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历史盘点:给始皇帝剧透二世而亡 > 第417章 为天地立心

第417章 为天地立心

    ……

    “科举”即为分科取士。

    它萌芽于“九品中正制”统治下的南北朝晚期,创始于隋,形成于唐,熙攘繁盛于宋。

    其实细究之下,科举考的内容并不算太复杂。

    唐时分设“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书、明算……”等五十多科。

    其中进士科主要考“诗赋、策论”,算是最难的一科,明经科考“贴经、墨义”,其实就是对儒家经典的默写和填空,相对而言容易许多。

    其实要是后世穿越者自信点儿,但凡是个有能耐从高考中杀出重围的学生,随便考个除进士之外的科目基本是手拿把掐。

    苦逼文科生要是实在没有拿的出手的绝活儿,那不如换赛道跟土著卷科举去,单考一科语文,最多加点历史,还不用学英语,谁怕谁啊。

    不过唐朝的科举制只能算是一种雏形,考生人数少,录取人数更少,除了武则天时期,卷子基本都不糊名,说是考科举,其实考的就是个人情世故。

    许多人往往指责李、杜等人攀附权势左右逢源,可对他们而言,那其实只不过是考试的一环。

    李白杜甫等人难道缺乏对家国的忧虑,缺乏诗文的才情么?但为何他们在盛唐的大熔炉下无法出头?

    没有参加科举的李白“仰天大笑”入宫墙,“醉酒弃市”出长安,自此以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参加过科举的杜甫也屡试不中,辗转权贵之门却落得茅屋秋风凄苦半生。

    他们却然是不适合做官的。

    因为不肯屈服于现实的腐朽,因为心中尚存大义,因为心中仍有广厦千万间。

    濒临崩塌的盛唐早在李隆基斩杀言官沉溺于吹捧中自绝后路时,就不再需要“贤明”的官员了。

    与之相比,宋时的科举制度却几乎相当于吊打唐。

    哪怕仍然避免不了需要辗转于权贵,但至少考卷上的名字被“糊”上了,在细节上也更为考究。

    譬如誊抄卷子避免字迹影响考官判决,譬如考官实行流通制考前临时指定,譬如禁止科举士子以某某门生自居,入仕者皆为“天子门生”等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科举这一制度变得更为“公平”,给了天下的寒门学子一条真正的登天路。

    唐时著名的诗人多官运不显,但宋时的诗词人却多为官场大牛甚至宰辅之流。

    李世民曾骄傲的望着新科进士们鱼贯而出,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武则天增设糊名,改进了一部恩科,广纳天下贤才。

    科举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个新玩意,李渊没琢磨明白就甩一边儿懒得理会,在位数年统共就选了几十个人,李世民却稀罕的把它捧起来,擦擦干净放上明堂,希望有朝一日真正能够“野无遗贤”。

    科举对于武则天来说是个培养自己党羽的手段,她肆意的使用这个直接对天子负责的人才选拔机制,在位期间破了整个大唐科举选人数量的先例,发掘了一批撑起整个朝堂的中流砥柱。

    到了李隆基时期,糊名制却被再度取消,科举的权柄下移,“野无遗贤”成了笑谈,武则天大批量选拔人才留下的隐患“冗官”问题也尾大不掉久久无法解决,紧跟着天子九迁,乱世纷沓,科举制一度退出大唐的历史舞台。

    ……

    弹幕密密麻麻的占满了整个屏幕,在激烈的争论之中,终于落下了尾声。

    当金光在那白衣诗仙的正上方灼灼生辉,绘下铁画银钩的两个大字时,场上的二人都笑了起来。

    苏轼是遗憾又带着洒脱的朗笑,李白则是潇洒又带着些许小骄傲的哼笑。

    “我李白与人斗诗斗酒还未输过!小子,你也别难过,输给我,不丢人!”

    苏轼哈哈笑,“不丢人!不丢人!”

    与此同时,这场诗赋也渐渐画上了尾声,科考场中的人数已经再一次锐减了一多半了。

    苏轼从场上下去之后,迎接哥哥的苏辙表情分外复杂。

    “哥……你平日里果然都是在谦虚让我和爹的吧?”

    苏辙扪心自问,刨除爹不说,哪怕是自己也绝没有那个和诗仙李太白一较高下的水平啊!!

    苏轼挠着后脑勺,笑的有点心虚,“哈哈、哈哈哈,今日也不知为何,一站上那个台子,就觉得文思泉涌啊!”

    台上,李世民已经在叉着腰笑的舌头拐弯四处嘚瑟炫耀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李白是他带来的大才。

    刘彻不忿之余脸色有点黑,倒是嘀咕了两句,“……还好没脑子发热把那个姓司马的老头儿带来,否则我老刘家真是不用要面子了。”

    嬴政瞥了正捏着笔麻爪显然没什么自信的李斯一眼,冷笑了一声。

    隔大老远的李斯心里毛了一瞬,委屈的简直嗷出声了。

    且不说他们这诗文的格式跟先秦时完全不太一样,再者说他可是个法家的——法家的啊!!

    谁家编律法的得会写诗啊?怎么法律条文还讲究一个对仗工整文采斐然啊?

    别说他了,就让他老师荀子来,都不一定行呢!

    ……

    四方心绪复杂中,很快响起了最后一场的钟声。

    【基于本次特殊的考场环境,该场考试形式将会做出调整,题目范围不局限于本朝,由天幕根据各朝国情进行拟定,共计三千三百三十题,考生可自由抽取。】

    【注:如若选择先朝,不可抄袭已有政策。】

    【答题结束后,主考官进行一审,审核通过的答卷将直接递交相应朝代的帝王进行打分。】

    【注:考卷均会糊名化处理。】

    伴随着密密麻麻的一大串条例列出,科考场也再度发生了变化。

    数不尽的灿金色大字在其中穿梭,那是三千三百个从历朝历代汇聚而来的政治策问,像是在跨越时空来考校询问,尔等为做官而来,是否真的有决心为家国万民解决问题,而不是庸庸碌碌埋没如烟海。

    漫天的帝王静静地坐直,凝视着这几乎凝聚了一个时代未来的考场。

    仁宗位于其中,定定的看着,目中像是隐有湿润。

    无数学子也在这股忽然沉静下来的氛围中惶惑起来,继而望着环绕在四面八方的灿金色大字,在那一行行跳出了时代框架,对治国方方面面提出尖锐问题中浑身有些发热。

    多年求学,坎坷半生,摸爬滚打走到这里,初心是否忘记?

    为了什么而求学?为了什么要做官?

    一片静谧之中,有人悍然踏步而出,在璀璨的金光照耀之下,越过漫天的帝王,看向远处的浮浮众生!!

    他回答道。

    “吾等——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