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停下吧……”
漆黑的巷中,当苍老的声音响起,一辆正在行驶的普通马车停在了两名兵卒守卫的一处院落前。
驾驭马车的是一名健壮的汉子,不等门口的兵卒开口问话,他就下了车夫的位置,出示了一块腰牌。
“这这这……卑职参见指挥使!”
两名兵丁被腰牌上所写的官职吓了一跳,尽管他们没看清是哪个卫的指挥使,但这官职就足够压倒他们。
他们躬身作揖,但武官没有理会他们,转身将自己驾车时的马凳摆在了地上,顺带轻敲了两下车门。
呼吸间,车门被打开,先下车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弱冠青年。
他长着一张圆脸,眉毛浓密修长,算不得英俊,却也有几分清秀。
下车后,他那一身青色圆领袍很显眼,发髻上插着的金镶玉发簪也十分抢眼。
这样的一个华贵青年,在下车后并没有直接走进院内,而是站在马车一旁,伸出手向车里,似乎要搀扶谁。
转瞬间,一名身穿素青圆领袍,发须皆白的圆脸慈善老头在青年的搀扶下下了马车,他抬头看着那院子的门楣,尽管那里没有悬挂什么牌匾。
眼看着位高权重的老头要进院,两名兵卒居然硬着头皮挡在了他身前。
“混账!”武官下意识破口大骂,老头和那青年也有片刻的错愕。
硬着头皮,一名二十来岁的兵卒低着头瓮声瓮气的作揖问道:“这位大人,您可有陛下的准允?”
“呵呵……”老头笑了,随后拿出一块腰牌:“这块算不算?”
兵卒看不出那腰牌是什么材质的,但他不是傻子,由一个指挥使开道的人显然不是他能惹得起的存在。
如果不是院子里住着的是自家殿下,他也不敢拦住询问。
眼看对方要打谜语,无奈的兵卒只能让开半边道:“您请……”
“倒是挺尽忠职守的”老头夸了一句,随后便在武官的开道下推门走进了这院子。
那院门一打开,老头耳边就传入了一曲琵琶音和歌声。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嗯?”听着那熟悉声音所唱出的歌声,老头愣了:“这小子知道我要来?”
“皇爷爷?”见老头不走,旁边的青年还以为他怎么了。
“没事……”听到旁边孙儿的声音,老头回过神来,一脸古怪的与青年、武官先后走向主屋。
只是几步距离,他们便走进了主屋,并往那传出歌声的书房走去。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
当书房的门被推开,歌声戛然而止,躺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的朱高煦一脸懵的看着武官的那张生面孔,正想问他是谁,却不想看到了他身后的青年与老头。
若说那青年,朱高煦还觉得有些眼熟,不过一时之间想不起来是谁,可望向那老汉,他可实在是太熟悉了。
“燕二子朱高煦,参见爷爷!”
朱高煦好似个泥鳅般从椅子滑跪地上,熟练的五拜三叩。
瞧他那模样,朱元璋却是露出了笑容,这让旁边的青年一愣,他已经许久没有见到自家爷爷笑的那么开心了。
“起来吧,换身厚点的衣服,随我出去一趟。”
朱元璋对朱高煦隔空抬了抬手,好似要让他起来。
见状,朱高煦也连忙起身,将琵琶放在了一旁的桌上,把衣架上挂着的大袍给穿上了。
等他回头时,朱元璋和另外那两人正往外走,他连忙跟了上去。
“殿下……”
朱高煦才走出主屋,就见耳房内的武章一等人全跑了出来,脸上有些惊讶。
“我跟我爷爷出去一趟。”
朱高煦丢出一句话,就向快走出院门的朱元璋三人追去了。
“爷爷?”
武章一等人面面相觑,半晌之后才瞪大了眼睛。
自家殿下的爷爷,可不就是当今的洪武皇帝吗?
“陛下万福安康!”
