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就是清朝帝陵的被盗情况。”
苏晨此话一出,大清所有的皇帝格外紧张,担心自己死后的遭遇。
由不得他们不担心,毕竟他们也知道汉人对大清一直不满。
难保大清灭亡后,重新掌权的汉人不会对大清帝陵动手。
相比于大清前期不知情的皇帝,大清晚期的几个皇帝心中焦虑万分。
尤其像道光、光绪这样的末代皇帝心中更加惶恐,他们知道大清晚期的老百姓对大清有多么怨恨,天天想着闹革命推翻大清统治。
在这样痛恨大清的情况下,推翻大清统治重新掌权的汉人能放过他们大清帝陵吗?
恐怕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吧!
“清朝帝陵共分为三处,分别是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以及位于山海关外的关外三陵。”
“主播先说一下关外三陵的情况,关外三陵分别指的是埋葬在盛京沈阳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清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清昭陵,以及埋葬在满清龙兴之地赫图阿拉的爱新觉罗氏先人的清永陵。”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位时没有统一中国,都是在关外称霸,因此二人死后采用了满洲旧制火化遗体的习俗,除了两人的骨灰盒,几乎没有陪葬品。”
“也正因为如此,关外三陵才能毫发无损的保存到现在。”
知道大清祖地的皇陵安然无恙,所有的大清皇帝松了口气,好在没有遇到最坏的结果。
关外三陵保存完好的情况让不少大清皇帝心思活络,觉得事情可能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毕竟关外三陵的完好,就说明汉人政权对他们大清帝陵还是很尊重的,没有搞破坏的报复行为。
既然这样的话,那是不是说明他们的帝陵也被保护得很好?
大清皇帝想得很美好,但苏晨接下来的话让他们不淡定了。
“清西陵有四座帝陵,分别是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光绪帝的崇陵。”
“除了光绪帝的崇陵被盗,其他三座帝陵完好无损。”
雍正:好,没被盗就好。
嘉庆:朕终于放心了。
道光:朕也能松口气了。
光绪:合着就朕一个人受伤是吧?
光绪一脸郁闷,心中闷闷不乐,倒也没有很难过,毕竟他早就预料到这种情况了。
大清在老妖婆的掌权下烽烟四起,岌岌可危,随时都有轰然倒塌的可能。
现在得知大清最后还是亡了,深受国仇家恨耻辱的老百姓不放过他的帝陵也在意料之中。
“主播给大家简单说一下光绪帝陵被盗的情况,在1938年仅封墓刚二十年的崇陵地宫被一伙不明身份的盗墓贼打开,地宫里并不丰富的陪葬品被盗掠一空。”
“后来得知这群盗墓贼用这些陪葬品购买了近千套军用棉服,猜测极有可能是用来支援抗日武装力量的。”
“如果光绪知道的话,以他对日本人的憎恨,他肯定也是愿意贡献陪葬品去抵御日本人的侵略。”
光绪:……
他很想说自己虽然痛恨日本人,但也不愿意自己的帝陵被盗掘。
但一想到天幕连通各个朝代,所有朝代的人都看着呢,他这样澄清的话显得自己不明事理。
反正都被盗了,还不如大方承认,给大家留一个好名声。
光绪:这是自然,为了抗击外敌,贡献陪葬品算得了什么,哪怕是把大清所有帝陵的陪葬品拿去抵御外敌,朕也毫无怨言。
大清其他的皇帝:……
“主播最后说一下清东陵的五座帝陵,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
“顺治帝生前提倡简葬,而且遵循了满洲旧制火化尸体的习俗,因此顺治死后是被火化之后简葬进入孝陵,除了骨灰盒之外,没有什么陪葬品,使得顺治的孝陵一直完好无损保存到现在。”
“清东陵的其他四座帝陵全部被盗,而且被盗了两次,陪葬品被洗劫得干干净净。”
闻言,大清四位皇帝顿时石化,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他们一时受不了这个刺激,恨不得诛杀盗墓贼的九族,方能以解心头之恨。
要是大清所有的帝陵被盗掘了,他们可能还不会如此气愤。
可偏偏有不少大清帝陵完好无损,就他们的帝陵成为那个倒霉蛋,如此偏心针对他们,他们是什么很坏的人吗?
“第一次被盗是军阀孙殿英干的,因为乾隆执政六十四年,号称乾隆盛世,孙殿英认为乾隆裕陵中必定陪葬宝物极其丰富,于是就决定打开乾隆的清裕陵。”
“孙殿英用炸药炸开了裕陵的地宫大门,将乾隆的陵寝盗挖一空,遗骸白骨散乱一地,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盗挖了乾隆的清裕陵之后,孙殿英还盗挖了生前以奢侈著称的慈禧的定东陵。”
“慈禧和乾隆墓中陪葬品都极其丰富,孙殿英仅运走这两处陵寝的宝物就用了三十多辆骡马车来装载。”
“第二次被盗是一群土匪干的,不仅把乾隆的裕陵、慈禧的定东陵重新扫荡了一遍,还把清东陵范围内除了顺治孝陵之外的其余十四座陵寝全部盗空,十四座陵寝共一百五十七人的陵墓全部被这伙土匪盗挖一空。”
顺治:还是朕深谋远虑,薄葬和火葬让朕死后得以安宁,不至于落个遗骸白骨散乱一地的下场。
光绪:哈哈哈,好,老妖婆的陵墓也被盗掘了,果然老天有眼,恶人自有天收。
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看到自己死后的遗骸白骨被折辱,顿时气得火冒三丈,对这些盗墓贼恨之入骨。
想想他们生前堂堂九五之尊,受天下万民膜拜。
可死后却落得个凄惨下场,尸骨被随意羞辱。
落差之大,让他们四人一时接受不了。
他们是堂堂的大清皇帝,生前尊贵无比,死后也应当受天下百姓香火祭拜。
可如今却落得一个尸骨无存的境地,让他们如何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