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衡的一生虽算不得波澜壮阔,但也算是精彩。
从一介奴隶到大商人、再到万人敬仰的仁义侯,这样的人生经历的确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也足以让百姓们津津乐道。
可楚衡却从未忘记,他如今所拥有的一切全归功于阿姐。
若当初没遇到阿姐,恐怕他和妹妹早已去见爹娘了。
年幼的他无忧无虑,不知人间疾苦,直至一夕之间落难,他才体会到了世道的黑暗与险恶。
毫无人权的奴隶甚至不如牲畜。
好一点的结局是被人买下,当牛做马干一辈子活;最坏的结局就是被活生生殉葬。
饿得睡不着的夜晚,他常常仰望夜空,看着那轮明月发呆,心中满是对未来、对人生的迷茫。
他曾想,他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好人,为父亲犯下的错赎罪。
时至今日,他的确做到了。
他散尽大半家财,捐助全国各地建立小学,使无数平民孩子得以拥有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也因此被始皇陛下封为“仁义侯”。
财富、名望、地位,他都得到了,按理来说,人生应再无憾事。
可楚衡依旧感到迷茫。
他继续经营生意,走南闯北,看遍山川河流,看尽人间百态,却依旧没有寻找到人生的意义。
直到他偶然来到一处小山村。
因其山峦形状似牛头,所以名为牛头村,此地极为偏僻,离最近的县城步行至少要三个时辰。
村民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子贫穷而清苦。
在朝廷发放高产粮种、减免赋税后,食不果腹的生活才有所好转。
但也仅仅只是维持温饱而已。
楚衡在牛头村歇了会脚后,便在村里逛了起来。
此时正是中午,村民们仍顶着大太阳劳作,就连孩童也在山上放羊、放牛,可见生活之艰辛。
他一边暗暗感慨,一边逛到了一处山坡处。
山坡上有个五六岁的放牛娃正悠闲半躺着,嘴里还叼着一根草叶,远处隐隐能看见有一头黄牛在吃草。
楚衡忍不住走上前,笑着打趣。
“小娃娃,你在这偷懒不怕牛跑了?”
放牛娃警惕地打量着外乡人,见其没有恶意,这才懒洋洋地回答。
“哼,才不会,俺吹个口哨,俺家大黄就回来了。”
许是小孩子的炫耀心性,他吐出草叶,嘟起嘴,吹了个响亮的口哨。
下一刻,远处的黄牛抬起头,慢悠悠朝这边走来,显然是被长期训练过。
楚衡见状挑挑眉,爽朗一笑,夸奖了一句。
“不错,倒有几分聪明。”
他看向放牛娃乌溜溜透着机灵劲的大眼睛,忽然升起一丝惜才之心。
“你这么聪明,怎么没去县里上学?”
“上学?”
“俺去上学了,就没人放牛了呀!”
“那你长大了也放牛吗?”
“不啊。”
“等俺长大了,就娶个媳妇,再生个娃娃,俺种田,娃娃放牛。”
“......”
楚衡端详着孩童理所当然的表情,一股无力感瞬间袭上心头。
一代又一代放牛,重复无止境的轮回,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明明他们可以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却还是将自己困在大山之中。
可这是他们的错吗?
好像又不是。
艰苦的条件、守旧的思想、未知的渺茫是阻拦他们的一座座大山。
如果靠他们自己翻越,恐怕要耗费数代人的努力。
但如果他能帮一把,或许眼前这个放牛娃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思及此,楚衡心底仿佛有一颗种子悄然种下。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根棒棒糖,掀开糖纸,在放牛娃面前晃了晃。
“想吃吗?”
“想、吸溜~想吃!”
放牛娃直勾勾盯着雪白的糖球,浓郁的甜香馋得他哈喇子流了一下巴。
楚衡嘴角勾起一抹戏谑的弧度,在孩童渴望的目光中,不紧不慢地开口。
“天下可没有免费的棒棒糖。”
“可是俺没有钱......”
“那就只能我自己吃了。”
“大哥哥,能不能给俺舔一口啊?就一口!”
放牛娃最终还是吃到了甜滋滋的棒棒糖。
他一边“吸溜吸溜”地嗦着糖球,一边含糊不清地放出豪言壮志。
“俺以后一定要当个有钱人,这样就有吃不完的棒棒糖了!”
“那就读书吧,要是连账本都不会看,可当不成有钱人。”
“读书好吃...玩吗?”
“嗯,会有吃不完的竹笋炒肉。”
“肉?!俺好久没吃肉了...吸溜~”
“......”
“大哥哥,俺要去读书!俺要吃肉!!俺要当有钱人!!!”
孩童稚嫩的声音回荡在山坡上,放牛娃黑亮的眼睛中多了一缕名为希望的光芒。
一年后。
一座小学在牛头村拔地而起。
结实牢固的楼房、敞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还有整齐的桌椅、崭新的书本、漂亮的校服......
校门口牌匾上“希望小学”四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牛头村的孩子们不再放牛,而是坐在明亮的教室中,聆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向往着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孩童朗朗读书声回荡在贫穷的山坳中,带来了新的朝气与希望。
当楚衡离开牛头村时,全村村民以及全校师生都来相送。
一张张质朴的脸上满是感激,比起从前少了几分愁苦与麻木,多了几分期冀与希望。
临别之际,孩童坚定的喊声在背后响起。
“大哥哥,俺不想当有钱人了!”
“俺以后要做个像你这样的好人!”
楚衡笑着挥手道别,然后重新踏上旅途,这一次心中已不再迷茫。
因为他已经找了人生的意义。
在往后的生命里,楚衡一边经商赚钱,一边在山村里建立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山区孩童免费上学。
直至他去世时,他建立的希望小学多达上千所,帮助无数孩童走出大山,从而改变了人生的命运。
即使他从未教过书,人们依旧亲切地尊称他为“楚校长”。
即使岁月轮转、时代更迭,人们也从未忘记他的无私贡献。
“楚校长”的美名名留青史、流芳百世。
他的后人谨记他的教诲,经商的同时,始终资助山村教育事业,一代又一代,从未间断,直至大秦所有放牛娃有书可读。
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而楚衡也实现了年少时的梦想——
做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