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美洲日不落 > 第三十三章 大清:新时代洋务

第三十三章 大清:新时代洋务

    “听说了吗,真的要搞那个什么洋务了……”

    “不是说朝中有人反对吗,怎么还有人敢这么搞??”

    “唉,谁知道呢,要是真的这样了,那我们还考什么科举,考了也是白考,最后得便宜了那帮假洋鬼子!!”

    “唉,这是造孽啊,发匪刚刚剿灭才多久,就开始闹这一套,这,这不是要我们命吗??”

    “要我说,这洋务,早晚得黄,这自古以来,都是靠圣贤书治理天下,还从未听说过,靠什么洋人科学能够将天下治理好的,我看啊,那个李洋头,早晚有一天得上菜市口!!”

    “就是就是,没准过段时间,这个老王八蛋就得完蛋!!”

    靠近京畿地区的一间贡院内,一群刚刚还在商量明天怎么考试的秀才聚在一起谈论着大清朝最近一段时间,一直都在流传的,有关于“改良革新”的事情。

    而这种事,因为涉及洋人和洋学,又被称为洋务!!

    而这个消息,最早据说是从宫里传出来的,只不过刚开始还没有人相信,毕竟要真的是这样,岂不是始作俑者就是皇帝,乃至太后。

    那这对于这些一天到晚喊着“天地君亲师”“学与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個个都是我大清“忠良”,简直就是公开处刑。

    要知道这帮人前段时间还在疯狂联名上书要求罢黜李鸿章,禁灭洋教,洋学。

    而上书的对象,自然是那位连门都没有出过的圣君“同治皇帝”。

    在那些写给同治皇帝的联名书中,动不动就是“天下苍生”“亿万士子”这些让人听起来,就感觉大气的词汇。

    但只要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苍生”,其实指的就是他们自己,所谓的“天下传统”,不过是他们为了保住科举这块金字招牌的一种应激反应。

    甚至这帮人,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坚决站对那些旗人的。

    甚至还发出了:

    “旗无错,洋有罪”的呼声。

    贡院内,有关“洋务”的谩骂还在继续,他们用最大的恶意来揣测这个让他们这段时间,提心吊胆,茶饭不思的洋务。

    虽然中途有人提出科举有可能不会被消除,没准只是改良,让大家放宽心。

    但这种言论很快就遭到了反对,甚至有人喊出了:

    “所谓改良,不就是让我们去学那些洋学吗,我等士子十载寒窗,努力读书进考,不就是为了报效家国,安定天下,真到那个时候,大家都去学洋人,这天下还有圣人教化吗??”

    是啊,“圣人”“天下”这个借口,永远都这么好用,好用到,哪怕到了现在,这群秀才们,依旧可以拿出来用,甚至用的更加得心应手了!!

    其实不止京畿这家贡院如此,整个大清,只要有文武,有科考地方,都在对这个洋务,进行数不清的贬低,甚至就像某些人所说:

    “洋务,洋务,搞了洋务,就是洋人了!!”

    ………………………………………

    “恭王,这是最近各地的反对奏书,一部分进了宫,还有一部分到您这了……”

    看着大案上,一摞又一摞,好似纸海的反对开洋务的奏书,恭亲王随意翻开一本,里面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引经据典,甚至有些经典冷门到恭亲王自己都看不懂。

    但是这些所谓的“直言”,基本都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洋务不能开,开了洋务,大清朝是要完蛋的!!

    又打开了几份奏书,恭亲王随意瞄了几眼,“啪”的一下,就全扔在了地上,掉在地上的奏书,摊开后,还能够看差不多一模一样的馆阁体,字迹越工整,越能够证明这份奏书的来历。

    “恭王,外面还一群跪在地上的士子,您看……”

    管家等到恭亲王看完奏书后,适当的把刚刚就要说出口的消息,给说了出来。

    如果说看到奏书后的恭亲王,还只是不屑,那么听到有一群人跪在王府门外,搞“劝阻”那一套的时候,恭亲王就实在忍不住了:

    “他们有多少人,主谋是谁,从犯何人??”

    恭亲王一开口就把那些给他下跪的士子看成了罪犯,甚至还很聪明的分了一下主次。

    “回禀恭王,共有新老士子一百五十余人,挑头的是一个姓范的老士子,余者则是两个年龄不算太大,但也有秀才功名的年轻士子。”

    管家脑子稍稍一过,就将外面的那些人分了个大概,又或者说,从一开始,他就对于这位恭王要搞这一套,心知肚明,早早就留意下来。

    “一百五十人,哼,真是吃不了撑的,你出去告诉他们,就说朝廷有朝廷的规章制度,不是他们一介白身可以探讨的,让他们回去好好读书,这科举嘛,怎么着也轮的到他们……”

    “不管怎么着,先让他们散了再说!!”

    “至于那个主犯和从犯,先报官,交由京兆尹,就说此三人聚集士子,妖言惑众,逼迫王公,按罪……”

    “当斩!!”

