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大明:国舅凶猛 > 第一卷 第180章 摸底

第一卷 第180章 摸底

    户部,尚书侣鐘正在和吏部尚书马文升谈话,在公私两面,二人的关系都不好,但涉及到京察,谁也不敢马虎。

    马文升不觉得自己在公报私仇,如果户部的官吏没毛病,他就算鸡蛋里挑骨头,不也白费劲吗!

    左右侍郎秦纮和王俨,再就是各司的郎中,主事,员外郎,此刻都集中在大厅内。

    马文升和侣鐘不咸不淡的说完,立即让人进场开始京察。

    吏部的考功司等官员,按照以往的惯例,按部就班的开始了。

    张骥没有暴露身份,甚至还乔装打扮了一下,而他的四个妾室也是如此。

    一行五人和其他吏部的人进驻度支司,从今年的收支账目开始核查。

    度支司的官吏不敢有丝毫怠慢,从郎中到打杂的,都积极的配合,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沈琼莲等人跟张骥学习新式记账法,最少的都有三个月,基础无比扎实,就连学习时间最短的徐敏涛,也因为天赋加持,算起账来有模有样。

    度支司的人有点懵,因为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张骥这一组的人在干什么。

    阿拉伯数字,科学先进的审计方法,使度支司的人像是在看天书,看了没有懂。

    都说古人对数学不重视,这样说来其实也没错,因为这是一小撮人的领域,寻常人谁没事还看个多元方程,函数微积分啊!又不是吃饱了撑得。

    张骥记得以前看资料的时候,清朝的康熙似乎会微积分,他还看过康熙做微积分的题目,一点都不具备普及性,和规范数学差的有点大。

    把这些纷乱的心绪摒除,张骥一点点的梳理着度支司的账目。

    由此也可以对大明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户籍状况有一个直观且清楚的了解。

    张骥只想说,一两银子都是好的,因为大明的经济状况实在不怎么样。

    此时已经有人提出了弘治中兴的说法,不止是歌功颂德拍弘治天子的马屁。

    因为弘治天子朱佑樘干的确实不错,从仁宣之治后期,历经朱祁镇两兄弟,再到成化宪宗皇帝朱见深,整个大明的岁入和支出,一直深陷财政赤字当中。

    也就是到了弘治朝,在朱佑樘的励精图治下,国库终于有富余的钱财了。

    虽然不多,每年少则十万两,多则三四十万两,但这可是余钱,不用再寅吃卯粮,已然是了不得的成绩。

    而税收的增加,还得益于人口户数的增长,是人口基数的增加,促使了税收的增加。

    张骥也是第一次直观的看到,大明有多少户口,总人口已经超过七千万,如果再加上逃户流民和被隐匿的户口,算做八千万也不算夸张。

    小一亿人口,张骥可没有丝毫的高兴,因为按照历史规律,一旦人口达到一个峰值,必然会伴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和人祸。

    实在是养不起这么多人,这也是张骥为什么想开启大航海的原因。

    只有从发现的南美洲等地带回番薯和玉米的改良品种,再加上千百万年来积攒的鸟粪岛屿,主要是蕴含氮肥的鸟粪,这种天然的化肥,才可以爆出粮食。

    清朝为什么能支撑四亿人口?不就是多了番薯这个大杀器吗!还因此落了个康乾盛世的好名声,若是没有番薯,别说康乾盛世,老百姓啃树皮吃草根,也支持不起四亿人口的消耗啊!

    张骥再次把自己的思绪扯回来,然后就看到沈琼莲在对自己眨眼睛。

    “夫君,这里有问题。”沈琼莲经验丰富,查的又是两淮地方每年和度支司对接的数据,很快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今年解送的税银和去年存在出入,但是度支司记录的支出却和往年持平,这里面就有十九万两的差额对不上。”

    这仅仅是一年的,涉及到盐政的,除了两淮,长芦,还有内陆的盐池,四川的井盐等等。

    找到这个突破口,张骥心神振奋,眼神示意沈琼莲不要声张,慢慢查,细细查。

    这一查,不说其他地方,仅仅是度支司就是一笔烂账,漏洞不小,单单是这一点,就够度支司喝一壶的。

    查账不是目的,查人才是关键,得感谢古人的智慧,不但在建造器物的时候,要留下工匠的名字,就连这些数据账册,都有经手人的签字画押。

    一一把这些人都记录下来,然后继续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弘治六年。

    这个计算量可不小,第一天张骥亲自去了,其后的六天张骥并没有再去,而是按照查出来的名单开始在暗中布控。

    除了度支司,沈琼莲等人又查了其他司,等于捋了一遍户部最近几年的情况,了解了大明的家底。

    数据造价肯定存在,但有数据才能说明问题,把水份挤出去,大概可以得到相对真实的状况。

    “这个家,不好当啊!”张骥拿到了户部的数据,看过之后唏嘘不已。

    沈琼莲等人已经返回家中,这次对她们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等于在了解一个国家的运转方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洞悉了一个国家的本质。

    张骥的概括就是,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者,的确是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社会。

    怪不得从明朝开始,在外贸上就一直是贸易顺差国,流入了世界上最多的白银,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都让外国毫无办法,最后还是被巨舰大炮轰开了国门。

    “夫君,这是我们整理的名单,一共三十七人。”

    沈琼莲把一份名单递给张骥,“可以确信,他们在盐政上录入的都是虚假的数据,还有一些记录的数据甚至是随手乱填的。”

    张骥嘴角一抽,这不是跟手填那啥一样吗!

    张骥觉得可以对那些小人物,但却是非常关键的人物收网了。

    通过这些具体的经手人,可以挖出户部的几个大蛀虫,这其中难保没有两淮事件的幕后黑手。

    “怎么了?还有事吗?”张骥拿着名单准备去找郭宁,让郭宁按照名单抓人的时候,发现沈琼莲脸色有异,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