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得从袁通判担任大理寺判官说起,当然,这也与李安的暗中授意不无关系。李安曾命袁通判查阅历年秋后处决的名单,以及其中被顶罪者的记录,连雍的名字赫然在列。
似乎是命运的安排,袁通判对连雍这个名字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仔细研究了当年连家被满门抄斩的案件。通过详尽的案卷资料,他迅速发现此案疑点重重——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案件却被草率结案,导致连家惨遭灭门。
袁通判利用闲暇时间,进一步调查了当年同期的其他案件,发现类似的手法屡次被用作定罪依据。
更令人震惊的是,负责审理连雍一案的主审官,并非当时的刑部尚书,而是直接由十三王爷的心腹,即当时的上都护插手并签署。
这种明显的越权行为,以及不合规的审理程序,竟无人提出质疑,甚至顺利通过刑部的最终审核,导致了连家的悲剧。显然,有人处心积虑要置连雍于死地,案件才得以草率了结。
袁通判平日里见惯了民间的冤假错案,对朝中权贵间的斗争并不感兴趣,认为那不过是权力游戏中的牺牲品。但在成为大理寺判官后,他决定关注连雍的案件,权当是一次练手的机会,未料想,本应已被处决的连雍竟活生生地出现在自己眼前,甚至是在皇上的寝宫之中。
得知自己冤案被一位后辈关注,连雍动了放过袁通判的念头,条件是帮他找出当年的幕后真凶。
听完整个故事,李安终于理解了连雍的出现及其杀意。原来,连雍欲报父仇,欲杀梁青云为家人雪恨。
想到这里,李安不禁为他深爱的女子感到心疼。她虽身为柔弱女子,却不得不背负着男子的重担,承担起一国之君的责任。更甚者,还要为父辈的过错偿还债务。但她毕竟只是一个女子。
“不行,我绝不允许我的女人有任何危险。”李安暗自发誓,随即举起激光切割枪,冷冷地对准连雍:“连前辈,得罪了。我誓死效忠殿下,你的存在对他,对大梁构成了巨大威胁,我不能留你活口。”
然而,连雍对李安的警告不屑一顾,一掌将他击飞。毫无防备的李安被猛然弹至墙角,一口鲜血喷出,脸色瞬间苍白。若非防弹衣减缓了冲击,此刻他恐怕已命丧黄泉。
袁通判连忙上前搀扶李安,恳求道:“连前辈,请放过李大人,我保证帮你找出真凶。”
得到袁通判的承诺,连雍这才稍显缓和,警告道:“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小子,能接住我一掌,看来你有点本事。”
李安勉强靠墙站稳,心中暗自咒骂:“哼,每次都是偷袭,真是个老狐狸。若是我有所准备,怎会如此狼狈。”
连雍摆弄着李安的激光切割枪,却发现无法启动。李安心中暗自庆幸,自己事先设定的密码锁发挥了作用。
“连前辈,这玩意儿您就别费心了,只有我才能使用。”李安得意洋洋,决定今后重要武器都加上密码锁,以免再生枝节。
于他人手中视若珍宝,独自身旁却成废物,连雍胸中愤懑难平,猛力一挥,将这无用之物扔回李安手中。
幸而李安早有防备,稳稳接住那激光切割枪,正欲握紧,连雍冷冽之声已至。
“尔等勿再生邪念,乾坤宫内,老夫手段多的是,足以令尔等无所遁形。”
“至于你,小小判官,速速查明昔日冤案,老夫耐心有限,否则,二位恐难逃此劫。”
袁通判自信满满,言道:“连前辈放心,此案我早已暗中调查多时。”
“只需找出当年之上都护,幕后真凶自会浮出水面。”
上都护一职后遭废除,史料难寻,或许六王爷、赵丞相、刘老将军等朝中元老尚存记忆。
追溯十数年前官场风云,对连雍而言颇为费力,只隐约记得未曾谋面那位中都护。
中都护似乎常伴十三王爷镇守边疆,鲜有人提及。
李安洞悉其中微妙,随口言道:
“连前辈,您糊涂了,您与何人结怨,那人必与中都护有所关联。”
谈及宿敌,连雍首忆其师弟刘福。
同门之间明争暗斗,皆为得师父真传,甚至拳脚相向。
数十年来,二人争斗未曾停歇。
然每当念及刘福助己偷天换日,留一贱命以图复仇,便觉师弟非此等阴险之人。
加之小女现由师弟照料,无论如何,刘福绝非陷害自己之人。
李安注视连雍纠结面容,恨不得立时指明刘福。
然事隔多年,错综复杂,李安非亲历者,恐言语干扰连雍判断。
袁通判则从容不迫,依连雍提示避开重重机关,专心致志查阅乾坤宫中所有相关皇室资料。
从奏折至书信,乃至军情急报,无一遗漏。
此举虽如海底捞针,李安虽不甚赞同,见袁通判沉浸其中,亦不便打扰。
天赋异禀者,目标唾手可得;资质平庸者,唯有勤勉不辍,二者努力,皆应尊重。
乾坤宫内,唯袁通判一人忙碌,李安与连雍面面相觑。
终,耐不住寂寞的连雍率先坦诚心迹。
起初欲除李安,实乃受人所托,小女尚在他人掌握之中。
事已至此,李安亦无意隐瞒,直言道:
“刘福而已,欲取我性命,我早心知肚明。哼,老而不死,欲夺我命,他还不够格。”
“连前辈,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我疑心那刘福便是背后黑手,您却仍视他为忠良师弟,实在可笑。”
“他害您全家遭戮,独留您一人性命,只为复仇之火熊熊燃烧。”
“先以苦痛击之,后予一丝甘甜,待您家破人亡,心中唯有仇恨,他便可用那丝甘甜操控您对付敌人。”
“哼,此乃权贵笼络人心惯用之计。与我那聪明绝顶的妻子相处日久,此类手段,我一眼即识,此局必是刘福所设。”
李安言辞恳切,连雍却陷入深思。
十数年间,连雍亦曾多次疑心师弟,但念及师弟冒死救己于灭门之灾,此恩铭记肺腑。
沉吟半晌,连雍终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