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大明:国舅凶猛 > 第一卷 第154章 皇家马车另辟蹊径

第一卷 第154章 皇家马车另辟蹊径

    “你这个算的不对,我就知道你算数不如谷大用,可惜谷大用去帮二舅修晒场了。”

    朱厚照看着五大三粗的张永,怒其不争的摇摇头,回头又看见刘瑾算错了,抬手就推了一下。

    “你不用算,用脑子想一想,一刻钟过一辆,人受得了,牲口受得了吗?再说没有客源,还不得赔死啊!”

    刘瑾等人抓耳挠腮,跟着急的猴子一样,朱厚照可是太难为他们了,就他们这文化水平,加减都费劲,还弄上乘除,太难了。

    此时丘聚眼尖,看到了朱佑樘,急忙拽了朱厚照的衣袖一下,“陛下,万福金安。”

    朱厚照没想到父皇会到这来,也急忙行礼问安。

    “阿寿,忙什么呢?”朱佑樘说话的时候已经到了近前,看一眼也觉得有些眼晕,但大概记得朱厚照这些人使用的是阿拉伯数字,和传统的数术差不多。

    朱厚照腼腆一笑,“前几天跟二舅恢复了书信联系,我不是烧制出了水泥吗?北方还是内陆又没地方修筑晒场制盐,就询问二舅,水泥还有没有别的用途。”

    朱佑樘来了兴趣,“二郎怎么说的?”水泥他知道,修筑晒场的主要材料,据说修筑好的晒场能用好些年呢!

    “二舅说水泥混合石灰,鹅卵石就是混凝土,用来修筑城池固若金汤,用来修路也结实的很,不要日晒雨淋,后来还建议我可以在宛平筑城,在京城内修筑公共交通,最紧要的就是修茅房……”

    其他几种都没有经济效益,唯独公共交通不一样,按照张骥所说是个来钱的买卖,朱厚照一下就上心了。

    和张骥呆久了,朱厚照也学会了凡事谋定而后动,做好企划的习惯,只是刘瑾等人不太给力,拖后腿了。

    朱佑樘听的不太懂,朱厚照就现学现卖给朱佑樘讲什么叫公共交通,用水泥修路,固定的时段固定的马车载客,固定的收费。

    其实张骥给朱厚照说的就是一个公交体系,但这个买卖一般人干不了,偏偏朱厚照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马匹,皇家可是有御马监,皇家平时能用几匹马,还不如拿出来搞创收呢!

    朱厚照又拿出来他规划的公共马车的路线,“父皇,您看,这就是修成以后的皇家马车路线,整个京城都囊括其中,没有留下死角,最远的一段,跑下来需要半个时辰。”

    朱佑樘看着路线图,“怎么收费呢?不能是一样的假钱吧?”

    “父皇英明,按照我和二舅的研究,要用距离衡量收费的标准,马车停靠五站是一个价,五站以上是领一个价,最开始就是分两档,一档收费十文,一档收费十五文,等客流量上来了,今后还可以增加货运的项目。”

    朱佑樘第一感觉就是贵了,“这么贵,能有人坐吗?”

    “父皇放心,已经在做论证和调查了,根据城管大队的问卷调查,这个价钱还是合理的,二舅也说开始不用赚钱,要培养百姓的出行习惯,等习惯成自然,生意肯定就好了。”

    “那你们算过,能赚多少钱吗?”

    “按照京城的人口,出行的需求,保守估计一天流动的人口就在三万到五万人之间,乘以十,每天的资金流动在三百贯到五百贯之间……”

    这样简单的算数,朱佑樘还能算的出来,就按照朱厚照保守估计,一天三百贯,一个月就是九千贯,一年就是十多万贯。

    别小看一年十多万贯,但这只是保守估计啊!而且在朱佑樘看来,一年白得这些银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这可是开源,远比节流有建设性和开创性。

    而做到这一点的则是他年仅十几岁的儿子,还有那个被他一直溺爱的小舅子,这可以说是双喜临门。

    “阿寿,这个皇家公共马车要尽快做起来,是需要用到御马监是吧?刘瑾,朕命你担任御马监少监一职,统筹除了御马之外的马匹用度,配合太子尽早成事。”

    刘瑾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砸到身上,御马监少监,也算是混出一个小名堂了,当即大礼拜谢朱佑樘隆恩。

    就这么一件事,已经让朱佑樘心中的天平朝张骥倾斜,因为事实证明张骥其他方面不靠谱,唯独搞银子没出过差错,暂时一年三百万两的盐课,朱佑樘肯定要攥在手里的。

    因此第二天早晨,攻击打压张骥的人还是那么多,朱佑樘却一反常态的乾纲独断,召令内阁和户部商讨完善大明沿海盐场包税事宜,在张骥奏折的基础上修缮一二,就差明白的告诉所有人,就这么办了。

    三位内阁大学士,大眼瞪小眼,不知道一直还在犹豫的弘治天子为何态度鲜明且坚决,他们哪知道朱佑樘被张骥甥舅二人的PPT给说服活心了。

    内阁又把侣鐘这个户部尚书找来,刘健把召令往侣鐘面前一放,“我知道户部不同意包税,那么户部今年从盐课上,能征收三百万两盐课吗?”

    侣鐘摇头,“这不可能,最多也就能征收一百三十万两,建昌侯在误导陛下,在欺骗朝廷。”

    李东阳把张骥的奏折翻开,“建昌侯已经说了,会先行筹集一半的盐课税银,也就是一百五十万两,银子不够拿庄田冲抵,如果到年底凑不够税银,明年就不包税了,等于是户部白得一百五十万两。”

    张骥如此破釜沉舟的举动,真金白银往外掏,让侣鐘没词了。

    谢迁也怀疑张骥的动机和实力,但先给银子太有说服力了,谁也挑不出毛病,当然,如果张骥敢赖账,那张骥名声败坏也就不用混了,倒是算间接除掉一个外戚祸害。

    三个大学士意见一致,侣鐘哪怕身为户部尚书,也只能点头答应,但他还是把丑话说在前面,看到张骥上缴的一半盐课税银,户部才会予以配合,让张骥把沿海盐场全部吃下。

    而侣鐘回到家,脸上自然就流露出异样,侣端好奇,关心的问了一句,才知道内阁即将行文,大明盐场要彻底变天,不由得慌了手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