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85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第285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中华十大谋士遍及各朝代,有春秋战国、大秦、大汉、三国、大唐、大明。

    还有来自大宋的最后一名谋士,他就是大宋开国第一功臣的宰相赵普。

    赵普足智多谋,做事决断极快,宛如流水一般,毫不停滞。

    然而他贪财专权,为获得宋太宗赵光义信任。

    不惜编造史实,构陷皇亲,人品让人不耻。

    但是,赵普身为大宋开国宰相,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两代皇帝长达四十二年。

    对于赵匡胤、赵光义治国时犯的错误,他都能犯颜直谏。

    赵普辅佐赵匡胤、赵光义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的制度,避免了藩镇割据的情况,维护了宋朝的长治久安。

    对宋朝日后达到中华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的来说,赵普私德有亏,于国有功。

    “赵普祖籍幽州,出身官宦世家。”

    “曾祖父是唐末三河县令,祖父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亲在五代时任相州司马。”

    “后唐时期,幽州主将赵德钧连年征战,家国不宁。”

    “父亲赵迥不堪战乱,举族迁居常州,后又迁至洛阳。”

    “赵普是赵迥的长子,为人淳厚,沉默寡言。”

    “镇阳豪门大户魏氏很欣赏赵普,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公元955年,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

    “刘词死后,上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

    “一年后,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赵匡胤攻下滁州,宰相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

    “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朝夕侍奉汤药,赵弘殷于是以宗族的情份来对待他。”

    “赵匡胤曾经与赵普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

    “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一律当斩首。”

    “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请赵匡胤讯问他们,后来得以存活的很多。”

    “淮南平定后,调赵普补任渭州军事判官。”

    “赵匡胤任职同州节度使时,征召赵普为推官,后又上书朝廷任赵普掌书记。”

    “显德六年六月,柴荣去世,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960年春,匈奴入侵,宰相遣赵匡胤率军北征。”

    “赵匡胤大军兵行至开封东北之陈桥驿,将士借故停止进军。”

    “饮酒时赵普将赵匡胤灌醉,并将黄袍穿在赵匡胤身上。”

    “在赵普的百般劝导下,赵匡胤从后周幼主恭帝手中接过所谓的禅位书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

    朱元璋:赵普真的是贤相,诸将不早日解除兵权,宋代的天下未必不像五代一样混乱。

    他详细读过《宋史》,对赵普总体还是认可的。

    根据记载,赵普品性不好,经常猜忌苛刻。

    但唯有一件事,赵普帮助宋太祖建立北宋,造福百姓免于战乱,如此功绩不应该因为嫉妒而苛责。

    赵普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尽力劝宋太祖抑制武夫。

    百年积累下来的弊端,一经废除,很多读书人赞美他。

    宋初功臣,不止赵普一个,但赵普的功劳最大。

    陈桥兵变,赵普曾负责谋划,为赵匡胤背负不忠不义的名声。

    赵匡胤陈桥事变接受禅让,决策辅佐的人很多,其中赵普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朝廷储君的案件,赵普出主意,为赵光义背负不孝不朋友的名声。

    关于传位的案件,赵光义还怕别人说闲话。

    赵普便认为赵匡胤已经错误,赵光义不能再犯错,而大狱便由此构成。

    赵普辅助赵匡胤制定统一的谋略在风雪凌危险中,在酒杯觥筹交错之际分解将帅的兵权,真是社稷之臣了。

    “赵匡胤即位后,论功行赏,继续使用后周老臣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人心。”

    “赵普因为辅佐有功,也得以高升。”

    “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

    “后周时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不甘居下,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的高官。”

    “于960年四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

    “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赵匡胤亲征并随同前往。”

    “赵匡胤采纳意见,御驾亲征,命赵普留守京师。”

    “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已成为宋廷心腹之患。”

    “李重进派人联结北汉,中途被俘为赵匡胤所用以后。”

    “赵匡胤采取赐李重进免死金牌以稳其心,并令其移到青州以便就近约束。”

