。
二十七师团驻地。
当然,
而随后到来的,百团大战之初,独立团拿出了PAK75毫米反坦克炮,将这一想法,迅速推进。
他能想到的,只有从人入手。
不过近期被收买的帝国人,多如牛毛。
随后,他摇了摇头,回答:
“定位导航信标信号?”
受限于时间原因,目前只制造出五架原型。
帝国军方高层的命令,
要求各机关科,加强对反抗帝国的民国知识分子看管,必要时候,甚至进抓捕看管软禁,就是为了避免这些人才落入八路军手里。
甚至连连续发现都做不到。
“嗨。”
在如此严令之下,
一天之内,居然还能被八路军接走一百多人。
参谋低头离开。
诺门坎之后,BT7坦克的快速和火力搭配,就让鬼子就深感帝国装甲力量的不足,于是加强了装甲的研发与投入。
“告诉特高课,除非他们能给我三到五个导航信标的实物,然后再给我几百万美元的经费,以及回到本土研究三五年,否则我无法定位土八路的导航信标位置。”
“这是帝国最新的坦克。”
鬼子技术军官颇为自豪的介绍。
必然是机关科内部出现了漏洞。
不过,当时苏日签订不侵犯条约,民国压力低,所以这次加强研发,仅仅是雷声大雨点小。
甚至有方面军的参谋吐槽,八路军获得帝国机密情报的速度,比他们参谋部更快。
帝国倾尽全力,甚至请了德意志的技术专家帮忙,依旧无法定位八路军用来标定运输机夜间导航的信标信号。
尤其是无线电加密技术,可以说短短几个月,提升了数年幅度,破译难度,加了好几倍。
这份技术,甚至被海军和陆军第一时间同时应用,堪称帝国军方奇迹,足以见技术提升之大。
参谋离开后,柴田猾默默感慨了一声。
虽然鬼子称为三式中型坦克,但作为应急产物,即便使用了来自德意志的技术,其本质依旧是一式中型战车的改进产物。
发动机相同,依旧是二百四十马力的发动机,车体结构相同,但增大了炮塔,因为重量增加,所以速度降低。
同时加强了装甲,前装甲来到了五十毫米,足以在任何距离挡住12.7毫米的重机枪射击,哪怕是钨合金穿甲弹,再近的距离,也无法击穿。
“前装甲厚度五十毫米。”
鬼子技术人员的介绍,引起了周围鬼子的一阵惊骇。
“利害!”
“五十毫米装甲?”
“这次终于不用怕土八路的重机枪了。”
百团大战中,鬼子坦克部队四面出击,但损失很大,核心原因在于,部队装备了大量12.7毫米重机枪。
区区二十五毫米的正面装甲,十二毫米侧面装甲,使得在使用钨合金穿甲弹的情况下,几乎可以在五百米距离内,就能击穿侧面。
三百米内,也能击穿正面。
甚至在五百米距离,如果使用密集机枪火力覆盖,也能在正面,击毁一辆鬼子坦克。
“能挡住八路军的反坦克炮么?”
但一个尖锐的问题被提了出来。
顿时,
场地内一片安静。
土八路的新式反坦克炮,型号已经被情报部门调查出来,是德国人的PAK40反坦克火炮,但因为技术更先进,所以威力更强。
五十毫米能挡住?
“挡不住。”
鬼子技术人员诚实的回答。
“问题不大,敌人这种火炮数量不错。”
有军官为蝗军挽尊。
众鬼子对视一眼,对这个说法纷纷不置可否。
敌人反坦克火炮确实不多,估计也就七十到八十门,只是,帝国的新坦克挡不住敌人的炮弹别说,数量也更少。
都还没服役呢!
···
美利坚。
麻省生物化学实验室。
“真是··不可思议。”
弗克莱斯博士看着手里的一瓶进口胰岛素,语气中满是惊叹: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自胰岛素被发现并确定功效后,制备一直就是医学界的头号难题。
起初是从动物胰腺中提取。
但一吨动物胰腺,只能提取五克胰岛素,产量低,价格昂贵,而仅仅美利坚,就有超过一百万人需要胰岛素,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而且,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存在细微的氨基酸结构差异,会造成免疫反应,造成药效降低。
以及提纯工艺难以做到取出全部杂质,从动物提取胰岛素中,掺杂的杂质,有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甚至造成动物传播感染。
但即便这样,市面上胰岛素依旧一剂难求。
自1921年,提取动物胰岛素被用于医学后,弗克莱斯博士以及其导师就一直致力于人工胰岛素的合成研究工作。
但至今为止,连胰岛素的基本结构都无法解析。
更别说合成。
所以,此时看见纯粹的,完美的胰岛素药用结晶,弗克莱斯博士心里万分惊叹——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弗克莱斯博士的震惊其实很正常。
事实上,
后世,56年,才完成了对胰岛素的氨基酸结构解析,人类才真正看清楚胰岛素的结构。
然后,
到了65年,国内才首次完成了对牛胰岛素的化学合成,因此甚至差一点获得诺贝尔学奖。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国际上的大药企才实现了工业化的化学合成人胰岛素。
不过,
化学合成效率依旧十分低下,导致生产胰岛素成本极高,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基因重组技术成熟,才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胰岛素,自此,胰岛素价格降低,走进平民百姓家。
所以,
此时弗克莱斯博士看到眼前的胰岛素是何等的震惊。
“哎··”
许久之后,弗克莱斯博士长叹一声,低头看着一份翻译文稿,神色怔怔,长叹了一口气。
翻译文稿是关于胰岛素的生物结构。
细分到每一个氨基酸。
而这份关于胰岛素氨基酸结构的图表,是弗克莱斯博士和他的导师,追求了十余年的目标。
但如今,这一份终极目标,就摆在他眼前。
以至于,
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一年前发表出去,诺贝尔奖必然是他的。
但现在···
每一份胰岛素包装的说明书里,都有一份。
这不是某个天才能做到的。
这需要一套完整的先进研究设备和体系。
是超先进工业化的结晶。
“难怪。”
这一刻,明白了为何,政府高层会如此放松太平洋局势,正常放宽美日商贸。
以管窥豹。
透过这一份胰岛素氨基酸说明书,弗克莱斯博士,就能看见,这份说明书背后潜藏的一套完整的,他几乎无法想象的先进技术研究体系。
这是美利坚难以望其项背的生物化学研究体系。
先进至少二十年的先进技术。
那么,
研究并生产出如此纯度的胰岛素,以及百分之九十纯度的青霉素钠盐,高血压药,抗抑郁药物的势力,到底多么强大?
世界上竟然潜藏着如此一个可怕势力。
怎么能不让美利坚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