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诚颔首,对朱元璋说道:
“战争是经济的竞赛,我们要打好接下来的仗,需要养活更多的民众,张士诚给我们带来的军火之利,是可以让我们养活更多百姓的,这样我们可以更加不愁兵源。”
“好一个经济的竞赛!”
朱元璋听章诚如此说后,就点了点首:
“这么说来,他张士诚现在竟然成了咱财神爷,为咱养活起整个工业来!”
接着。
朱元璋就满眼兴奋地用手摸了摸眼前满箱满箱的丝绢,笑着说:
“咱都有些希望,他张士诚能一直跟胡元打下去,不要接受招安了!”
“丞相说的是。”
“我们应该让对外联络的人往这方面努力,不能让张士诚被招安。”
章诚说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
章诚这里则笑道:“但让无地百姓们变成工匠,还需要一个过程,毕竟打造兵械不是谁都会的,更重要的是,得让百姓愿意当工匠,而不是投附大户为奴或者入山为匪。”
“为鼓励青壮加入义军,我们是对参军中除本人还对其家人免役一人。”
“对于愿意当工匠的,不如也在免役上给予鼓励?”
“但不能跟参军一样,以免影响兵源,干脆这样,愿意报名学习当工匠的,本人终身免役。”
同在政事堂议事的李善长这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章诚和朱元璋皆颔首。
章诚还说道:“好,中央工业学堂这边就筹备扩大培训规模,争取让滁州有更多的工匠。”
朱元璋颔首,且不由得搓了搓手,笑着对章诚说:“真不知道这样的话,几年后会增加多少工匠?”
“应该会不少!”
“不过,现在不仅仅是工匠得赶紧培养,铁矿等矿产也得抓紧补充。”
“据我所知,太平路太平府富藏铁矿,故当尽快渡江拿下此地,以解决矿石之不足。”
章诚说道。
也同在政事堂议事的冯国用这时也跟着说:
“太平此城应当拿下,有此城在,集庆门户便洞开,利于我们在将来打下集庆城,而一旦打下集庆城,就能以集庆为基业,发展壮大!”
“没错!”
“受之前章先生麾下神机营影响,现在元兵大量已经回调集庆,连和州都已经不再急于收复。”
“所以,可以说,现在集庆周边诸路已空虚,正适合征讨。”
张天佑也跟着说了起来。
在看见滁州军械行得到来自张士诚的大量用于支付军火款的丝绢后,他也很兴奋,也开始更加愿意与朱元璋等一起齐心打江山。
毕竟,他和郭天叙现在都已经在滁州军械行投了股。
所以,这意味着,这些丝绢会有他们的一份。
这年代,丝绢和黄金白银、粮食一样,是硬通货,很保值。
很多地方也直接以这个为税金。
自然也就没人不喜欢丝绢。
“在整编结束后,就打太平路!”
朱元璋因此敲定了下来。
章诚这时则继续说道:“要打太平路,无疑水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瓦梁垒就编练了水军,打造了战船,但那個规模作为偏师袭扰元兵,攻取一些未大量囤积元兵的城池还可,要承担主力过江办不到,以我看,应该联络巢湖的水军李普胜、俞通海他们,看看能不能招揽他们为我们所用。”
“巢湖水军?”
朱元璋和政事堂的众官没想到章诚已经想到了这一步,也就都朝他看了来。
他们没想到,章诚竟然早做了这方面的打算,一时,都更为敬佩起章诚来。
但他们不知道章诚是拿着历史上朱元璋等壮大的经验来做事的,而不是他真的能神机妙算。
朱元璋这时还主动问了一句。
章诚颔首:“据我拱卫司调查得知,现在巢湖水军与庐州左君弼不和,颇担心被其吞并,所以,我们只要派一有身份之人去与他们谈判,或许他们愿意归附我们。”
朱元璋听后点首,笑道:“章诚果然未雨绸缪在先,如此看来,太平当一定能拿下,只是眼下谁去见李普胜他们合适呢?”
“我去吧!”
