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袁术的野心已经控制不住的时候,随着袁叙一封书信前来,彻底激发了袁术心中的野心,将袁术称帝的想法达到了巅峰。
在袁术看完袁叙的书信,当即拍案而起,满面的不服气,咆哮不止地说道:“我袁术才是天命之人,这个传国玉玺是我的,谁也拿不走!”
袁术之所以这么的愤怒,完全是因为袁叙在这封书信里面表现出了十分“懊悔”的意思。
袁叙书信的大致内容是:“公路兄长,庐江郡我不要了,全部都还给你;你赶紧把传国玉玺还给我,我要给本初兄长。
自从我用传国玉玺跟你换了庐江郡等地之后,回到襄阳城没有多久,我的身体就开始出现诸多不适,直到现在已经是疾病缠身。
为此已经吃了很多药,但是都不见有所好转,现在卧病不能下床行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近几日,荆州突然来了一个世外高人。
世外高人看出的病因,是因为我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导致逆天而行,会折寿的。
就是因为我把天子之物的传国玉玺给了不是没有天子命格的人,所以才有了这一劫。
那个世外高人还说了,如果我不尽快把传国玉玺送到本初兄长手上的话,恐怕有会生命危险。
现在世外高人已经帮我施法了,可以保我十天之内身体恢复正常,让我抓紧时间把传国玉玺要回来,然后火速送到冀州去,给本初兄长。
可是冀州距此千里迢迢,短短十天的功夫,怎么可能把传国玉玺送到冀州去。
在我诚恳的请求下,世外高人又给我出了一个缓解的办法。
世外高人算出西凉马腾的女儿乃是有福之人,娶了话可以旺夫。
于是当场世外高人马上施法,又给我争取了一段婚娶的时间,让我派人马不停蹄地前往西凉,立刻下聘礼给马腾的女儿,然后在西都长安城迎娶马腾的女儿,用来给我冲喜。
这样一来,马腾女儿旺夫的命格就可以暂时替我抵挡住这道“大不敬”的大劫。
如此一来,我就争取到了几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传国玉玺送到冀州去。
公路兄长看在我们两个是兄弟的份上,请速速将传国玉玺送到冀州去,献给本初兄长,弟袁叙感激不尽。”
光光只是这些还不够,在书信的最后,袁叙还特意地补上了几段对袁术扎心的话。
“公路兄长,你听兄弟我一句劝吧,公路兄长你压根就没有当皇帝的命。”
“依我看,只有本初兄长他有皇帝的命,我们以后还是老老实实跟着本初兄长混,以本初兄长马首是瞻,好好听他的话。”
“如果将来等本初兄长一统了天下,登基称;说不准本初兄长他念及我们听话懂事,心里一高兴,也能给我们两人封个王当当。”
一向看不惯袁绍,非要跟袁绍比个高下的袁术,看完袁叙这封恭维袁绍有皇帝命的书信之后,当然是暴跳如雷,气得火冒三丈,直接把袁叙的书信直接撕了个粉碎。
什么叫“我袁术没有当皇帝的命,只有袁绍他有当皇帝的命!”,这是什么话!
什么叫“让我袁术跟着袁绍混,将来他一高兴也能给我袁术封个王当当!”,这是施舍吗?
袁术一怒之下,书房里就有出现多道陶瓷碎裂的声音。
砸完陶瓷,袁术还不解气,还高声对着书房喝道:“来人啊!”
得到袁术的呼喊声,立刻就有两个士兵进来。
袁术怒气不消地下令道:“给我把荆州的送信的使者乱棍打出去!”
这两个士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随即立刻抱拳道:“诺。”
正当两个士兵退到书房门口时,袁术突然想到了什么,又变得冷静了下来,又朝令夕改道:“等等,先不要管荆州的使者,你们现在外面候着,等我通知。”
两个士兵再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诺”,就退到了书房外等待袁术下一步的命令。
袁术之所以能冷静下来,是因为他准备称帝了,想着如果这个时候和袁叙撕破脸皮,又不太好。
毕竟袁叙的地盘和袁术相互接壤。
于是袁术思索再三,磨墨提笔也给袁叙写了一封回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此来“据理力争”一番。
袁术的回信大致内容为:承高,看到你的书信得知你病了,兄长我一时间心急如焚,顿时感觉茶饭不思,心中恨不得让兄长我来替你生这个病。
不过承高你可不要相信那个什么世外高人的话,我猜测那个人应该是袁绍那个贼子派来忽悠你的。
就在前几天也有这么一个人,他自称是世外高人,然后用着差不多的话术,说袁绍有天子命,让我听命于袁绍,就可以颐养天年。
结果被我当场给识破,立刻命人把他拿下,经过一番严刑拷打之后,他也承认是袁绍派他来忽悠我的。
至于你说你卧床不能起,兄长认为你可能是中毒了。
兄长猜测应该是府中一些见钱眼开,利欲熏心的人被袁绍给收买,然后趁机给你下了一些毒,这才导致你生病的,最后再假借传国玉玺之名,想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坚不可摧的亲情;
当然啦,也有可能你是凑巧这个时候病了。
反正你生病跟传国玉玺没有一点关系。
你可以静下心好好想一想,如果你的病真的跟传国玉玺有关,那么为什么你给我传国玉玺的时候没有事,而我得到了传国玉玺之后也没有事。
说跟传国玉玺有关系,那都是无稽之谈。
所以,承高你千万不要上当,听从那个世外高人的人,以免惹得天下人耻笑。
之后袁术还写了不少关心袁叙的话。
书信的末尾,袁术也特意加了一段话。
“承高,将来兄长我成就大事了,一定不会忘记兄弟。到时候我就加封你为一字王,跟我一同共理朝中大大小小的政务,管理属于我们袁家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