武章一连忙跪在地上,往院门处已经快消失背影的朱元璋三人唱礼,那声音惊动了四周院子的人,但由于宵禁,他们都不敢出门观看。
倒是在门口守着的那两个兵卒瞪大了眼睛,眼睁睁看着朱元璋走出来瞥了他们两眼,这才连忙跪下:“陛下万福安康!”
“都起来吧,天寒地冻的……”
正在上马车的朱元璋交代一句,便与青年上了马车,而朱高煦也往院里跑了出来。
他看了看门口的两个兵卒,笑骂道:“跪什么跪,没听我爷爷说的吗?天寒地冻的,快去院里喝酒暖身子去。”
“啊?”两名兵卒木愣住,马车上的朱元璋也在坐下时听到朱高煦这话,脸上表情也僵硬几分。
他明明只是说不用跪了,结果到了朱高煦那小子嘴里,却成了让两名兵卒去院里喝酒。
“罢了,反正也没必要守他了……”
轻轻摇头,朱元璋不再纠结,而那两名兵卒反应过来后,也连忙对着马车唱礼万岁。
等朱高煦上了马车,马车驶离院门,这俩兵卒才勾肩搭背的进了院子,把院门关了起来。
倒是那马车上,朱元璋坐在主位,那青年坐在右位,朱高煦佝偻着头,自己坐到了左边去。
瞧他低着头的模样,朱元璋也忍不住说了句:“长高了些。”
“是高了。”朱高煦反应神速,丝毫没有被禁足几个月的自觉,还掰扯道:“昨日量了,有五尺八寸二分了。”
十五六岁正是猛涨身高的年纪,在这个男人人均五尺二三寸的时代,朱高煦比普通人高了整整一个头,而且以他十五岁的年纪来看,恐怕能长到六尺多。
朱元璋倒是没想到,他们老朱家还能养出个那么高大魁梧的子孙。
“如今耍枪能耍几斤?开弓呢?”
作为长枪狂热爱好者,老朱询问起了朱高煦武艺上的事情,好在朱高煦这些日子也没有荒废武艺,因此自信道:
“可将一百四十斤虎力弓开个满月,手上耍得十斤铁枪,练功用一百五十斤的石桌。”
朱高煦口中报出的东西,比十个月前大教场时提升了不少,便是朱元璋都忍不住颔首。
“皇爷爷,我们这是去哪?”
右位的青年开口,顿时吸引了朱高煦的目光:“爷爷?”
朱高煦一脸狐疑的看向青年,却是想不起来这人,似乎自己在大本堂时未曾与他见过面。
在他狐疑时,朱元璋也回应起了青年:“很快就到。”
谈话间,那马车在已经宵禁的皇城道路上畅通无阻的行驶,由于道路宽阔且无行人,马车车速并不慢,只是一字时间便停在了一处地方。
“你陪我下去,允熥你留下吧。”
朱元璋对朱高煦招呼一声,又在起身时安抚住了旁边的青年。
他那脱口而出的称呼,让朱高煦忍不住看向了那青年。
“朱允熥……”
看着比朱允炆小一两岁的朱允熥,朱高煦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他。
若是要贴切点,恐怕称呼他为明初第一倒霉蛋才足够贴切。
明明是嫡次子,然而母亲常氏的早亡让他多了一个新的娘亲。
即便如此,他还有他的大哥朱雄英,大明真正的嫡长子。
只可惜他的亲大哥也因病早亡,而本该由他继承的皇位,却因为他爹扶正吕氏,连带着将朱允炆一同扶正后,致使他从嫡二子变成了嫡三子。
