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 > 第一百七十六章 秦枫,真乃我大明国师!

第一百七十六章 秦枫,真乃我大明国师!

    哈哈哈!

    广厦计划……

    这个秦枫,还真是太有意思了!

    回到宫里的朱元璋,一想到此事,嘴角还是不自觉地上扬,好像很少遇到这么高兴的事儿。

    要知道,现在正是农忙的时候啊,家家户户都把力气使在田里,盼着能有个好收成。

    可是……在这种分秒必争的日子里,那句容县却在县令马兆科的带领下,浩浩荡荡赶赴淳化县,帮淳化县的老百姓修房子……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若是孔圣人见到这一幕,那得热泪盈眶啊,心心念念的天下大同,已经实现了!

    句容县五万七千人,除了极个别的老弱妇孺之外,几乎是全员出动,虽然不敢违拗县太爷的命令,但每个人干活的时候都咬牙切齿,把怂包蛋马兆科骂了一万遍。

    而淳化县县令秦枫,把这次轰轰烈烈的修房运动命名为“广厦计划”,取的自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古意。

    很显然,淳化县的老百姓,指定是“欢颜”了。

    但句容县的么……用痛苦面具比较合适。

    那段日子,朱元璋也远征在外,并没亲自经历来自句容县从上到下的欺压和针对,但回来之后,作为“瞎眼毛老爹”,他也听了许多左邻右舍的碎碎念,对这个句容县自然没任何好感。

    这次复仇来得酣畅淋漓,甚至让朱元璋拂去了几缕童年阴影,毕竟那个时候,他作为没有任何背景的穷人,受了欺压只能忍着,没有能力去打脸报仇。

    即便是后来做了皇帝,但是那个曾经一脚踢掉他半条命的地主刘德,却早就死在兵荒马乱,再也无法寻觅了。

    这心情一好,连批阅奏折的速度都快了许多。

    朱元璋坐在御书案前,运笔如飞,将积压的国家大事一一御览。

    越看,眉头就越舒展。

    很好啊!

    从全国反馈回来的情况看,户部尚书杨思义推广的那个摊役入亩,已经得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认可,各地的奏折如雪片一样飞来,全都充满了溢美之词,对这项利国利民的国策,给予了高度认同,说是黎民百姓额手相庆,赞颂大明皇帝天纵之才,竟能想出这样的好法子,大明江山必将千秋万载,云云。

    虽然“千秋万载”这样的词,让已经知道真相的朱元璋脸上掠过一丝不自然,但毕竟是形势一片大好,他作为大明王朝的缔造者,天下亿万子民的君主,朱元璋没有理由不高兴。

    这得感谢秦枫!

    高兴之余,朱元璋不禁微微感慨。

    倘若没有秦枫,就没有摊役入亩的主意。倘若没有秦枫,就没有远征日本的战斗。倘若没有秦枫,就没有储量惊人的银矿。

    这样算下来,这项让神州万里都歌功颂德的仁政,几乎算是秦枫一手带来的。

    再联想到已经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灌溉新法,归根到底,也还是秦枫的功劳!

    秦枫,真乃我大明国师啊!

    朱元璋龙颜大悦,看着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奏折,虽然都是出自地方官的手笔,但若不是当地百姓真的得到了极大的实惠,这奏折上的用词也不敢凭空捏造。

    咱,终于为天下的穷苦百姓,又多做了一点实事!

    从古至今,老百姓是最朴实的存在,他们只要有口饭吃,有件衣服穿,就会安分守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哪怕受了委屈,也绝不会轻易给朝廷添麻烦,给国家添麻烦。

    这样好的百姓,若是有朝一日活不下去,那一定就是官逼民反!

    想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朱元璋微微愣怔,心中无限唏嘘。

    曾经,自己也是被逼得活不下去的老百姓。

    但现在,却已经成了这天下最大的那个“官”。

    咱大明的百姓,一定要好好的!

    减赋!!

    心情大好的朱元璋,手中大笔一挥,在数道奏折上都做了同样的批复。

    于是,大明疆域内,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关西七卫,所有的赋税,都减免一半!

    天下已定,又刚刚经历两次大的战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该到了与民生息的时候。

    配合着杨爱卿的摊役入亩,这下老百姓的日子可真的是好起来了!

    次日早朝,朱元璋的仁政,得到了文武百官的一致赞颂,什么英明神武,什么爱民如子,什么鸟生鱼汤……一顶顶高帽跟不要钱似的给朱元璋戴起来,让一贯喜怒不形于色的朱元璋,也不禁露出微笑。

    不过,也有不和谐的声音。

    以户部尚书杨思义为首的几位朝廷重臣,就在金銮殿上,再次郑重提出,要裁减军费,降低军队供养,以配合朝廷的种种养民仁政。

    然而眉眼通透的衮衮诸公,很快就注意到,原本心情大好的皇帝陛下,脸上的笑容,竟然缓缓凝固。

    这、这是怎么了?

    无人理解朱元璋此刻的想法。

    这位皇帝陛下,明明是心怀百姓的呀!

    那么现在,漠北已经肃清,倭寇已经荡平,大明再无任何外患敌国。

    就算偶尔还有些来自边境的滋扰,那甚至连癣疥之疾都算不上,哪还用得着特意养着那么庞大的军队来防备。

    按理说,这正是裁撤军队的好时机啊。

    一方面能够大幅度降低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大明百姓远离战争的痛苦和困扰,更加热情地投入生活,安居乐业。

    就在不久前,皇帝陛下也在朝会中,亲口说过短期内不动刀兵的事情。

    那次就有很多人揣摩上意,上奏折请求裁撤军队。

    因为皇帝的意图,往往不需要自己亲口说出来,而是由做臣子的领悟到皇帝暗示之后,提出来,皇帝再进行批准,这才是比较常规的流程。

    但是那一次,奏折被驳回了。

    今天,连减赋这项最令百姓激动的仁政都抛出来了,明显皇帝也并不想再打仗了呀!

    为什么,还是不同意裁军?

    呼……

    朱元璋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看着众脸不解的文武百官,心中有苦,却无人可以诉说。

    敌人,来自哪里呢?

    两百七十多年后的敌人,究竟来自哪里!

    一想到那一日的残阳如血,逆贼直入京师,逼死大明皇帝,终结大明江山,朱元璋的好心情顿时打了折扣,化作一声微微的叹息,不与文武百官解释什么,而是摆摆手,结束了这次早朝。

    但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两次拒绝裁军,却带来了一个预料不到的后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