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不疑抱拳道:“好是好,只怕有人进言,说我们九部内阁擅权,架空了汉王。”
叶坤笑了笑:“目前这个九部内阁,我觉得挺好的。以后怎么安排,再说吧。”
秦丑又说道:“汉王,姜有宝托我问你,过年回不回许昌?如果不回去,要不要把王后娘娘和夫人们,送来襄阳团聚?”
这时候距离过年,只有半个月了。
姜有容等人在家里,都思念叶坤。
叶坤苦笑道:“把王后娘娘和夫人们都送来,人员多,队伍庞大。你们肯定又要骂我劳民伤财。所以,还是我回去吧。”
襄阳距离许昌,没有多远。
有平整的大道,快马加鞭,朝发夕至。
叶坤一个人回去,当然比夫人们都过来,方便多了。
桑不疑松了一口气,抱拳道:“既如此,不如我们留下几个人,在这里办公,等着汉王一起回去吧。”
“你是怕我不回去,派人监视我吧?”
叶坤没好气:“桑不疑,你比马昭和老头子管亚夫,还厉害!”
九部大臣之中,马昭和管亚夫,是最强硬的,坚持原则,死不退步。
现在诸葛丰去世了,管亚夫年老多病彻底告退,桑不疑就是九部总理,内阁第一人。
可是这个桑不疑,比马昭和管亚夫,更加难缠。
叶坤觉得,自己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太好过。
桑不疑装厚道,笑道:“汉王,我也是为了朝廷国家,为了神州百姓啊。不派人监视你,怕你钻进实验室,三年都不出来。”
众人大笑。
叶坤耸耸肩,让工部大臣马正阳、交通水利部大臣叶青阳留下,学习了解新技术。
其他人,滚回许昌办公去。
襄阳太守唐礼,前来汇报,说是交流大会,已经准备好了,约定在明天,大学大礼堂里,邀请天竺僧侣、罗马大秦的学者、华夏百家代表、大学教授,一起参加。
叶坤看着桑不疑,说道:“既然大家都来了,明天就一起参加交流会吧。”
桑不疑笑道:“如此口舌之争,汉王为什么如此慎重?”
“这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不是口舌之争。”
叶坤翻白眼:“明天让你们看看,那些蛮夷外邦当中,有多少舌辩之士!咱们一起上,还不一定辩得过人家。”
“不会吧,一帮蛮夷,这么厉害?”桑不疑还不信。
“人家也是文明古国,别小看了人家。”
叶坤摆摆手,让大家去休息,养好精神,参加明天的辩论会。
晚上,张泌大天师的侄子张羽真又来拜见叶坤,信心十足,说自己约好了十几个道家雄辩高手,明天必胜无疑。
叶坤微笑点头。
次日。
早食过后,襄阳大学大礼堂,各方精英,陆续到来。
这次会议,不设主席台。
只有三个方队,呈三角形布局,各自坐定。
每个方队,也就六十人左右。
十几个记录员,分布在各个方队身后。
天竺方面,来的都是僧侣。不过这时候的僧侣,还有头发,不是后世的光头。
叶坤站起来,走到三角形中间的空地上,发表开场白:
“文化与思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灯塔,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华夏神州,有几千年的历史,出现过许许多多了不起的文化人和思想家,比如三皇五帝、文王武王、老子孔子、墨子孙子……
罗马和天竺,同样也是文明古国,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出现过许多了不起的大人物。
我们今天在座的,都是古人的弟子和学生,继承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并且有所进步和突破。
但是东西方的文化不一样,思想也不一样。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就会引起误会和歧义。
今天邀请大家来开交流会,就是为了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一起讨论进步。”
接下来,襄阳太守唐礼起身,给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各路精英。
介绍完毕,交流辩论正式开始。
罗马大秦的学者,首先发难,向道家代表张羽真提问:
“你们华夏国,有百家学派,请问这一百家,哪个学派最好?”
张羽真笑道:
“天地之间,有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请问,哪一个节气最好?田垄之中,有五谷杂粮,都可以用来充饥。请问,五谷之中,有没有好坏之分?
华夏国百家学派的存在,亦是如此。顺时而生,顺势而成,并无好坏之分。如果真的有好坏,那么天道昭昭,自然会隐恶扬善,将不好的学派淘汰下去。”
叶坤闻言,有些惊喜。
看来张羽真的口才不错,针对这次辩论,也做了功课。
双方继续辩论,大将轮流上阵,唇枪舌剑,精彩不断。
辩论到激烈之处,罗马大秦的学者,抛出一个陷阱题,询问张羽真:“请问张先生,你能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叶坤闻言,立刻抢答:“这道题,我来回答。”
众人都转头,看着叶坤。
叶坤笑道:“罗马大秦的文化,继承了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有学问家提出一个论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因为河水在流动,水文在变化。一条大河,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譬如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不一样,因为昨日之我,没有今日这么老。
这个希腊学者的话,是对的。但是相对于我们华夏国道家的观点来说,又显得太简单了。他强调了变化,但是没有揭露变与不变、矛盾与统一。
我们道家的太极八卦图,就能很好诠释对立与统一、动与静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的解释,可以让张羽真先生详解一下。”
张羽真闻言,这才知道叶坤抢答,是为了提示自己,感激地一抱拳,接着叶坤的话,展开一番讨论。
罗马学者被叶坤侃蒙了,只得点头认输。
天竺僧侣队那边,站起一人,问道:“请问华夏国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又是多少?”
这些僧侣来到华夏,也有几年的时间,勤奋好学,精通华夏文字和语言,都不需要翻译了。
张泌笑道:“我们最大的数,是无极,也就是没有尽头。天地万物有阴阳,数也有阴阳。无极大数,大到没有尽头,那么相对应的,无极小数,也就小到没有尽头。”
僧侣皱眉,又问道:“海里最大的鱼,有多大?”
张羽真反问:“你们的鱼,有多大?”
僧侣说道:“根据天竺历史记载,海里大鱼,有万万斤之大,一口可以吞没大象。”
“这才多大呀?”
张羽真搬出了庄子,说道:
“我们道家庄子记载,任公子钓鱼,以五十头大象为诱饵,蹲在会稽山上,投杆到东海钓鱼。三年后,钓来一条大鱼,搅动整个东海。这条大鱼,比泰山还大。切成肉干,从制河以东,到苍梧以北的人们,吃了几十年,还没吃完。”
众人一起大笑。
天竺僧侣沉默半晌,问道:“请问各位,人死之后,灵魂和思想,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