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大唐天将军 > 第四百四十五章 智慧宫,至尊亲送崔汉衡

第四百四十五章 智慧宫,至尊亲送崔汉衡

    一场盛会,从辰及晚。

    番邦国王、使节,期间互相拜访,又与大唐公卿交谈。

    他们无不以说汉语为荣。

    如果能说出中原雅音这种官方话,就更可以自傲了。

    以至于那些不懂汉语的国王在交流时产生忧虑,发誓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以期下一次朝拜的时候,能流利地与天可汗、大唐公卿交流。

    在他们看来,汉语本就是伟大的,字正腔圆,一字一意,这是天选的文字,如同大道一般。

    大部分西域、河中的国度,都在推行汉字。

    现在连大唐数字,大唐拼音,华夏历,都会引进,连带着儒家文化。

    大唐准备好书籍,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文化输出。

    胡人豪放,不断地有胡人酋长毛遂自荐,向天可汗献舞、献乐。

    李瑄准许他们这种行为,并在结束的时候抚掌。

    在宴会上,最郁闷的当属李隆基了。

    他本以为自己会引起注意,没想到这些番邦国王、酋长的目光,基本不放在他的身上。

    有些使节以前可是见过他的。

    更气的是,文武百官对他视而不见。

    真的是人走茶凉。

    也就李适之陪同他喝了几杯酒,李瑄礼仪性地敬一杯。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时代过去了。

    现如今是李七郎的时代。

    大唐在李七郎的掌舵下,革除弊病,欣欣向荣。

    他看镜中自己满头银发。

    又看李瑄年轻令他向往的脸庞。

    他刚登基的时候,年龄比现在的李瑄,大不了几岁。

    李瑄会不会如他一般,出现失误的决策呢?

    李隆基看着花萼相辉楼中载歌载舞的番邦国王,看这满堂华彩,已经可以去遥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盛况。

    一如李瑄曾释放的豪言壮语“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唐土”。

    不论如何,在军事外交上,李瑄真正地将大唐王朝带到巅峰。

    也是李瑄一直所宣传的华夏帝国的巅峰。

    “适之,你生了一个好儿子啊……”

    李隆基又举着酒杯,到李适之面前。

    偌大的花萼相辉楼,只有李适之一人可以与他饮酒。

    “舜帝英明,禅让给治水的大禹,是最为功德无量的事情。”

    李适之也意外李隆基会主动找他,说出这番话。

    他很乐观,只是赞叹李隆基禅让给李瑄,是最英明的抉择。

    只要李隆基老老实实地安度晚年,皆大欢喜。

    如七郎这般天纵奇才,千年难遇。

    他的出现,是国家和百姓的福气。

    “是我不如李七郎。”

    李隆基自饮一杯酒。

    像是自嘲,又像是真心话。

    从大唐月报上,可以看出李瑄的政策。

    以铁腕的决心,对大唐进行深入的改革。

    将所谓的豪强,清洗了一次。

    他也是开了眼,还不知道在他的盛世下,隐藏有如此多户口。

    李瑄用锦衣卫的手段,也令他惊奇。几乎是李瑄在地方上的耳目。

    秘书省,权威竟然比曾经的内侍省还大。

    不用担心宦官干政,还能一手培养出忠于皇帝的嫡系。

    那十八学士,号称“天子门生”。

    以至于原本加上皇权的“九寺五监”,在秘书省和锦衣卫面前微不足道。

    而且九寺五监,有被天策府、尚书省架空的趋势。

    李瑄明显要将天策府、秘书省、锦衣卫引为新的皇权。

    同时,再次加强尚书省的权力,裁去重合的部门。

    “三郎不必如此。你继位之前,朝廷出现各种不好的事情,数十年动荡。当时人们无不认为王朝已经后期。但你改元开元,励精图治,从诗歌的飞扬,到太平鼎盛,开古今之先河。”

