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听到辱骂,没有回头反驳。
不是因为他善,而是因为他打不过。
看着胖子夹着尾巴逃跑的样子,客栈里的食客,纷纷大笑起来。
大部分的人,还是有一些良知的,他们不会干出拿起碗吃饭,放下碗筷骂娘的事情。
自从李长安来了蓝田县,他们的日子那是越过越好了。
不用担心朝廷加税,也不用担心什么贪官污吏了。
要有王爷在这里一天,大明就翻不起什么风浪。
你说朝廷的坏话,他们不会去管,反而会觉得你说的对。
但是你要说王爷的坏话,他们可就不答应了。
胖子其实应该感谢陈祖安,要不是他骂了几句,估计他们一行人,是走不出同福客栈的大门。
客栈不少客人,都举着酒杯,对着这群书生敬了一杯。
白展堂更是端了一壶酒过来,放在他们桌上。
“我们没要酒啊?小二你是不是上错了?”
陈祖安有些疑惑,他已经喝的差不多了,在喝就该醉了,酒这种东西,微醺就好。
白展堂看着他,开口说道:“没上错客官,这是小店赠送的酒,请慢用。”
看着桌上的酒,在看着四周的食客,陈祖安有些开心,只觉得自己没来错地方。
“蒋兄,还记得你刚来的时候,说这太安城一股铜臭味,没有咱们鲁地的书香味。”
“现在你再看看,还觉得这里有铜臭味吗?”
蒋姓书生打开桌上的酒,给自己倒了一杯:“有,只是这铜臭味下面,是百姓家家户户的饭菜香。”
“我啊,闻这味道有些上瘾了。”
同桌的几个书生,听到这话哈哈大笑起来。
看见这群书生,李长安想了想,带着傻妞走了过去,对着这群书生拱了拱手。
“几位兄台,可以拼个座吗?”
他的声音,让桌上的人纷纷抬头看了过来。
陈祖安上下看了他一眼,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开口笑道:“只要不是来找麻烦的,在下都很欢迎。”
听到这句话,李长安就坐了下去,对着这些书生开口说道:“在下李……”
“在下李云龙,不知道诸位兄台如何称呼。”
“在下陈祖安,见过李兄。”
“在下蒋劲夫,见过李兄。”
“在家石金泉,见过李兄。”
“在下……”
可能是看李长安气势不凡,在场的书生们也比较客气,一个个自报家门。
随着他们说出自己的名字,李长安举着酒杯,敬了他们一杯。
“看诸位风尘仆仆的样子,不像是太安城的人啊。”
陈祖安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脸上又红了几分:“我们是从山东游学过来,听说咱们大明摄政王,在这里建了一座太安城,所以特地过来看一下。”
听到山东这个词,李长安脑海里,下意识的就响起了一首歌。
“鲁唉济南车,鲁比青岛的……”
晃了晃脑袋,把脑海里的歌声摇走,他接着问道:“陈兄是读书人,但是你这模样,看起来可不像是文弱书生啊。”
陈祖安笑了笑,露出自己的粗壮的手臂:“当年孔夫子游历天下,可不仅仅是靠和别人讲道理啊。”
“真要是骨瘦如柴的文弱书生,我和我蒋兄,可就游历不到太安城了。”
“所以啊,读书,是为了和别人讲道理。”
“而这强身健体,是为了让别人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听我讲道理。”
“刚才那个胖子,明显听不懂什么道理。”
“既然他听不懂道理,那我只好和他聊聊拳脚,刚好,我也略懂一些拳脚。”
“你看,我把拳脚一露出来,那胖子就立马听得懂我讲的话了。”
李长安闻言哈哈大笑:“看来陈兄和我,都是同道中人啊。”
说着,他就举起酒杯:“必须敬陈兄一杯,要不然,就不尊重陈兄的道理了。”
喝完以后,李长安开口问道:“陈兄觉得,这太安城如何?”
陈祖安喝的有些多,脑袋有些迷迷糊糊,嘴里的话开始脱口而出:“人间仙境,美不胜收。”
“我陈祖安十六岁游学天下,天南地北我都去过,哪怕是最远的辽国和满国,我也去游历过一趟。”
“我从来没看见有哪座城市,能做到太安城这种地步。”
“百姓丰衣足食,家家户户的粮食,堆的满满屋子。”
“有些农户家里,还挂着一些腊肉荤食。”
“特别是郊外的那些良田,我是怎么看都觉得不够看啊。”
“我陈祖安这辈子,最喜欢看三样东西,金黄色的田野,百姓碗里的粮食,还有学堂里的幼童。”
“这三样东西,只有在太安城,才可以随处可见。”
石金泉看着自家兄弟晕乎乎的样子,连忙过去搀扶了一下,对着李长安开口说道。
“李兄,对不住了,我家兄弟喝多了。”
李长安笑了笑:“无妨无妨。”
“陈兄说的话,我倒是挺爱听的。”
石金泉的阻拦,没有让陈祖安闭嘴,反而让他的话越来越多。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陈某人游历天下,看的最多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名门世家撑的满嘴流油,普通老百姓饿的易子而食。”
“哪怕是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南,那里的百姓都是饿殍遍野。”
“当地的官员,只顾着争权夺利,哪里会管老百姓的死活。”
“整个大明,各地藩王割据,地方势力错综复杂,一个国家,好几个地方势力,这难道不是对太祖陛下的背叛吗。”
说到这里,陈祖安叹了口气:“与其说这些地方是大明的,不如说这些地方是各地名门世家的。”
“他们这些世家,勾结当地的江湖门派,盘踞在大明各地,把朝廷的政令当儿戏,一心只顾着往口袋捞钱。”
“说实话,我陈某人这辈子,游历大江南北,这太安城,是唯一一座想让我留下来的地方。”
“在这里,至少看不见各种苛政杂税,也看不见什么贪官污吏。”
“这里至少能看见,老百姓老有所依,幼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