    只是犹豫了几秒钟,恭亲王就下定了决心,对于他来说,死三个所谓的“科举种子”,根本不算什么,没准哪一天咱大清有没有科举都两说,这个时候杀几个刺头立威刚刚好。

    站在恭亲王对面的管家“嗻”的一声,便出了这座庞大到好似迷宫的恭亲王府。

    刚一出恭亲王府,就被眼前的“排跪”再一次震撼,随后就站在台阶上高呼:

    “诸位,诸位都是朝廷栋梁,何必如此逼迫恭王……”

    “我等也是为了保住我大清圣人教化,不得已而为之!!”

    带头的,头发花白的老秀才,张嘴就是“圣人”,立马将场上的气氛带动了起来,甚至一些人,直接就是齐声高呼“恭亲王”名号,希望恭亲王出来与他们对峙。

    言尽于此,管家只能大喊:

    “诸位,诸位不要心急,刚刚恭王说了,科举一时半会还不会出事,让大家先回去,回去后好好读书,没准下次就考上了……”

    管家的话让很多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喜色,只不过这个喜色没有保持多久,就被老秀才一句:

    “今日如此,明日如何”,搞的不敢轻易下决定。

    管家心里暗骂,表面上却很和蔼的表示:“朝廷自然有朝廷的章程,这今天有了,明天还怕没有了吗??”

    随后不等那些人反驳,直接让人驱赶,驱赶过程中有人摔倒,这位管家还假惺惺的上前扶起,道一句:“恭王会惦记大家的!!”

    是啊,确实惦记上了,几天后,这群聚众逼迫的士子,其中有一半被剥夺了功名,剩下一半也被竞争未来三年的科考。

    至于老秀才和那两个年轻士子,一个被判了斩立决,剩下两个也被流放至关外。

    消息流出后,一时之间,恭亲王府内人潮窜动,无论是地方还是京内,都在打探这个洋务的真实性。

    ………

    “儿臣叩见皇额娘,祝皇额娘福如东海,寿比天齐!!”

    年少的同治皇帝,跪在慈宁宫内,光滑的地板上,感受着膝盖上的“冰凉”,表面没有任何反应,甚至更加恭敬了。

    “皇帝,起来吧!!”

    坐在上方的慈禧打量了几下越长越大的同治皇帝,随后便抬起了她那双过半都是长指甲的秀手。

    “谢皇额娘!!”

    同治起身的时候,小德子很聪明的搬来了一张椅子,刚刚好就在慈禧的下方,同治皇帝刚刚坐下,就给人一种“审讯”的感觉,甚至还不如刚刚站起来的那一刻。

    “皇帝,最近学的怎么样了,那几位知洋务的师傅,都给你教什么了??”

    慈禧喝了一口宫女递上来的茶,不着痕迹的对同治皇帝问道。

    “回禀皇额娘,师傅们给儿臣讲了法兰西,英吉利等国变法的经历,其中一条君主立宪,儿臣不敢苟同……”

    说着说着,同治就将君主立宪是什么玩意,全部都说给了慈禧听。

    慈禧听后大怒,脸色冰冷的说:“这帮家伙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然妖言惑君!!”

    “我看他们这分明就是图谋不轨,妄图以臣代君!!”

    慈禧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这些年的历练,也让她多少学到了一些东西,其中有关于皇权的东西,学的最精,君主立宪这种“包藏祸心”的东西,她一眼就看出来了。

    “皇额娘息怒,师傅们也只是在讲课的时候提了提,儿臣也只是听了听……”

    同治很聪明的将自己摘了出去,毕竟提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坏蛋。

    果不其然,慈禧听到这话更加愤怒了,甚至直接说出:

    “这帮人一个个都是狼子野心,依哀家看,都该赶出去,一个个的,都是祸害!!”

    听到要将那些人赶出去,同治表情突然复杂起来,随后开口:

    “这洋务终究是要办的,外面的人都在看我大清走势,若是这个时候将他们赶出去,恐怕失了人心……”

    “皇额娘,不如这样,将他们安置在园子内,明面是教学,实则儿臣几天才去一次……”

    听着同治皇帝的建议,慈禧不置可否的点了点,随后好似想到了什么补了一句:

    “记住,次数不能多了,以免被那些人蛊惑!!”

    “皇额娘放心,儿臣自是有数!!”

    同治皇帝听到可以去园子的时候,脸上本来还算正常的表情,瞬间出现了喜色,只不过很快又消失了,对着慈禧的时候,依然是那副老实孩子的模样。

    “皇帝,最近都说要搞洋务,你怎么看,我大清真的到了非变不变的时候了吗??”

    高处的慈禧靠在椅子上,俯视着下方的正襟危坐的同治皇帝,给人一种“审视”的感觉。

    “回禀皇额娘,儿臣以为,这变不变的,不是儿臣说了算,还得由皇额娘和诸位军机处的大臣来说……”

    “不过儿臣斗胆询问皇额娘,此时我大清,比之汉寇如何??”