    李适之向李隆基安慰道。

    在内心深处,他有对李隆基的愧疚。

    因为李隆基待他们父子不薄,还让李承乾和李象的坟墓归藏于昭陵。

    尽管有安禄山叛乱,但现在形势一片大好,万国来朝,让李适之肯定李隆基的功绩。

    要没有李隆基,大唐一定会一直走下坡路,直至坠入深渊。

    毕竟从武则天到韦氏当政那段时间,天下太乱了。

    朝廷的动荡,换来豪强土地兼并,肆无忌惮。

    “现在也只有适之你会如此评价我。你是太宗皇帝的曾孙,我也是。我们是同一辈人。”

    李隆基现在的怨气逐渐减少。

    李瑄除了不给他自由,也没有什么为难他的。

    削除宗室的福利待遇,也不只是削他的儿女。

    李瑄的儿女,李瑄的兄弟姐妹,李瑄的堂兄弟姐妹一样被削减。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宗室恩泽,五世而终。

    这才是一个客观的规律,不能指望宗室养一个分支一辈子。

    再过百年,大唐的宗室成员或许以十万计。

    “是啊!我们是一家人。国家还是李姓当政,也才一百多年。我希望三郎保重身体,看大唐更加繁荣昌盛。”

    李适之向李隆基说完,便举起酒杯。

    李隆基迟疑一下,碰杯与李适之一饮而尽。

    下方文武百官见两位太上皇如此亲密,也不禁好奇。

    他们比番邦更关心两位太上皇的情况。

    文武百官都知道,李隆基刺杀过李瑄。

    现李瑄还能容忍李隆基参加大宴,抛头露面。

    确实表明李瑄与众不同的胸襟。

    连太宗皇帝也有因喜怒而杀人的时候,但百官觉得,李瑄很难会失德。

    是以,可以在朝堂上各抒己见,不用担心言词激烈,而触怒至尊。

    李瑄则是接二连三地邀请番邦国王、使节到台上,与他对席交谈,最少会饮酒一杯。

    连东南亚小国和天竺、诸国的使节也不例外。

    获得如此殊荣,他们非常感动。

    甚至有当即表态,支持与大唐建立商贸联系,共同促进繁荣。

    人的审美大差不差,谁不喜爱东市上的蜀锦、绛绣、彩缎、吴绫?

    在他们看来,如此丝绸,穿戴在身上,绝对比黄金更体现尊贵。

    甚至大唐的青瓷、白瓷,也比金银漂亮。

    临终的时候,还可以买个“唐三彩”为自己守墓。

    李瑄在召见波斯王子后,破例邀请跟随波斯王子来大唐拜见的波斯文坛领袖阿费夫。

    李瑄在波斯的时候,与阿费夫多有交集。

    此人原本是呼罗珊总督的好友,后被李瑄的伟大所折服。

    “记得在木鹿城与阁下相见的时候,阁下渴望来到大唐,现得偿所愿。阁下对大唐如何看待?”

    阿费夫向李瑄拜见后,李瑄询问他。

    “再次感谢天可汗邀请我至前。大唐是天下的宗主,长安无愧于世界的中心。从未想过翻越葱领,走出荒漠以后,还有如天堂一样的国度。”

    现如今阿费夫已经能说出流利的汉语。

    波斯也有深远的文明。

    以往的波斯,已经被大食所束缚,忘掉自己的信仰。

    可叹他还和呼罗珊总督一样,为大食辩经。

    也可惜呼罗珊总督这个波斯翘楚,最终为大食人而死。

    “阁下过誉了,大唐还远远未到达美好太平,朕只是沿着圣哲的脚步,艰难前行。”

    李瑄笑着回答道。

    “以我所见,长安已为最美。还有什么会比如今的长安更文明的吗?”

