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换了新的年号,给大汉确实带来了一些吉兆,虽然从南到北战乱不断,但到秋天的时候,整个大汉都迎来了一个大丰收。
豫州和司州,连续几年人烟稀少,尤其是董卓火烧洛阳之后,几乎变成了一块白地,但是今年庄稼的收成都不错。
青州和兖州的许多荒地,变成了良田,第一次迎来了一个好收成。
并州和幽州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前几年相比,粮食收成好了很多,冀州还是一如既往,是北方最富裕的一州。
这一切,让曹操和袁绍都很高兴。
当然,收成最好的还是徐州、扬州和荆州,尤其是淮南。
家有余粮,心里不慌。
看着因为赤壁大战,一个个消耗殆尽的粮仓全都装满了新收的粮食,各地官员都是喜笑颜开。
这一战,从大到小几乎所有官员都有封赏,而封赏都是在秋收之后进行的,他们能不高兴吗?
拿到了封赏,干劲更足。
奖励耕织,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在各地官府的组织之下,继续开始有计划的开垦荒田。
劳动工具充足,只要有了劳力,明年的现在,又是一个大丰收。
因为水利设施完善,龙骨水车遍布,再加上对江河的治理,南方已经很少出现天灾了。
百姓有了余粮,生育率又提升了,人口缓步增长。
这就是良性循环。
这一切让所有人都感觉到,大将军陶应所说的太平盛世,又近了一步。
陶应这段时间又开始忙碌了,他在视察徐州、扬州、荆州的各个书院。
这一次的视察并不是想去转一转,而是有明确的目的。
陶应和郭嘉进行了好几次商议,决定开始推行新书。
关键是现在人才极度匮乏!
当然,他麾下的大才不少,郭嘉、荀攸、陈群、贾诩、陆康、张昭、张纮、周瑜、鲁肃、蒯良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的顶尖人才,可是普通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县令一级的。
黄巾之乱犹如蝗虫过境,将整个天下大大小小的世家,都清洗了一遍。
大世家有深厚的底蕴,当然,能够存活下来,而那些小的世家,有些都被连根拔起,靠举孝廉已经得不到几个人才了。
徐州、扬州、荆州在三大书院的影响之下,各郡也都有大大小小不少书院。
但是书院中的学子并不多,因为三大书院也只有几百人,其他书院小的甚至连十人都不足。
这些人才哪里够呢?
而要扩大书院的规模,最大的阻碍就是书籍。
因此,让新书问世,陶应觉得已经迫在眉睫。
左伯纸质量非常好,作为印刷用纸,没有任何问题。
擅长刻印章的那些工匠也招募了很多,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而这个东风是什么?当然是世家的支持!
这个时代是一个上位者和世家共同治理社会的时代,没有世家的支持,可谓寸步难行。
依靠寒门,打压世家,想都不要想。
寒门是什么?只是那些没落的世家,而寒门子弟一旦拥有了一定的权利,第一个想的是恢复家族的昔日辉煌,然后又成为新的世家。
历史上的曹操曾经提出唯才是举,虽然起了一些作用,招募了一些人才,但却因此得罪了世家。
因为世家讲究的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他们培养子弟,也是最注重品德。
你现在唯才是举,不是和世家唱对台戏吗?
没有品德只有才能的人,怎能为官?
其实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品德还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有很高的才能,却品德低下,那他的危害绝对要大于他的贡献。
要获得世家的支持,那首先需三大书院支持。
三大书院的学子最多,而且基本都是世家子弟。
在徐州的下邳书院,陶应将新书的构思以及目的,向蔡邕、左伯、韦诞、张芝等人说了之后,他们先是震惊,随后进行了讨论,最后态度一致,非常支持。
这让陶应都感觉到顺利的有些意外,不过这是好事啊!
徐州书院支持,那扬州的书院自然不在话下,因为扬州书院此时是由顾雍负责的,顾雍能违背蔡邕的意见吗?
而荆州的鹿门书院,三位大贤司马徽、庞德公和黄承彦的眼光看的非常远,新书将来的影响和优势,自然看的很清楚,不但非常支持,还提供了许多意见。
有三大书院支持,陶应终于可以放手做了,因为三大书院的学子基本都是世家子弟,他们的子弟支持,世家能不支持吗?
第一批新书是四书五经,然后是《史记》、《汉书》等史书,接着,诸子百家,最后就是一些文学经典如《诗经》、《楚辞》、《汉赋》等,同时再印制一些这一时期的诗文。
首先是字体,陶应没有统一,而是让几位大贤以及各书院的授课先生书写。
像蔡邕张芝等人,虽然擅长的都是草书,但他们的楷书写的也很好。
其实这个时代,凡是有才学的人,没有一个字写的不好的。
而当陶应将这个想法传达给各书院时,那些先生竟然发生了争执,抢着要书写。
想一想,当自己的字体成为新书,给自己的学生授课时,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于是,陶应将第一批要印刷的新书进行了分解,交给三个书院去书写。
同时他把那些制作底版的工匠也分配到三个书院。
几位大贤和书院的那些先生书写的非常认真,而在工匠拓印制作底板版的时候,他们也都在旁边指点,有不满意的地方又重新修改。
这样,工作的效率比较低,进度很慢,但是陶应非常高兴。
慢不要紧,而这样制作出来的第一批新书,绝对是经典,相信这样的经典,即使千年之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宝贝,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一切都准备就绪,在有条不紊的进行,陶应这才回到了南郡的大将军府。
由于他现在已经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将军府的后宫自然是扩大了很多,许多人都把他们的女子送到府中做侍女和丫鬟。
但是陶应还是有自己的原则,不会随随便便让哪个侍女和丫鬟侍寝。
如花似玉的妻妾这么多,只需要做到雨露均沾,就已经让他很辛苦了。
这是一个多子多福的社会,尤其是上位者,必须要有儿子,而且要有很多儿子,才能让麾下的文武安心。
要知道,一旦没有了传承就会大乱,而麾下的那些人将前途不明,他们的家族利益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战乱、疾病夺取一个人的生命太容易了,没有很多儿子怎么行呢?
第二天,陶应拖着懒洋洋的身体来到书房,郭嘉照例拿着几封情报前来。
“主公,长安之战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