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眯着一双老眼,沉声道:“皇室宗亲禄米可不好调整,朱智这奏折多少有些冒险。不过——若是办成了,那可是利国大事。”
杨廷和自然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
现在每年给皇室宗亲的禄米可是四百多万石,实在是一笔庞大的支出,按照朱智的推算,再过几十年,这些人的禄米将会达到惊人的八百万石,不出四五十年,将会突破一千万石!
毫无疑问,若不加以整饬,必将累害朝廷!
杨廷和肃然道:“李首辅,去年朝廷税粮仅仅两千万石,哪怕是洪武年间,也不过三千万石余,如果有朝一日皇室宗亲禄米便占了税粮的三四成,甚至是一半。那这文武百官吃什么,边关将士吃什么,一旦遇到洪涝、干旱、蝗灾等,流民骤增,朝廷又拿什么去赈济?”
李东阳敲了敲桌案:“你的意思是,不管朱智背后是谁,内阁都应该支持?”
杨廷和微微点头:“没错!”
不管是谁发起了这次风波,是否还有其他心思与盘算,但从结果上来看,绝对没错。既然是正义之举,是谋国长远之举,如何能不支持?
李东阳正在沉吟,礼部尚书傅珪走了进来,递上了一封文书,言道:“朱诚漖、朱秉榉、朱秉檄等人本不该封爵,可最近不知说动了谁的关系,宗人府已拟定,准备给他们保安王、永兴王、郃阳王。”
杨廷和看了一眼李东阳,淡然一笑:“一边是各地皇室宗亲夤(yin:拉拢走关系)缘求爵,一边是户部主事提议削减皇室宗亲俸禄,这事倒是有趣。”
李东阳看了看傅珪送上的文书,凝眸道:“这些人,撞在风口上了。”
宝安王、永兴王、郃阳王听着很吓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亲王,而是郡王,甚至一些人原本就是镇国将军,但架不住人家是皇亲国戚,走走关系,也不是不能升格的……
杨廷和看向傅珪,意味深长地说道:“礼部——还是要按规矩办事啊。”
傅珪老脸上的肉抖了下,看了一眼李东阳。
李东阳笑了:“礼部的本分。”
内阁这是打算让礼部当露头鸟,将这事闹大。
傅珪明白过来,有所忧虑地说了句:“方才来时见内阁外的水缸空了不少,一旦走了水可很是危险,内阁能打来水吗?”
那意思是,你们让我点火,一旦皇帝震怒,火势变大,内阁能不能及时灭火。
总不能让人冒险还不透个底吧。
李东阳很直接地答复了傅珪:“安心便是,国之大事,内阁不会袖手旁观。”
傅珪了然,拱手离开。
朱智的奏折送入宫中还没批复下来,第二天礼部主事汪伟便上了一封言辞更为犀利的奏折,指责一些废去的郡王“死灰复燃”,钻空子“侵吞国帑”,并直接点了保安王、永兴王、郃阳王的名。
朱厚照沉默,不表态。
百官见朱智、汪伟奏言没被处罚,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尤其是这事站得住脚跟。
大义在手!
挨了罚、挨了打,那也是光荣的,是正义的。
于是礼部主事穆孔晖也跟了一把,将阳曲王钟鍑点了出来,这个家伙之前有罪被贬为庶民了,也不知道走的谁的门路,这个时候又能吃朝廷俸禄了。
大冬天,朝堂之上没那么多政务,督察院的言官也闲得慌,见有热闹可凑,一个个也随之活动起来,甚至还有人跳出来骂宁王朱宸濠的,原因是这家伙的两个小妾竟然成了诰命夫人。什么时候小妾有诰命了?这简直是吃朝廷俸禄吃到了不要脸的地步……
短短七八日,“整饬皇室宗亲禄米”风波席卷朝堂,甚至连工部也站出来指责皇室宗亲盖房子太多,占地多,害民无数。
朱厚照面对这次风波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不闻不问不处置。
完全的冷处理。
哪怕是朝堂之上官员直言进谏,朱厚照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宗人府正在调查”的话拖延。到了十二月,“整饬皇室宗亲禄米”的呼声顿时小了。
不是朱厚照处理了,也不是言官骂累了,而是放假了……
当官的也需要休沐,也需要好好陪陪老婆孩子过个年,腊月朝廷封印,大明各行省、府州县,大部官员都放假一个月,京官也是一样,除了六部值守个侍郎,留一两个主事外,基本上全回家了,就连内阁也只剩下了个杨廷和,李东阳也不用打卡上班了。
官员忙着在家陪老婆孩子,走亲访友,这个时候谁还在意皇室宗亲的禄米问题,大不了开了年继续写奏折……
这些人是不忙了,可朱厚照却很忙。
这一日,沈王朱幼㙾抵达京师,朱厚照亲自出宫迎接。
这位沈王可是了不得的大人物,正德年间亲王中的第一人!
其辈分之高,简直是惊世骇俗。
这样说吧,朱幼㙾的爷爷叫朱模,朱模的爹叫朱元璋,这朱幼㙾就是朱元璋的曾孙,而老朱的另一个曾孙叫朱瞻基。朱厚照上面是朱祐樘、朱见深、朱祁镇,然后才是朱瞻基。
朱厚照见到朱模,都得恭恭敬敬喊一声高叔祖。
朱幼㙾已经七十八岁高龄了,可即便如此,精神还是不错,身子骨还行,虽然拄着拐杖,但不用人搀扶,没眼花,没耳聋,见到朱厚照笑得还很是大声。
朱厚照很是怀疑这家伙是不是才五十八,这他娘的怎么保养的,都快八十的人了,看着还能活好多年的样子,似乎岁月这把杀猪刀没动过这个人似的。
看了你儿子朱诠钲,他才四十多岁,这一路倦容都比你显老了。
“高叔祖一路劳累,是朕之过。”
朱厚照搀着朱幼㙾进了皇宫,太后见到朱幼㙾也得行礼,这辈分实在是高得没谱。
在一番礼仪,一顿家宴之后,朱幼㙾、朱诠钲进入了暖阁。
朱厚照屏退内侍、宫女,只留下皇后煮茶陪坐一旁,然后对朱幼㙾行了一礼,肃然道:“高叔祖,有人要坏大明江山社稷,朕当请教,如何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