    阿费夫疑惑不解。

    他幻想中的世界,也就是现在长安的样子。

    李瑄曾在波斯新创立的图书馆用汉字写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得知这句话的意思后,阿费夫就向李瑄五体投地。

    “不可一概而论。我华夏民族,数千年来,从部落形态一直走到今日。其中有过无数次进步。对君王来说,如果数十年无为,国家没有一丝变化,就不配为社稷之主。”

    李瑄知道阿费夫受限于眼界。

    其实这种心态,在汉人士大夫阶级一直存在。

    在李瑄确立国策之前,连一众宰相都认为,文治的巅峰,就是农耕的巅峰。

    工匠世代卑贱这一点,就遏制住无数奇思妙想。

    那些商人为了赚钱,也会有诸多发明创造。

    “天可汗不愧是天下的共主。我这种卑微文人,永远也达不到您的境界。”

    阿费夫内心更钦佩李瑄。

    他想到自己的国王,心中一声哀叹。

    老国王突然获得权力,就像中奖一样,只知道享乐,没有励精图治之心。

    王子自小没有良好的教训,承受不住权力之重,也沉迷声色。

    这次跋涉而来,他们劝了好久。

    若非大唐这个巨无霸作为后盾,若非天可汗在西域的威望,波斯王国早就被艾布·哲尔法尔·阿拔斯吞噬得渣都不剩。

    波斯百姓的生活,并不比大食统治时好多少。

    再看看大唐的百姓,只要有手有脚,愿意吃苦,都会衣食无忧。

    阿费夫深入了解天可汗的除贱为良政策。

    波斯的农奴问题,比大唐还严重。

    如果波斯能完成除贱为良,才算焕发新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波斯会越来越好。”

    李瑄又向阿费夫鼓舞一声,话锋一转道:“大唐准备建立智慧宫,待阁下回国后,可令翻译机构和图书馆的人材求学于大唐,我们一同研究文化艺术,研究科学与科技。”

    波斯王国,虽然没有大唐的直接驻军,但李瑄埋了很多钉子。

    比如哈立德·伊本·巴尔马克的家族。

    李瑄趁着勒索艾布·哲尔法尔·阿拔斯,把艾布·哲尔法尔·阿拔斯的家人赎了回来,得到哈立德·伊本·巴尔马克的效忠。

    现在哈立德·伊本·巴尔马克被老国王普尚的信任。

    另外,李瑄在木鹿城笼络众多波斯文人,建立翻译机构,和图书馆,搜罗人才。

    可以将这些人才引入大唐的智慧宫。

    另外,波斯王国还要将呼罗珊地区的金银等丰厚资源献给大唐。

    大唐以波斯的贸易,又可以赚不少钱。

    李瑄不可能无节制地帮助波斯,形成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国,那无疑是养虎为患了。

    “敢问天可汗,什么叫智慧宫?”

    阿费夫好奇地向李瑄询问道。

    “智慧宫是由一些精通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哲理、数学等学者组成的机构,世界各个国家的书籍,都可以在这里翻译,来自天南地北的学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使文明之花在这里绽放,璀璨夺目。”

    李瑄长话短说,大概向阿费夫解释何为智慧宫。

    他将智慧宫建立在天中洛阳,已经筛选一部分大唐人才。

    虽然长安是西都,大唐的核心还是在崤山以东。

    把所有的资源向长安倾斜,迟早会头重脚轻,甚至让长安崩溃。

    在洛阳,拥有南北大运河,比长安更容易调动资源。

    智慧宫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在大唐的核心地域实行。

    那些外国使者即便携带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到自己的国家。

    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有此圣地,待我回木鹿城后,立刻携带波斯各方学者到达智慧宫。”

    阿费夫了解到智慧宫的用处后,立刻说道。

    他没有考虑其他因素。

    即便知道智慧宫会使大唐更强大,更有影响力。他也会义无反顾地带领国家的人才前来。

    有的人,需要探索的平台。

    “善!靠近文明,波斯和大唐的关系才能长存。为在智慧宫一同探索,干杯!”