    “李重进扣押宋使,遂于七月起兵反宋。”

    “赵匡胤十一月从征扬州,—举攻克,李重进全家自焚而死。”

    “在赵普的辅佐下,一年之内粉碎了李筠、李重进的反叛。”

    “从计谋到躬亲,赵普功不可没,晋升兵部侍郎之职。”

    “960年末,赵匡胤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询问国家长治久安的计策。”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

    “赵普觉得问题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

    “只要削夺其权,控制粮草,收拢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赵普的话还没说完,赵匡胤就明白了。”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赵匡胤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

    “把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罢为成德节度使,分化兵权。”

    “次年七月初九,手下大将等发誓永远效忠赵匡胤,海枯石烂永不变心。”

    朱棣:杯酒释兵权之后,北宋的文盛武衰之势也由此开启。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宋朝之所以有后来的屈辱,其根源在于赵匡胤开国之初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宴请一众高级将领,装作喝醉酒的样子试探这些将领。

    假如你们的部下为了富贵而造反,那该怎么办?

    将领们在猜想是否被赵匡胤怀疑时,赵匡胤做出了许诺。

    人生在世富贵二字,无非金钱、美女、田产、子孙,叫你们应有尽有,颐养天年,岂不美哉!

    赵匡胤为了打消将领们的顾虑,还愿意与他们联姻结成亲家。

    赵匡胤的一番话让将领们彻底明白了用意,完全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

    在这一事件过程中,赵普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

    杯酒释兵权对于宋朝来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杯酒释兵权之后,禁军统兵权被分化,且统兵权与调兵权在之后也分离。

    而随之确立的军政体制,隔断了唐末五代那种朋党勾结的官兵关系。

    从根本上解决了唐末五代动辄改朝换代的痼疾,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北宋新政权,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但北宋后代对武官以及军队也多实施消极防范的策略,不积极考虑提高军队战斗力。

    北宋军队整体战斗力下降,在后来与契丹、西夏的战斗中处于被动局面。

    而北宋对武将的打压与防范,削弱了北宋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也为北宋军事积弱、对外作战屡遭败绩的局面的形成埋下伏笔。

    “乾德二年,赵匡胤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时机成熟,就罢免后周老臣,任命赵普为大学士。”

    “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敕令,赵普以此为由上奏赵匡胤。”

    “赵匡胤让赵普只管呈递敕令,他来签署。”

    “赵普拒绝了赵匡胤,这是有关部门官吏的职责而已,而不是帝王做的事。”

    “赵匡胤命令翰林学士讲求旧制,窦仪说现在皇弟任开封府尹是宰相的职任。”

    “赵普任宰相后,赵匡胤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断。”

    “当时,赵普兼任监修国史,赵匡胤命令数位大臣辅助赵普。”

    “不能宣布皇帝的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而已。”

    “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内制。”

    “赵普任宰相后只有敕,不是原来的典章制度。”

    “赵匡胤常常便装出行经过功臣之家,一天傍晚时下大雪,赵普以为赵匡胤不会出来。”

    “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

    “赵匡胤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

    “赵匡胤约好晋王,一会儿后赵光义来到。”

    “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通红的炉火上烧肉吃。”

    “商议攻伐太原,赵普提出先攻下太原的话必须单独抵挡西北两面,不如先削平诸国。”

    “这样太原也逃不掉了,赵匡胤正有此意。”

    “公元962年,赵匡胤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宋军先攻克了湖南、湖北,又攻占了蜀地,灭南汉、南唐,平定了江南。”

    “自此,南方皆定,宋朝开始图谋北汉。”

    “宋朝的统一战争,遵循的就是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

    苏轼:赵普是个奇才,有知晓化解危机的能力,有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才干,有开国之首的功劳,切实的背负了给帝王献策的责任。

    赵普作为开国第一功臣,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在中华历史上从来不缺耿直的谏臣,他们敢于给朝廷提意见,大胆地给皇帝指出过错,赵普就是这样的名臣。