这样的局面,如果朱标选择他作为继承人的话,老朱也会选择他作为太孙,然而面对朱允熥和朱允炆,朱标的做法却是在蓝玉破北元于捕鱼儿海的这一年,将十岁的朱允熥册封他为郡王,提前宣告他出局。
朱高煦不知道为什么朱标要这么做,也不知道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他只知道后续的几年里,蓝玉常常居功自傲,最后在朱标薨逝后遭到了清算。
至于朱允熥,在朱标和蓝玉先后薨逝后,整个东宫便只剩下了他一个‘外人’。
之后的事情,也就是朱允炆在老朱死后继位,封朱允熥为吴王,建藩杭州。
只是不等他就藩,靖难之役便爆发,朱允熥就这样被困在南京四年。
四年后朱棣入南京,在建文群臣的推举下继位,朱允熥被降封广泽王。
待朱棣帝位稳固,朱允熥又被朱棣以不能匡辅其兄的罪名废为庶人,禁锢在凤阳。
十五年后,当初打开南京城门的谷王朱橞又诈称蜀府崇阳王朱悦燇为建文君意图谋反,同年被囚禁在凤阳的朱允熥于是暴卒,年仅三十九岁。
可以说,比较朱高煦自己,朱允熥的经历才能说得上不管怎么看都是必死的局面。
朱允炆上位,哪怕没有削藩之举,没有靖难之役,以朱允熥那敏感的身份,恐怕也很难善终。
朱棣上位,为了稳固帝位,朱允熥也很难善终。
这么一看,朱高煦倒是很可怜他……
“嗯?”感受到朱高煦那怜悯的目光,朱允熥略皱眉头,而正在下车的朱元璋也看向了朱高煦。
察觉朱允熥的目光,朱高煦侧头躲过,随朱元璋一起下了马车。
这是朱高煦时隔两个多月以来第一次出府军前卫的小院,与他被禁足前的景色不同,这条昏暗的小巷两侧堆满了积雪,仅有中间有一丈宽的青砖石路。
朱元璋往前走去,朱高煦跟随他身后。
爷孙二人走了不知道多远,期间一直没有说话,直到他们走出小巷,转入另一条小巷的时候,朱元璋才开口道:
“近来南京城里,有许多人都在为伱说话,你知道有谁吗?”
“孙儿不知道……”朱高煦确实不知道有谁在为自己说话,他能想到的也就只有自家大哥朱高炽,以及与朱棣相识的一些燕府旧人了。
至于徐辉祖、李景隆等人,后者不必多说,前者尽管是自己的舅舅,但他现在人在云南,而且他在朝中势力不算大,即便想要发声也没有几个人响应。
“淮西、浙东、江右和江东……”朱元璋说着,突然停顿一下:“你倒是牵扯出了不少人。”
“孙儿可和他们没有什么瓜葛,甚至都没见过几面。”朱高煦没想到自己能牵扯那么多人,要知道他都没见过几个这些地方出身的文臣武官。
“我知道……”朱元璋颔首,背负双手在前面走着,沉默了几个呼吸后才又道:
“云南的事情你都知道,我也就不说了,他那看山点矿的本事,我不管是真是假,总之只要有把握,你都得绘图告诉爷爷。”
“那是自然。”朱高煦不假思索的点头,心里却莫名发虚。
在他心虚的时候,朱元璋侧头瞥了他一眼,又迅速收回目光,沉声道:
“有人想要把你派出去,但庙堂上的人都希望你留下,你是怎么想的?”