“既然章先生已经谋划在先,那我去,不过是有胆量就行,倒也不难!”
“而且,我在安丰时,与之接触过,他约我共谋庐州左部,但我没答应,因当时正闻大帅病重,也就先来了滁州。”
冯国用这时说道。
朱元璋道:“那就由公持我亲笔信去,多带些丝绢金银去,让他看见我们的诚意,也知道我们的实力。”
冯国用拱手称是。
李善长这时则提醒道:“眼下工匠要扩大,戎事要开征,这些虽重要,但粮草之事不能轻视,我觉得还是要多积粮。”
“这是自然,还是有多募流民垦荒,第一年免征税粮!滁州外其他新扩地方加紧清丈,增加税粮收入,税政上对纳粮抵税者给予优惠,官营商货交易也一样,以粮为款者,给予折价优惠!”
章诚跟着说道。
“这样很好!”
朱元璋等皆点了点头。
于是,滁州行中书省这边算是基本确定了接下来的军事计划与经济计划。
而与此同时。
对于整个滁州一带的义军,滁州行中书省也做了具体分工。
朱元璋负责全面统筹,兼领御史台。
章诚和郭天叙分别负责文治与武政,分别直管审计司和审刑司。
张天佑分管武选司、军械司、营缮司。
李善长分管文选司、内政司、典礼司。
冯国用分管拱卫司、外政司。
邵荣分管城防司、宣教司。
因冯国用要外出,拱卫司和外政司则暂时由中书参议冯胜分管。
对于各司正官则设为郎中,列正五品,佐官为员外郎,为从五品,属下官有主事、椽吏、大使,观政,分别为六品、七品、八品、九品。
而参议则为从四品,参政正四品,左右丞正三品,平章正二品,行中书省丞相从一品。
当然。
这只是文职。
至于地方则社府县,知府与知县各为府县正官。
对于武职,朱元璋在与行中书省各执政商议后,将眼下四路兵马分别编为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第四军。
每个军设总兵官与训导官,为正二品,基本上是由行中书省的执政兼任。
每个军下设营,营有都指挥使与指挥同知训导官,为正三品。
营下面设卫,每卫有卫指挥使与卫指挥使同知训导,为正四品。
卫有千总部,设有千总与训教官,为正五品。
千总下面设都,设有把总与训教员,为正六品。
每都下面有总旗,总旗为正七品。
总旗下面有小旗。
而各军的军官皆重新更换官名,包括负责军队中后勤、军法等官,以达到统一化的目的。
以前各军都是主帅随意命名的,所以很是杂乱,比如有的都指挥使领兵已经数千,有的都指挥使才领兵几百。
官员服章制度与基本礼仪上,也做了基本规定。
因是联合政府,再加上执政思想基本上是以大同社纲领为主,且章诚又建议为让民众敢监督官僚,而不应视官员为父母官,再要求官员与百姓有伦理上对应关系而当禁跪礼于官民、上下之间,以改牧民为扶民之意,阻止同胞自贱自我愚化,所以,基本礼仪上没有跪礼,还只准在祭祀祖先时才可用跪礼。
现在。
滁州行中书省,即以朱元璋为首的义军,所管辖的区域主要以滁州、和州、全椒、安丰、下蔡、五河、泗州、清河、定远、瓦梁垒诸地为主。
统治区域不算大,但也不算小。
所以在相应规章制度建立后,要在各地推行起来,也是一个颇大的工程,每天也能因此增加上百件事务。
朱元璋本人自然是忙得不亦乐乎。
乐在其中的他,更加乐意的是,由于官商的兴盛,他个人的财富也在分红后迅速增长。
历史上的朱元璋,没有家国之分的概念,在建立明朝后,他就没有将国库与内库严格区分,基本上皇室用度与国家开支皆合在一起,在废除丞相制度时,更是由他直接亲自管理所有财政。
但这一世不一样,因为章诚引入了商政和官商分殳制度,所以,他朱元璋和其他军头一样,也有个人的私产。
这部分财富,朱元璋可以随意支配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而税收与缴获、以及公营收入,皆纳为了公有之款,由内政司管理。