    李瑄向阿费夫举杯。

    阿费夫立刻双手端起酒杯,与李瑄一饮而尽。

    光波斯的学者是不够的,等商贸建立,将智慧宫的名声打响,李瑄还会笼络天竺的学者,大食、罗马,甚至法兰克的学者。

    让世人认为,真理会在智慧宫诞生。

    伴随着宴会众人酣畅淋漓的饮宴,在日落黄昏的时候,百国盛会落幕。

    有的番邦使节因酩酊大醉,无法向李瑄行礼。

    李瑄不在意,令禁军将他们送回使馆。

    他喝了不少酒,也有些醉意。

    这么多年来,他第一次有这种情况,遂回寝宫休息。

    翌日,大唐开始与诸国商议贸易的细节。

    在大唐恩威并施下,没有国家会拒绝。

    即便是很小的国家、部落,也承诺会一年最少派遣一支商队到达大唐,将本地的特产带到大唐。

    也允许大唐的商队,进入他们的国家进行贸易,他们有义务保护大唐商人的安全。

    连点成线,只是现阶段丝绸之路的第一步。

    百国盛会后,有的国家使节开始返回。

    比如云南王子凤伽异就急着回去向阁罗凤汇报天可汗的圣令。

    不久后,阁罗凤会来长安朝拜天可汗。

    也有一些西域的国王,向李瑄申请再在大唐居住一段时间。

    他们见识到长安的繁华后,不愿意离开。

    还有像叶护太子这种被动留在长安者。

    叶护太子只是让一部分使团先回单于城向磨延啜复命,说明天可汗挽留他的原因。

    叶护太子还向磨延啜写一封书信,劝说磨延啜忘记以前的不愉快,全心与大唐友善。

    而且叶护太子又给磨延啜上血压,描述百国盛会的壮观景象,与天可汗的英明神武。

    昔日李隆基这个圣人,都得老老实实地坐在一旁。

    ……

    三月十五日。

    罗马大使阿波加斯结束将近两年的出使时间,于今日启程,返回罗马。

    离开长安时,阿波加斯带回去一些农作物种子,也不管适不适合种植。

    又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纸书写,带回罗马。

    这一日,李瑄骑着汗血宝马,大张旗鼓地出现在朱雀街,使羽林军仪仗开道。

    后方还有文武百官跟随。

    这不是送罗马使团离开,而是送与罗马使团一起的大唐使团。

    以秘书省十八学士之一的崔汉衡为首,大唐正式出使罗马。

    从里海北部行走,困难重重。也任务繁重。

    不仅要记录沿途的山川地势,也要看有无农作物种子,还要将一些罗马的书籍带回翻译,并与君士坦丁五世一起商议夹击大食帝国的日期。

    此行不比玄奘西行容易。

    如果成功,崔汉衡和使团将是第一波到达欧洲的华夏人。

    李瑄已亲自向在安西都护府的杜环写诏书,令他为副大使,于龟兹城与崔汉衡会面,一起出使罗马帝国。

    “今日何事?至尊竟亲临朱雀大街?”

    “还有羽林郎仪仗,难道有什么庆祝?”

    “你们消息也太落后的,前日有告示,至尊要亲自送崔汉衡出明德门十里。”

    “谁是崔汉衡?”

    “是当今秘书省十八学士之一,出使罗马的大使,据说他要行张骞一样的故事。罗马很远,行至那里要三年,如果遇到大雨等灾祸,需要的时间更久。”

    “了不得,崔汉衡一定会排除万难,重回大唐。”

    沿途的百姓议论纷纷,当他们听说是崔汉衡要出使天下最遥远的国度罗马时,一个个肃然起敬。

    现在如今百姓知晓外交的重要性,可以为大唐带来更多可食用的水果、蔬菜、粮食。

    一时间,人们认为崔汉衡会成张骞那样的英雄,为他欢喝起来。

    崔汉衡骑在马上,看到百姓的欢呼,信念更加坚定。

    他一定会出使成功,将至尊的嘱咐完成。

    此行罗马,除了二十多人的文官使团外,李瑄还挑选二百名善于骑射的天策卫、神策卫勇士随行,以保护使团的安全。

    大唐使团中的良马,一共五百余匹,携带物品的同时,还有大量的金银,用以沿途够买物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