他这话说出,朱高煦愣了愣。
他结合老朱所说的金银矿与诸派官员不想他离开的想法,朱高煦不难猜出诸派官员恐怕是想从他点出的矿山中获得一些利益。
唐宋元明清……
不管哪个朝代的士大夫,他们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主,朱高煦虽然不知道他们想用什么办法从自己身上获得利益,但他本能的不想与这些人打招呼。
如果不是眼下的他还没确定傅友德和冯胜的生死,他早就如之前一样,着急离开南京了。
至于老朱话里所指想让自己离开的人,朱高煦只能想到朱允炆、朱济熺和朱尚炳。
眼下的局面,恐怕只有他们三个人才会希望自己离开南京。
“回北平吗?”朱高煦思绪过后反问朱元璋,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答案。
“去辽东的北边……”朱元璋顿了顿,而后接上:“吉林船厂。”
“吉林船厂……”朱高煦愕然,他没想到朱允炆他们居然想让自己去吉林船厂。
朱高煦的记忆力不能说过目不忘,但看过两三遍后便会记得很久,因此吉林船厂的情况他比谁都清楚。
军匠一千三百七十七户,合计六千八百四十七口人,军马二百七十六匹,开垦田地两千八百七十六亩四分,职责是建造及维护吉林舟师的战船,同时承担联系女真诸部的责任。
这样的一个地方,实力仅仅与内地的一个千户所差不多,而且由于管辖面积大,并且距离海西、东海等部女真较近,因此时常遭到不服管教的女真人劫掠。
加上明初东北气温骤降,不复隋唐时期的温暖,因此能在那片土地耕种的作物仅有蜀黍(高粱)、小麦、大豆等作物。
不仅如此,由于明初东北寒冷期长,所以当地种植出的作物收获时间都比后世要提前半个月乃至一个月,而提前收获就得面对亩产不足的问题。
按照亦失哈的说法,开原以北的地方种植粮食,每亩只能收获七八十斤实粮,而养活一个人在没有足够副食品的情况下,起码要五百斤主粮。
如此看来,那吉林船厂那不到三千亩地,也就能养活四五百口人,剩下的六千多人都得依靠辽东来输血。
只是粮食这一条,朱高煦就得面临被卡脖子的局面。
朱高煦知道吉林船厂是水利设施不足,导致粮食产量跟不上,但即便他修建了水利设施,依照前世所学到的知识来说,吉林船厂的粮食产量也顶多只能提升两三成,想要养活一个人起码得六亩地。
六千多张嘴巴在那吉林船厂,哪怕朱高煦想要简单的自给自足都需要开垦近四万亩地,是现在吉林船厂耕地数量的十几倍。
那样的地方,一旦操作不好,朱高煦想要在靖难之役建功的想法恐怕要宣告破产。
只是……他能不去吗?
机会只有这一个,一旦错过就很难说了……
朱高煦在纠结,尽管他想了很多,但外界只不过过了几个呼吸的时间罢了。
“孙儿……”朱高煦不知道怎么说,但朱元璋没有让他想太久,而是从他的表情中看出了他的想法。
“你若是不想去,爷爷也不勉强你。”
朱元璋背对着朱高煦,一边走一边说,朱高煦听后沉默,他不想放弃这个机会,但真的让他去吉林船厂,如果没有准备的话,那他在靖难之役中很有可能会重蹈前身覆辙。
他要以原始股的身份加入靖难,正因如此他才一直没有从燕府那边要人。
靖难必须要以燕府和他朱高煦这两个班底的情况开展,不然对于他来说,靖难成功和失败没有任何区别。
思绪万千,朱高煦停住了脚步。
听着身后的脚步消失,朱元璋也停了下来,侧过身子回头看向朱高煦,等待他的答案。
“孙儿若是去了,颖国公和宋国公能活下来吗……”
朱高煦抬头询问朱元璋,可面对这个问题,他却沉默了。
这位在后世人看来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洪武皇帝,却在朱高煦面前做不出一个符合他心意的决定。
没有什么言语,朱高煦就这样站在幽暗的小巷里,等待着老朱的答案。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朱高煦等的很煎熬,好在老朱终究开了口:“你可以不去……”