这让朱元璋从起义的一开始就不得不开始习惯家与国、公与私在经济上区分开。
朱元璋也因此开始不再一味只知节俭,也开始主动用自己的私财去消费。
以前他没有分公私,所以觉得自己每多花一分,都会影响自己的基业与民生。
但现在,分了公私,而且在通过章诚知道消费可以促进民生后,他也就开始主动去消费了。
何况,人的本性也是喜欢去交易,以换取自己更需要的物品的。
所以,朱元璋在行中书省按例休沐这一日,就专门带着马氏一起,着便衣来滁州市井,逛了起来,也顺便观察一下滁州民情。
如今的滁州城,因为义军军纪严明,改革有方,自是越发繁华。
朱元璋就看见鳞次栉比的店铺已经开满到了城外沿河十里外的地方,而内外烟火人家,绵延已不下百里远。
人流更是如织,且各个簪花过街穿巷,毫无处于乱世的样子。
在这春和景明的时光里,能看见这些场景,对于朱元璋而言,简直是一种享受。
马氏也是一样,眼里满是笑意的她,不禁摸了摸自己越来越大的肚腩:
“重八,我们的孩子要是降生在这滁州城,至少不用跟我们一样担惊受怕了。”
“那是自然。”
“章先生没说错。”
“清丈田亩与大兴建设后,让小民有了积蓄,果然能让城市繁华起来。”
朱元璋也笑着回了一句,并和马氏一起进了一家绸缎铺。
朱元璋之所以和马氏一起来绸缎铺,是因为两人早就商议好,要买些丝绸回去为即将出生的孩子以及家里的孩子做衣服。
话说。
朱元璋自从通过章诚学到了许多经济学知识后,也知道消费会促进经济,故而也不再反对家人用华贵奢侈之物,而是转而支持家人们合理多消费以促民生,所以,他现在也愿意多为自己养的孩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准备几件好衣服。
而在为孩子准备衣服这事上,朱元璋和马氏把合理消费的区间都给的很大,没有打算多节俭,所以两人倒是选了好些样式的丝绸,准备作为孩子们的新衣。
但朱元璋在看见琳琅满目的丝绸与自己妻子那一身布衣后,突然起了爱妻之意,就道:
“妹子,要不,你也选几个样式,为你自己做几件吧?”
马氏笑道:“我就不用了吧。”
“妹子,章先生说过,合理的消费是利于民生的,你选几件丝绸,就促进一下丝绸销量,然后也能多造福几个做这些丝绸的绣工织女,这是做好事,不是铺张浪费!何况,这是花的咱们自己应得的钱,不是公款,不影响大业。”
朱元璋还如此劝起马氏来。
马氏听后笑道:“那我选几件?”
朱元璋点头道:“选几件吧,你也好久没做新衣了。”
马氏说着就挑起满铺子的绸缎道:“那我选几件好看但不艳的,能体现好绣工好轧染之技艺而非只知一味堆砌金丝银线的。”
朱元璋点首:“就该如此!”
马氏莞尔一笑。
马氏很快就选了几样自己喜欢的丝绸。
但这时,马氏又选起了适合做男性衣服的丝绸来。
朱元璋不禁问道:“妹子,你怎么又为我选起来了,你该多想着你自个儿,你的好衣服太少了。”
“我不是为伱选的,我是为章先生选几样。”
“我打算为章先生做几件衣服。”
“他现在未娶妻,没有针工上的人。”
“然后,且不说他对你和文正的情义,就是看在如今滁州这么多百姓生活安宁也有他一份大功的份上,我这个乡人也该为他做几件新衣。”
马氏笑着说道。
朱元璋听后点头:“也是,妹子想的周到!”
“布裙大脚竟也来逛绸缎铺?”
“快来看啊,布裙大脚也来绸缎铺。”
但这时,突然有进绸缎铺的纨绔子弟在这时突然指着马氏的大喊起来,而似乎把这当成了一件新鲜事,一时让朱元璋不由得沉下了脸,好心情也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