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州。
田承嗣和阿史那承庆为叛军易州主帅和副帅。
田承嗣的想法是投降,但是阿史那承庆觉得不能降。
阿史那承庆道:“安禄山,康楚元,贺兰进明皆被处死,如果我们要降,应该在史思明死时便降,但现在我们投降,不仅算负隅顽抗,还一路烧杀抢掠,现在降了,唐天子给我们最好的结局,就是流放。”
田承嗣思索着,点点头,道:“唐天子为了推行两税法,参与谋逆的豪门大族,都被流放至南方,我们想必也是逃不过这个结局,若是要流放,倒不如拼死一搏,输了就落草为寇。”
阿史那承庆以为田承嗣想说“大不了一死”,可是谁知田承嗣的说法是落草为寇。
阿史那承庆心里有点鄙夷田承嗣,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来,只道:“既然大帅同意,我们便抓紧整军备战吧!”
田承嗣同意下来。
为了鼓舞士气,笼络人心,田承嗣抬出了几箱珠宝。
不过田承嗣并没有把珠宝发下去,而是对众军士说,如果仗打赢了,就把珠宝给大家分了。
田承嗣画得一手好饼,但是军士们并不买账,因为这种画饼的手段军士们见多了,军士们一致认为,只有自己拿到手里的,才是最稳妥的。
郭子仪见叛军人心离散,军士逃逸,没有再和叛军对耗,直接对易州发起攻击。
田承嗣手下不过一万余人,且各怀鬼胎,郭子仪率军六万,先做了几次试探性进攻,摸清叛军底细后,从四面围城,其中三路是虚兵,只有一路是实兵。
叛军一退再退,士气低落,加之一路烧杀抢掠,俨然已经失去了军人的模样,变成了一群土匪。
而土匪没有拿到钱,是不愿意卖命死战的。
于是,郭子仪发起进攻后,叛军兵败如山倒,或逃或降。
叛军大败,阿史那承庆力战而死,田承嗣逃往漠北。
郭子仪收下易州,继续北进。
与此同时,李光弼已经从居庸关进入幽州境内,攻下蓟门、昌平,颜真卿从渔阳向幽州挺进。
叛军只剩下幽州之地,官军三路大军,将幽州围困。
控制范阳的李怀仙见唐廷统一之势已经不可阻挡,拒绝让史朝义入城,同时派遣使者向官军请降。
史朝义不得入城,气急败坏,对范阳城发起猛攻,但打了三天,没打下来。
此时,李光弼已经从昌平逼进范阳,史朝义只能仓皇而逃。
李光弼率军一路追击,史朝义只能边打边退。
一直退到赤山,史朝义身边只剩下百人。
骆悦道:“陛下,如今的情形,我们只能逃往漠北,或者室韦,才能求得一命。”
史朝义望着如血的残阳,金色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的照在他脏兮兮的脸上。
沉默了许久,史朝义道:“以子弑君父者,向来都没有好下场,朕命该如此,你们各自逃命去吧。”
史朝义这话,言外之意明显不仅知道史思明是骆悦所杀,还清楚骆悦之所以敢杀史思明,还是因为他的默许。
骆悦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史朝义仰头,感受着温暖的阳光,清风拂面,说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话,道:“真舒服,活着真好。”
说罢,自缢而死。
骆悦等人,来不及替史朝义掩埋尸体,各自逃命去了。
李光弼追上来,看到已经自缢的史朝义,将他的头颅割下,派人送往长安。
郭子仪则带人接管了范阳,颜真卿也随后赶到。
至此,安史叛乱基本平定。
投降的李怀仙贿赂仆固怀恩,希望仆固怀恩能上书替他求得幽州节度使的职位。
仆固怀恩没有接受李怀仙的贿赂,但是他怕狡兔死,走狗烹,还是找到郭子仪,希望郭子仪能上书李琩,让李怀仙做幽州节度使。
若是换以前,郭子仪虽然不至于上书请求让李怀仙做幽州节度使,但是让李怀仙做幽州刺史,他还是愿意的。
当然,郭子仪愿意这么做,不是他想和仆固怀恩一样养寇自重,而是大唐一向十分包容,无论是内部降将,还是外部降将,都敢委以重任。
但是现在出了点小问题。
定州那边已经传来消息,李泌和薛嵩,在马璘的护送下,查出了张忠志煽动许叔冀谋反之事,张忠志跑路了。
郭子仪刚刚举荐过张忠志,若是他又举荐李怀仙,李怀仙再出事,他自己恐怕也难辞其咎。
这只是其一。其二,李琩看起来就不是个姑息养奸的皇帝,叛乱未平定前,他都不敢有一分养寇自重的想法,现在还做这种事,不是等着被清算吗?
