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400章 新的开始(完结章)

第400章 新的开始(完结章)

    与路人一番交谈后,李琩和杨玉环一起进入集贤坊,来到杨玉环曾经的住处。

    杨玉环住的府邸,几经转手,现在不知道被谁买下,开发成了专供别人瞻仰的旅游点。

    两人交了钱入府,并肩走着。

    李琩望着四周的“风景”,问道:“我们要不要把这里买回来?”

    杨玉环摇摇头,笑道:“现在比以前过得不够好,才会经常沉湎于从前,就像天宝后期,大家沉湎于太上皇的开元之治一样。臣妾现在日日心满意足,不想把精力用于沉湎过去,想把精力用于现在的每一天。”

    李琩笑了笑,道:“这样看来,我们这些年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自然没有白费。”杨玉环挽着李琩的手臂,“若不是郎君,洛阳不仅不会如此繁华,恐怕还陷于叛乱的狼籍之中。洛阳的兴衰,也是大唐的兴衰。”

    “是啊。”李琩点点头,道:“洛阳地处大唐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最近有大臣谏言大唐迁都洛阳。”

    杨玉环道:“那郎君怎么想?”

    李琩道:“洛阳居大唐之中,四通八达,盛世都城于洛阳,可震慑天下,可一旦有战事,洛阳也会首先遭受战争。”

    杨玉环道:“现在正是盛世。”

    李琩道:“纵古观今,没有哪一个王朝因为都城选得好就不灭亡的,无论广厦千万起,还是九重宫阙崩塌,都是城里城外的人共同造就。迁都洛阳彰显盛世,不如让百姓富足、国家强盛来得实在。”

    杨玉环赞同的点头,道:“郎君圣明。”

    李琩回之一笑。

    两人在集贤坊逛了会儿,又在洛阳城中四处晃荡,直到日落才回洛阳皇宫。

    次日,李琩在官员的安排下,以皇帝身份正式与洛阳官民见面,与民同乐。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琩先在洛阳住了半个月,又沿江去江南巡视了一番,最后才返回长安。

    李琩回到长安,张光晟和封常清先后禀报了两件事。

    第一件,张光晟禀报李隆基不仅没有复位的心思,身体还越来越差,行动迟缓如蜗牛,记性也越来越差,很多事都已经开始忘记了。

    第二件,封常清禀报太子李佑理政得体,颇有李琩的风格。

    张光晟和封常清禀报完,刘晏朝呈上了李琩一路的花销账册。

    虽然李琩要求一路节俭,但帝王起码的规格还是要有,因此一趟下来,还是花了不少钱。

    这让李琩又一次感受到了做好皇帝的无奈。

    想当好皇帝,就不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李琩不由感慨道:“都说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朕虽然坐拥大唐,能见的地方,却不过长安大小,能听到的消息,不过几人之言。”

    刘晏道:“我们的眼睛很小,一片树叶就能挡住,关键在于怎么看,有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有人一叶知秋,见天时天命。”

    李琩道:“若朕以长安之秋见天下之秋,便难免会以一人之人,夺天下人之心。”

    刘晏想了想,道:“陛下可在各地设巡院,在交通主道上都设驿站,专门收集各地的信息。”

    李琩一怔,有些犹豫。

    刘晏连忙解释道:“这些巡院、驿站,不是用于监督、收集官员的信息,而是收集各地的天时、物价信息,以便于朝廷了解各地食货轻重,掌握百姓的收成情况,这样既能方便朝廷做财政决策,也能知道、甚至预测何地有灾情,方便朝廷赈灾。”

    听刘晏这么一解释,李琩明白过来了,道:“如此便依士安所奏。”

    “陛下圣明。”刘晏奉承一句,转道:“臣偶然识得一人,姓杨名炎,此人于财政颇为擅长,臣想举荐他入朝为官。”

    历史上,就是杨炎率先提出的两税法,因此李琩知道这人。

    同时,李琩还知道,历史上刘晏的死和杨炎有直接关系。

    但此一时彼一时,善用人者,应该对所用之人扬长避短,因此李琩同意了刘晏的举荐,道:“照准。”

    接着,就是大臣们奏请改元。

    这一次,李琩没有拒绝,同意继德七年过完后,便改元至元。

    继德七年十月,封常清请辞左相之职。

    李琩同意了,但授予封常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务,让他依旧参与议政。

    同时召以前的陇右道的旧将相聚。

    宴会上,李琩请高仙芝出任左相,高仙芝不应。

    李琩先和大家追忆往昔,最后分析局势,道:“现在北面回纥壮大,与大唐边境时有摩擦,东北契丹改制未完,渤海国、室韦、新罗等虽然暂时臣服,但难保以后不会有异心,西面大食渐有进西域之心,还有吐蕃虽然势弱,但依旧是大唐心腹之患,大唐需要诸位弟兄勠力同心。”

