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高炽的资助下,各个教派得以解决温饱问题。
于是,一些教派首领心生贪念,企图吞并其他教派。一旦这种念头产生,便如同野草般蔓延开来,无法抑制。
得到消息的朱高炽微微一笑,说道:“这些阿三上钩了,那我们就看戏吧。”
德里城。
朱雄英收到朱高炽的消息后,很是高兴,虽然信中没有提及朱高炽的下一步计划,但朱雄英对这个四叔家的弟弟很是放心。
他的这几个弟弟,朱杰豪有着二叔的经商头脑,对于如何钱生钱,朱杰豪有着自己比不了的天分。
朱济熺与三叔有些不同,朱济熺做事考虑问题都求一个稳字,稳中求胜才是朱济熺做事风格,不论政事还有军事,朱济熺都能做,属于上马提剑上阵平天下,下马执笔拜相安天下。
朱高炽则是对于内政还有出谋划策有着极高的水平,政事一点就通,有时候还能说些别人想不到的点......
曾经朱标问朱雄英对这些弟弟的了解,朱雄英一一说了出来,朱标问道:“你的这些堂弟们各个都很优秀,那么你呢?”
朱雄英自信的一笑,说:“儿臣不需要多优秀,只要将所有人用在对的位置,那么儿臣高枕无忧。”
朱标对于朱雄英的回答很诧异,但很快也就想明白了。
朱杰豪押送四万昆仑奴回到德里后,已经在周边建好了这些昆仑奴临时居住的地方,不遮阳,不避雨,四处漏风的——木笼子。
一个个笼子被摆放于田地边缘,这些昆仑奴甚至没有得到片刻的休息时间,他们手脚上的绳索尚未解开,便已收到了打造好的锄头,并被驱赶至田地开始翻地工作。
朱杰豪首先进入城中向朱雄英报告情况,随后再次回到田间。
他计划建立昆仑奴农场,明确划分每个农场的具体田亩数量,并合理分配昆仑奴。
然而,目前让昆仑奴立刻下地劳作,实际上是朱杰豪在筛选"工头"。
仅仅依靠监工难以有效提高劳动效率,引入昆仑奴工头能够更好地加强纪律管理。
每天清晨,昆仑奴工头会吹响号角,唤醒尚未苏醒的昆仑奴。
昆仑奴们上工后,工头需要仔细检查,确保没有人遗漏或偷懒,然后带领各自的队伍前往田间。
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昆仑奴的工头成为了其他昆仑奴的榜样和标杆,他们的干活速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团队的效率。
如果工头能够独自完成一亩地的开垦任务,那么开垦半亩地的昆仑奴将会受到惩罚。
此外,工头的待遇要比其他昆仑奴好得多,至少他们能够享用热乎乎的食物,而其他人则没有这样的幸运。
这种巨大的待遇差异使得昆仑奴们意识到,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于是,他们开始积极投入到劳动中,提高工作效率。
朱杰豪心中有着这样的计划,并且得到了朱雄英的支持。
他们认为,即使这个尝试失败了,也不会带来太大的损失。
在田间,有明军监工负责监督,确保每个昆仑奴都认真工作。
任何试图偷懒的昆仑奴都会被狠狠地揍一顿,打得鼻青脸肿。
而且,被打之后还必须继续工作,如果再次偷懒,他们将面临更严厉的惩罚。
看看路边挂着的那群昆仑奴吧,那就是偷懒者的下场。
当夜幕降临时,昆仑奴们被驱赶进了狭小的木笼子里。
每个木笼子里挤满了人,他们甚至无法完全躺下休息,只能站立着睡觉。
这种拥挤和艰苦的环境让昆仑奴们感到无比疲惫,但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默默忍受。
而结束前,朱杰豪挑选的工头则是睡在距离笼子不远的帐篷里,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从待遇就能看到明显的不同......(太细的我就不写了,你们懂的)
在朱杰豪的积极努力之下,一座座崭新的农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这些农场各自有着独特的种植规划:有的专门种植各类粮食作物,有的致力于蔬菜的培育,而还有一些则专注于棉花的种植。每个农场都被划分成一千人的规模,共计三十个农场顺利建成。
余下的一万名昆仑奴则继续投入到开垦土地、建设农场的工作当中,为后续即将到来的十万昆仑奴做好充分的准备。
临近十月份,朱雄英写下了一封信寄回北平城。
信中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向父皇母后请罪,表示由于事务繁忙无法返回京城共度年节;二则是请求朱标再派遣一些人手前来协助。
朱高炽、朱守谦以及胡承恩一直留在南方,持续为陷入内乱的阿三提供各种支持,朱高炽需要亲自操纵各方势力的均衡;朱守谦与锦衣卫千户阳朔对接,整理各个势力的情报;而胡承恩则是需要调动物资,三人各有各的事,因此并未回德里。
朱杰豪和朱济熺忙碌地管理着昆仑奴农场,无暇分身。
蓝玉收到的圣旨明确指示他,一旦发生任何意外情况,首要任务便是全力保护朱雄英的安全,除此之外不得干涉其他事务。
王保保同样有自己的任务需要处理,因此朱雄英身边只剩下负责传递消息的毛忠君。
从表面上看,朱雄英的人手已经足够,但朱雄英其实想的是将德里北部打造成另一个“中原”。
这里土地肥沃程度不亚于河南布政司以及山东布政司,天气气候对于农作物的种植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里的恒河水流平缓,不似黄河那般暴虐,天灾也非常少。
来到此地亲眼看过后,朱雄英就有了这样的打算,因为他想证明自己。
父皇年轻时跟着二叔将浙江布政使司打造成了全大明府的标杆,每当听到这个故事后,朱雄英也想试试。
如今天时地利齐备,就是缺人。不仅是能帮自己的人,同样还却大明百姓移民过来。
单单一个德里北部,这里未开垦的土地没有个几十万人根本种不完,这还是平均每人十亩都还有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