于是,郭子仪拒绝了仆固怀恩,只是如实把平定叛乱的过程汇报朝廷。
朝廷收到前线战报,兴奋不已,大臣们上书,请李琩大赦天下,通令全国。
李琩准了。
还有不少大臣,请李琩改元,上尊号,甚至有大臣提出,请李琩泰山封禅。
这些事,李琩没准,让缓一缓。
李琩先处理李怀仙的事,还是让李怀仙入京,让他随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和颜真卿他们一起回长安。
李怀仙本来还有犹豫,不过看到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军事部署,乖乖的选择回来。
待各地人马回京后,李琩在麒麟殿设宴,宴请文武百官,宴席上,文官贺诗,武将演武,一片欢庆。
此时,正值春节,叛乱的平定让今年的春节多了些别样的味道。
但欢庆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过了年,也就是继德三年正月,郭子仪的一份奏书揭开了李琩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郭子仪的母亲在继德二年,也就是去年去世,当时郭子仪在前线打仗,不能回家送母亲最后一程,现在战乱平定,他请求辞去一切职务,回家守孝。
李琩在紫宸殿召见郭子仪,道:“郭元帅为母守孝,朕不能阻止,但辞去职务,朕看不必,朕准你带职守孝。”
郭子仪道:“在其位,谋其政,臣带职守孝,既不能尽心公事,也不能全心孝道,还望陛下准许臣辞去一切职务。”
李琩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了吗?”
郭子仪沉吟片刻,道:“陛下恩宠如此,臣应当坦言相告。”
李琩道:“郭元帅请讲。”
郭子仪道:“安禄山叛乱,原因众多,但是他能打到洛阳,皆因其手握雄兵,边将的威胁可见其严峻,现在叛乱平定,陛下正是改革军制之时,而臣立有微功,若是继续镇边任将,于陛下改革军制不利。”
李琩道:“难道郭元帅觉得朕会疑心你?”
郭子仪道:“陛下待臣恩重如山,臣亦是对陛下忠贞不二,但是许多事身不由己。”
郭子仪话说得很模糊,但是李琩明白他的意思。
人到了一定的位置,你不走,后面的人也会推着你走。
军制改革就是李琩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而且关于如何改,李琩心里也没有底。
藩镇尾大不掉,手里有兵有钱有权,就容易谋逆,但是如果把藩镇的权收回来,那就不仅不能拓边,连边境也会遭受威胁。
郭子仪见李琩思考着不说话,道:“万请陛下准许。”
李琩回过神来,想了想,道:“但朕有一个条件。”
“陛下请讲,臣一定竭尽全力。”郭子仪以为李琩是想请他帮忙出谋划策改制。
李琩道:“若有個万一,朕希望对郭将军夺情任用。”
所谓夺情任用,就是强行把郭子仪喊回来。
“臣领旨谢恩。”郭子仪退了下去。
待郭子仪离开,李琩到政事堂找到封常清,直言道:“郭将军请求辞去所有职务回家守孝,朕同意了。”
封常清一怔,想了想,道:“功成身退,等待时机,是智慧之举。”
李琩道:“他还预测朕要改革军制。”
“陛下之前已经在兵部多设了一个司部,确有改制前兆。”封常清跟着分析,“自安禄山叛乱后,朝中议论纷纷,都希望削弱节度使的权利,特别是文官,他们觉得武将野心勃勃,最好能用文官节制武将。”
李琩道:“那你怎么想?”
