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爷之言,使梁青云察觉原都水监或有隐情,遂问:"朕正疑惑,晨时二尺十三,缘何未录?竟是从未测量?玩忽职守,罪上加罪!"
真相败露,原都水监掩面痛哭,乞求宽恕。梁青云素厌玩忽职守、弄虚作假,当下命杖责二百,送交大理寺。
六王爷虽脱身,对李安心中仍有歉疚。原都水监被带走后,殿内一时静默。洪水渐退,李安洞若观火,赵丞相连连赞叹,欲借此表忠心。
"李大人,真乃神机妙算,本王五体投地。"
李安淡然一笑,回应:"洪水既退,后续听凭圣裁。"心中默念:‘吾妻可知,我已如你愿,饶过六王爷?速派我去救灾,工部不可虚度。'
而梁青云并未如李安所愿行事,反转向六王爷,宣布:"洪水肆虐,京城重建重责,朕欲托付六皇叔。"
众人愕然,皆以李安为最佳人选。难道李安失宠?
六王爷刚逃过一劫,梁青云即委以此重任,令其惊讶不已。'莫非,此乃因祸得福?'
李安亦感意外,不解梁青云此举意指。毕竟,治水、改河道皆工部重任,关系重大。
"我的皇后,此番作为何故?万万不可,工部事务,我绝不容许六王爷插足。"
"不对,皇后陛下,您是否因身怀龙裔,以致思考欠周?此事我必须郑重提醒您!"念及于此,李安上前一步,朗声道。
"启禀圣上,灾后重建之责,实属工部职分。自臣接掌工部尚书以来,尚未有功于朝,恳请陛下恩准,使工部得以参与此番重建,以表忠诚。"
聆听了李安之言,梁青云内心怒火中烧。
"你这轻薄之徒,怎如此急躁,难道不能稍待朕安排完毕?哼,反倒是你,思维欠清晰,朕乃天子,你胆敢腹诽君上,回宫便教你领教跪地之罚!"
言毕,梁青云清嗓,缓缓宣布。
"李爱卿无需焦躁,城内灾民事宜及重建工程,将由六皇叔担纲。六皇叔自先皇时代起,多次主持灾后重建,经验丰富,此番亦当不辱使命。至于城外河堤、水坝修复,则交由工部主理,朕深信李大人能不负所望,成就一番伟业。"
得了梁青云的定心丸,李安面上绽放满意之色。而同样愉悦非常者,六王爷自然也不例外。
梁青云再次提及先皇,不仅彰显了六王爷的劳苦功高,更暗示了抚恤灾民、重建家园的重任,将是一份极富利益的差使。
此乃一块诱人至极的肥肉,历来仅六王爷专享,令宰相赵某艳羡不已。
待李安与六王爷各有安排,赵宰相脸色却颇显难看。灾后重建需巨资,用的是户部的钱袋子,却让李安与六王爷风光无限,这让他觉得甚是憋屈。
不出所料,梁青云随即命户部全力支持重建工作,而赵宰相则开始哭穷。
"回圣上,国库储备已颇为紧张,大部分已用于支撑军备与军饷,此番洪水突袭,恐余粮不足以应付重建所需。"
梁青云闻言,心生不满。自家国库的银两几何,岂能不明?
显然,赵宰相亦想借此灾难寻机捞取好处。
"爱卿有何高见?"
察觉梁青云似有妥协之意,赵宰相适时献策。
"微臣以为,应开源节流并行,既可充实国库,又能让民众迅速回归正常生活。"
经梁青云示意,赵宰相提出由六王爷的岩山大营负责城内重建,李安的南山军则承担城外河坝水利工程,以最小代价完成重建。
此言一出,六王爷几欲上前与赵宰相理论,这精细算计的主意直指自身。
'老四,我手中仅剩的一万五千岩山军你也不肯放过,看来我们的联盟要走到尽头了!'
李安心中透亮,赵宰相无非是想省钱自肥。
'呵,你这狡猾的老狐狸,借朝廷招募之名,已收入二十万两贿赂。'
'呵,这次还想全身而退?看我如何让你连本带利吐出来。'
梁青云心领神会李安之意,惊觉爱卿短期内竟贪墨如斯。
'呵,国库空虚,原来是有原因的。'
于是,梁青云向李安递去意味深长的一瞥,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
得益于二人间的心照不宣,李安瞬时领悟了梁青云的暗示,在六王爷尚未发言之前,果断应允。
“丞相大人言之有理,面对滔滔洪患,开源节流实乃当务之急。我南山军蒙受皇恩,理应担此重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言不虚。”
言至此,若六王爷仍执意反对,恐怕愧对大梁王室之名。
多么掷地有声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有李安为盾,梁青云顿觉龙椅之重似乎减轻了几分。
六王爷狠狠剜了赵丞相一眼,不情愿地吐露:“既然李大人之南山军愿做表率,我岩山大营亦不甘落后。”
目睹朝野罕见的团结景象,梁青云心中涌动起一阵暖意。
即便两位王爷各有盘算,只要利于灾后复兴,便无大碍。
然而,提及节流已有方略,开源之道却仍是迷雾重重。
乘着群臣情绪高昂,梁青云适时发问:
“诸位爱卿,国库告急,有何开源妙计,但说无妨,朕必重赏。”
若仅求金银满仓,梁青云只需与李安默契配合,轻而易举可榨干朝中权贵的私囊。
然此计非长久之策,江山的稳固与强盛,还需依赖群臣的鼎力支持。
时至今日,需群策群力之际,众人竟皆沉默,纷纷将希冀的目光投向李安。
毕竟,李安商业上的天赋无人不晓,朝中官员鲜有能在其商行空手而归者。
即使官员们能自持,其家中眷属也往往难逃李安商贾之网。
感知到众人期盼的眼神,李安不负众望,胸有成竹道:
“民殷则国富,臣以为,唯有提高百姓收入,朝廷税收方能水涨船高。”
梁青云点头赞同,但如何提升民生,早已成为萦绕心头的难题。
自即位以来,忙于巩固皇权、收拢人心,及防御外患,梁青云少有余力顾及其他。
而李安既言及增民之财,必有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