    一般而言,皇帝大多喜欢搞专制主义。

    向皇帝进谏,一個言语不当,往往会招致无妄之罪,灭顶之灾。

    由此可见,谏言是需要胆识的。

    而赵普自从为相之日起,经常不顾个人安危,违抗皇帝的旨意。

    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一定坚持,这一点令他敬佩。

    同时赵普主张赏罚分明,处理事务公平公正,不拘私情,即使是帝王也不能以自己的喜怒好恶而滥用法令。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任何人都不能包庇,帝王也不行。

    坚持依法办事,反对徇情枉法是赵普的一贯思想。

    在皇权至上的大环境下,能基本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

    这与历史上某些王朝末期纲纪废弛的黑暗时代相比,至少还是属于比较明朗的时期了。

    除此之外,赵普在选拔人才、量才录用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功绩。

    宋朝初期,君臣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就是太宗为国家挑选人才,也要与赵普这样主张正义的人商量,说明赵晋选取人才是很讲原则的。

    要量才录用,因才而用,首先要知人,这是善任的前提条件,这种用人原则是赵晋的一贯主张。

    由于帝王高居庙堂之上,接触不到外界的人才,因此就需要百官之首的宰相能向皇帝推荐合适的人选。

    而赵普则秉承举贤之志的原则,为朝廷推举提拔了不少贤能之士。

    “乾德五年春,突然赵普的母亲去世。”

    “赵普需要离职服丧,赵匡胤仍令他继续到职办公。”

    “赵普随后劝赵匡胤派遣使者到各个要道,征召壮丁户籍姓名送到京师,以作为守卫的预备。”

    “在每个州府设置通判,令其负责钱粮事宜。”

    “自此兵精粮足,府库充实。”

    “969年冬,赵普生病,赵匡胤乘车亲自到中书省看望。”

    “次年春,再次到赵普的府邸安抚慰问,赏赐钱财,增加其俸禄。”

    “赵普辅政是相当专制,其他的朝臣非常忌惮他。”

    “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的大木料,赵普曾经派遣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

    “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卖。”

    “有大臣知道了又禀告给赵匡胤,赵匡胤非常生气,督促下令追查此事。”

    “赵匡胤想要下旨驱逐赵普,幸好有人上奏求情才解决了这件事情。”

    “依照以往的旧制,宰相每次在长春殿等候召问,一起在庐中等候。”

    “赵匡胤听说赵普的儿子娶枢密使的女儿为妻,于是命令他们分开等候。”

    “赵普又用空闲地私自换取皇家菜地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又经营客店谋利。”

    “看不惯赵普的翰林学士,趁着赵匡胤召见时多次攻击赵普的短处。”

    “不久之后,有人告发赵普庇护徇私枉法的官员。”

    “赵匡胤大怒,下令御史审查讯问,他们都受到处罚。”

    “赵匡胤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淡了,开始下诏参知政事来分夺赵普的权力。”

    “不久,赵匡胤把赵普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

    赵匡胤:赵普虽然于国有功,但他胆大妄为,朕也不得不罢免。

    从刚开始接触,他就知道赵普为人极为贪财。

    因为爱惜赵普的才能,他才一直假装不知道。

    有一次,大理寺的官员向他弹劾赵普强占民宅。

    考虑到赵普有大功,他当众斥责官员维护赵普。

    做饭用的鼎,尚且有耳朵,官员怎么没长耳朵呢?

    难道不知道赵普是他倚重的国家重臣吗?怎么能弹劾赵普呢?