“利器在手,杀心自起,武将权利过大,确实容易起别的心思,可文官毕竟不通军事,让文官节制武将,于战事不利。况且臣以为,无论文官还是武将,谁掌握了大全,都容易变质。”封常清先做了反驳,接着道:“关键是如何既能把权利收回来,又能稳固边疆。”
李琩道:“你有想法吗?”
封常清摇摇头,道:“臣没有思路,不过臣倒是觉得陛下改军制不用操之过急。”
李琩道:“说说理由。”
封常清道:“原因有三。第一,叛乱刚平,如果现在就大刀阔斧的改革,恐怕引起动乱,军队动乱,非同小可。第二,陛下雄才大略,精通军事,威望更是如中天之辉,现在谁也不敢动乱。第三,边境未稳,削弱边帅权利,等于削弱其战斗力。因此臣觉得军队改制,可以缓慢进行,在不痛不痒中逐步完成。”
李琩觉得颇有道理,点点头,想了想,问道:“边境政策上,你觉得大唐应该锐意拓边,还是采取守势?”
封常清道:“这两年,当采取守势,待内部稳定,百姓富足后,再锐意拓边,不过拓边的收益是个问题。”
李琩道:“仔细说说。”
封常清道:“幽州、卢龙以北,契丹、室韦之地,气候严寒,漠北回纥之地,以游牧为主,这两块地方,都不是农耕区,我们打赢了,难以经营,打输了,动摇国本,大唐立国到现在,采取的一直是羁糜政策。”
封常清说话的逻辑并不是很清晰,但意思表达出来了。
幽州平卢以北,就是东北这一块,现在并不是以农业为主,而是以渔业和游牧业为主。
唐朝对这一块,一直采取羁糜统治,直到渤海国、契丹、女真在东北开发之后,东北的农业基础才发展起来,这也是明朝能迁都的原因之一。
至于漠北,在中国古代,从头到尾都是以游牧为主,游牧的特点,就是居无定所,漠北政权一般都打不过中原王朝,但是中原王朝也不能彻底消灭他们。
无论唐朝还是明朝,对漠北政权的政策都高度相似,从建国初期想深入管理,到中期的扶持亲中原势力,平衡各方力量,到后期失控管不住。
朱棣就想过在有生之年把漠北政权彻底打残,于是五征漠北。
朱棣打了五次,确实把漠北政权打残了,但是也把大明打虚了,因为农耕文明的每次远征,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庞大,而游牧文明,则十分擅长迁徙逃跑。
最后,中原王朝发现一个共同问题,要想打漠北政权,关键不是打不过,而是找不到人,而且伱把这个漠北政权打残了,过几年,又重新崛起一个。
但是,你又不能不打,因为你不打他,他就要来打你。
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问题,如果打,既打不死,经济收益又只能纯亏,如果不打,他又要打你。
那怎么办呢?
只有平衡,也就是不让漠北一家政权做大。
但是玩平衡,很考验君主的个人能力,君主能力不行,玩脱了,也就完蛋了。
对漠北,李琩现在也解决不了,只能先平衡,然后再考虑学习一下明朝卫所制度。
李琩沉思半晌,道:“对漠北,表面和回纥的亲密关系要维持,同时暗中扶持葛逻禄、黠戛斯等势力。”
封常清道:“回纥自持平叛有功,占着三受降城不走,今天他们的使者还来奏报,说希望大唐把三受降城赏给回纥。”
封常清说着,将最上面的回纥奏书呈给李琩。
李琩接过看了一眼,问道:“他们的使者呢?”
封常清道:“还在鸿胪寺。”
李琩道:“把他抓起来,让回纥退到之前的位置。”
“是不是要先谈判?”封常清有点犹豫,“回纥在平乱中确实有功,若是我们把他们使者抓起来,可能会让关系恶化。”
李琩道:“他们平叛有功,我自有封赏。而且回纥以游牧为主,并不是真的在乎三受降城那点土地,他们想看的,是我们的态度,做朋友,也得看谁主动。”
封常清道:“臣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