他没有正面回答,但话里的意思让朱高煦大脑空白。
“真的非死不可吗……”他在心底喃喃自语,老朱却转过身去,继续向前方走去。
朱高煦面如死灰,但还是跟上了老朱的步伐。
只是在接下来那漫长的道路中,爷孙二人再也没有交谈,直到他们走到一处挂着灯笼的地方,朱元璋才带着朱高煦停了下来。
灯笼下,一小旗十人分别站立两排,穿着朱高煦熟悉的甲胄。
“殿…殿下……”
熟悉的声音传来,语气中带着一分错愕。
心如死灰的朱高煦抬头,却迎面看到了王俭那吃惊的面孔。
王俭的出现让朱高煦心头一震,他往左右看去,不仅看到了同样吃惊的戌字百户兄弟们,还看到了高大的门楣,以及那块高挂起来的牌匾。
【颖国公府】
望着那四个字,朱高煦转头看向了朱元璋。
“开门吧……”
朱元璋平淡的对王俭开口,王俭虽然不知道朱元璋是谁,但从朱高煦与朱元璋的身位来看,想来这人是个位高权重的人,因此命人将门打开了。
朱元璋走了进去,朱高煦也跟上随从。
面对错身时王俭那疑惑的神情,朱高煦没有多说,现在的他只想知道老朱带自己来颖国公府是为了什么。
走在熟悉的颖国公府内,朱高煦心中忐忑。
这一刻他想到了许多,其中以傅友德去世的时间为主要。
傅友德是冬月二十九日去世的,而眼下是腊月初五,从历史上来说,傅友德多活了六天,自己改变了原来的历史。
可如今看来,老朱突然带自己来颖国公府,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事情。
朱高煦没敢想,即便他已经后知先觉的想到了,但他努力回避着。
在前进的路上,许多朱高煦曾经见过亦或者没见过的颖国公府仆人都在向他们二人行礼,不过这次他们行礼的对象不再是朱高煦,而是走在他前面的朱元璋。
兴许是这一刻,朱高煦才能深刻体会到锦衣卫的恐怖。
他脸色苍白,只觉得浑身发冷。
在一名锦衣卫的引路下,他们走到了一处院子。
院子的屋里站着许多人,他们有的在啜泣,有的在低头难过,还有的在静静等待着什么。
朱元璋带着朱高煦走了进去,一开始这群女眷还在想他们是谁,只是不等她们有所反应,坐在一旁的两个五六岁娃娃便扑了上来,抱住了朱元璋的腿。
“外公!外公!”
两个娃娃的声音打破了这屋内的气氛,急促的脚步声从卧房响起,傅忠与傅让先后走了出来。
在他们见到朱元璋的那一刻,他们下意识的跪在了地上叩首:“陛下万福安康……”
“陛下?”呆愣的女眷们终于反应了过来,纷纷跪在地上五拜三叩:“陛下万福安康……”
一时间,这屋里站着的,只剩下了朱元璋与朱高煦,还有那两个抱着朱元璋双腿的娃娃。
朱高煦是第一次见那两个娃娃,但他从他们对朱元璋的称呼中知道了他们的身份。
这两个娃娃,或许就是傅忠与寿春公主所生的两个孩子。
“起来吧……”
朱元璋双手摸上了两个娃娃的头,脸上露出了一抹慈祥的同时,也让傅忠等人起身。
待他们起身后,傅忠与傅让这才发现了跟在朱元璋身后的朱高煦,他们眼神中透露出了一种欣喜,紧接着是释怀。
望着他们的眼睛,朱高煦心底升起了一丝不好的预感。
“我进去看看你爹,你们在外面候着。”
朱元璋拍了拍两个娃娃,示意他们松开手,并对傅忠、傅让交代。
面对站在他们眼前的朱元璋,不管他们之前背后如何说他,可当他真的出现的时候,傅忠与傅让还是本能的按照他所说的一切来办。
他们上前抱走了那两个娃娃,让开道路给朱元璋进入卧房。
当着他们所有人的面,朱元璋走了进去。
朱高煦也想跟上,却见朱元璋将门给掩上时停下了。
他站在卧房门口,此刻与傅友德只是隔着一扇门,但他却没办法走进去。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离开,而是一直站在门口,等待着朱元璋叫他进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