    可惜,他对赵普的宠信,让朝廷上下对赵普趋之如骛,使得赵普也开始得意忘形。

    有一次,赵普生病了,他亲自到赵普家里探望。

    当看到赵普家的庭院里摆着十个酒坛子,他好奇询问酒坛子是做什么用的。

    听到赵普说是吴越王派人送来的海鲜,他好奇的命人打开。

    可结果让他大为不满,酒坛子里面装的都是黄金。

    尽管他最后安慰了惊慌失措的赵普,但他对赵普的态度已经悄然转变。

    吴越王之所以贿赂赵普,无非就是认为国家大事都是赵普这个宰相来决断罢了。

    他自然是不满的,宰相赵普不过只是辅佐者,真正做决断的只有他这个皇帝。

    自这件事后,他就已经有了罢免赵普的想法。

    哪知赵普丝毫不知道收敛,很快大臣就向他举报赵普的胆大妄为。

    原来赵普在议事大厅内放置了一个大铁缸,只要是赵普不想让他看到的奏折,赵普都会不经他审阅,直接扔到大铁缸内烧掉。

    他得知后勃然大怒,没有想到赵普竟然如此胆大妄为,竟然敢蒙蔽圣听,私烧奏折。

    于是乎,他就罢免了赵普,赶出了开封城。

    “赵普常被人诋毁,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

    “遇到柴禹锡等人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将会发生阴谋。”

    “宋太宗赵光义召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

    “退朝后又上书宋太宗,自陈赵匡胤临终顾托之事,言辞非常恳切。”

    “宋太宗感动醒悟,召赵普加以慰谕,不久封为梁国公。”

    “原先,秦王赵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

    “到这时,因为赵普是勋旧大臣,又任宰相。”

    “赵廷美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宋太宗听从了。”

    “986年春,宋太宗北伐,久未班师,赵普上书力谏收兵息战。”

    “两年后,赵普被封为太保,第三次出任宰相。”

    “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请求告老。”

    “宋太祖派出使者快速前来安抚慰问,并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让他在家中养病。”

    “赵普当年七月十四日病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一岁。”

    “宋太宗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悲痛,赵普侍奉辅佐先帝,和他也有旧交情,赵普果断能决断大事。”

    “宋太宗即位以来,常常待赵普优厚礼遇。”

    “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君王,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宋太宗失去赵普非常痛惜,于是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

    “宋太宗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忠献。”

    “次年二月,葬于洛阳邙山,后被追封韩王。”

    宋太宗赵光义:赵普是建立国家的重臣,是为世人所重的伟才。

    他碰到了好几件麻烦事,最终是赵普出山坐镇才解决这些问题。

    赵普回来做官后,解决了他继位合法性的问题和他长子继位的问题。

    这类问题一直都是他的心结,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才使得他的政权不稳。

    赵普帮他解决了大麻烦,他非常高兴,认为赵普是忠诚于自己的。

    同时,赵普的谋略和智慧也让他很是敬佩。

    在他犹豫要不要进军西夏的时候,赵普坚决反对,认为现在朝政不稳,军队也刚打了败仗,不宜再打仗。

    但是他不听从劝阻,决定要进攻西夏,结果大败。

    从此他就放下了对赵普的偏见,并对赵普提出了很高的评价。

    总是用尽全力来帮助自己,忠诚于国家。

    赵普一次次用自己的忠心来打消他的顾虑,在国家大事面前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帮助他脱离困境,使得朝廷上下都恢复安宁,人心巩固。

    如果赵普不够宽容大度,没有出山回到朝廷上,那么他的政权也不可能那么稳固。

    赵普解决事情的能力,据他所知都是从《论语》中学习到的。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学问差得多。

    赵普当上宰相以后,太祖劝赵普多读点书。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捷。

    在他即位后,有一次和赵普闲聊提起过这件事,询问赵普只读一本《论语》是不是真的。

    赵普说是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用半部《论语》辅助他治理太平。

    他原本还不相信,可赵普病逝后,发现书箱里果真只有一本《论语》。

    赵普的病逝,令他非常伤感痛惜。

    赵普侍奉辅佐太祖,和他也有旧交。

    赵普也能决断大事,之前和他有些不愉快,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

    他即位以来,常常优厚礼遇赵普。

    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他,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赵普有管仲、诸葛亮的智慧谋略,有房玄龄、杜如晦的治国才能,是他所倚仗的社稷之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