    如果说第一句话,慈禧听的还很受用,那么第二句就完全是在慈禧的心口捅刀了,别人不清楚当年咸丰皇帝是怎么死的,作为枕边人,她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所以在听到“汉寇”“汉国”这样的字眼的时候,慈禧往往会很心烦,总感觉这两个词是什么不祥之兆一样。

    而这也是为什么慈禧不愿意用西洋产品,依然还按古法的原因,毕竟这洋人的东西,用着用着,不就和汉国产生了联系。

    “皇帝,你认为我大清不如那汉寇吗??”

    慈禧威严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同治咬了咬牙,最后跪倒在地,语气低沉的回答:“儿臣不敢欺瞒,按实力看,确实如此!!”

    等待的“训斥”并没有发生,而是一声重重的叹息。

    随后就听:

    “你们都说要搞洋务,好,那就搞,哀家倒要看看,这洋务搞了,我大清是不是就好了,就比那汉寇强了!!”

    同治偷偷抬头瞄了一眼慈禧哀愁的表情,随后又很快低下了头。

    “皇帝,你说,和曾国藩关系不浅的那个李鸿章,能用吗??”

    “儿臣未曾见过李大人,不知道如何回答皇额娘!!”

    同治依旧回答的十分有分寸。

    “哼,有用也好,没用也罢,只要他真的能够振兴我大清,就是让他主持洋务,又有何不可!!”

    慈禧的话让同治的手掌明显抖了一下,很显然,这个洋务,在他看来,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而越是好机会,那么谁能主持这件事,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而对于同治最关键的问题是,那个李鸿章,是不是自己人,这一点,在同治看来,简直比所谓“洋务”本身还重要。

    毕竟这位李大人若不是他这一路的,而且最后还把洋务搞成了,那么可想而知他这辈子会是什么下场,尤其是这位圣母皇太后还很年轻的情况下,难不成真的要让做第二个“四十年太子”吗??

    而且更关键的是,他活的过四十年吗??

    同治畏惧的看了一眼上面的慈禧,随后又很快低下了头。

    而在上头的慈禧则是颇为担忧的说:

    “这个李鸿章,说是要搞什么新军,以取代目前的绿营,湘军,还说要以新式军法军规来训,甚至还说要办什么军校……”

    “你说,这件事是不是曾国藩私下授意,就是为了夺我大清之权??”

    “新军”二字在同治的脑海里来回打转,随后开口:

    “儿臣以为,既然是新军,那自然不能让他们独管,就像当初的八旗和绿营,这新军也应当如此……”

    “建两支新军,各分旗汉,到时候谁有用,就用谁,岂不一举两得!!”

    同治的话,就像是“点拨”一样,一下子让慈禧困扰很多天的问题解决,甚至直接让慈禧对同治皇帝刮目相看,乃至说出了:

    “我儿日后定是一代明君!!”

    只不过这个所谓的“明君”在同治看来,和骂他没有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他现在连君都不算。

    当这场“母子情深”结束后,慈禧在太监的搀扶下,走出了慈宁宫的大殿,看着带有余晖的落日,整个人都惆怅了不少,嘴角喃喃:

    “这大清朝,没有哀家,是真的不行啊!!”

    …………

    同治九年九月,经历了来来回回几个月的争论,博弈,终于早九月十日这一天,古老的大清帝国,向全世界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大清朝发布了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变法诏书。

    按照诏书所说,凡是大清下辖领土,都将按照变法之策进行规划。

    其中首先就是学习洋人搞了所谓的海关,银行。

    这部分因为属于财,所以管的极其严格,基本上要多僵化有多僵化,但对于一个本来就年纪大的帝国来说,这样的改良,其实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毕竟再多,可就要出事了!!

    第二条就是招募家境殷实的少年,远赴西洋求学,学成之后按照成绩分配官职。

    第三则是兴办工业的事宜,这部分确确实实还是官办,商办不是没有,只不过只能投资一些日用等轻工业。

    胡雪岩所谓的“以商代官”,目前看来还是受到了内部的强烈抵制。

    第四和第五条基本就是有关于所谓的洋学,这部分主要讲的是引进西洋学科,融入大清的“文化”,只不过这个所谓的融入,最后也只能靠搞官办学堂来完成。

    而所谓官办学堂,也被认为地方和京畿二等,且所建数目,还要上交军机处审批,可谓极其严格。

    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气势是第六条,第六条规定,在目前旧式军队的基础上,建立两支新军,一支以直隶地区为主,又称淮军。

    而第二支则是以各地八旗为主要招募对象,这支新军又被人称为“八旗新军”。

    整个洋务变法,基本就围绕着军事,经济,西洋科技来进行,至于更敏感的地方,那是想都不敢想。

    当这份洋务变法出世的时候,整个天下都轰动了,不为别的,就为了其中那句“变法图强”。

    这大清朝,当真能强起来吗??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