    众人听了,都表示愿意继续为国效力,高仙芝也同意出任左相。

    继德七年十一月,李琩和众臣讨论两税法的修订。

    同月,棉花的种子引入,来年就可以试点种植,同时,筹备出海的事宜已经准备妥当,李琩让杨良瑶和贾耽领航,授予两人持节,让两人挑选时间出海。

    ……

    继德七年十二月初六,长安下起了大雪。

    李琩与后妃们吃着晚宴。

    李琩道:“过了最后这几天,明年就要改元,改元就要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你们有什么想要的,我可以赏你们。”

    韦娴懿想了想,道:“明日妾身想和阿郎一起堆雪人。”

    “可以。”李琩答应下来,“还有吗?”

    韦娴懿摇摇头,笑道:“没有了。”

    李琩看向何锦。

    何锦道:“妾身想和阿郎一起织一次布。”

    李琩点头,道:“还有呢?”

    何锦讪讪笑道:“妾身还想去长安最大的赌场好好豪赌一场,不知阿郎是否准许?”

    “照准。”李琩同意了,然后望向阿绮丝。

    阿绮丝道:“妾想挑选十匹骏马。”

    “四匹?”李琩没听清楚阿绮丝的咬字。

    阿绮丝比了一个十。

    “可以。”李琩笑了笑,道:“你告诉我一个事,我再给你一个赏赐。”

    “什么事?”阿绮丝疑惑道。

    李琩道:“在歇儿河边,你究竟写了什么?”

    阿绮丝回忆起往事,带着笑容道:“我不说。”

    李琩道:“开年后,你阿兄会来长安朝贡,你不想见他吗?”

    阿绮丝道:“阿郎可以问我阿兄。”

    李琩摇头笑笑,道:“那是我们的秘密,不方便说出去。罢了,就让它成迷也挺好。”

    阿绮丝开心道:“多谢阿郎。”

    李琩又看向张木槿。

    张木槿给李琩盛了一碗汤,道:“妾身可以明晚偷偷告诉阿郎吗?”

    “也可以。”李琩答应下来。

    阿绮丝插话道:“槿妃姐姐不会就是想侍寝吧,大方说出来,我们又不会笑话你。”

    其余几人闻言,一阵哄笑。

    张木槿也不辩解,只微微一笑。

    吃完饭,其余人退下,房里只剩下李琩和杨玉环。

    杨玉环道:“大臣们虽然明面上奏请改元,但暗地里却心存担忧。”

    “担忧什么?”李琩问道。

    杨玉环道:“太上皇改元天宝之后,日渐怠惰,大唐也跟着江河日下,因此大臣们担心,郎君会步太上皇的后尘。”

    李琩道:“那你觉得我会吗?”

    “不会。”杨玉环语气笃定,沉思片刻,道:“还有,李腾空回长安了,是臣妾……”

    “今天是什么日子?”李琩打断杨玉环。

    杨玉环笑道:“臣妾和郎君,就是十二月初六大婚。”

    李琩道:“我们今天只谈风月。”

    “今日宜做昏君吗?”杨玉环起身,站到李琩身边。

    李琩起身,搂住杨玉环,道:“以后我们的日历上需要注明,十二月初六,是昏君日。”

    杨玉环咯咯而笑,道:“那我们还数九吗?”

    “当然。”李琩点点头,“你每天唱一句,八十一天唱完,合成一曲。”

    杨玉环道:“好呀,只要郎君不腻就行。”

    李琩道:“我这一生只在做两件事,一件是让你一直陪在我身边,一件是让大唐中兴,百姓安居乐业。以前如此,以后也是如此。”

    杨玉环道:“臣妾平生两愿,一愿郎君平安喜乐,二愿四海升平。”

    杨玉环说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李琩,眼里满是浓情蜜意。

    两人情到此处,不再多说。

    外面风雪交加,房间里滚烫火辣。

    过了许久。

    李琩趴在杨玉环的肩头沉沉睡去。

    杨玉环听着李琩平静的呼吸,看着李琩舒缓的眉头,知道李琩睡得很安稳,睡得很香。

    杨玉环默默看了李琩好一会儿,转头看向窗外。

    她心想,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是个好年头。

    明年,忠良毕力,四海升平,大唐到处都是稻谷香,棉花开满山野,大唐将士所向披靡,舰队扬帆远航,百姓越来越富足,人人安居乐业……

    明年,是唐皇李琩执政的至元元年,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想到此处,杨玉环侧头在李琩脸上亲了一下,露出幸福的笑。

    ……

    ……

    ……

    (全书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