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大魏风华 > 第三百零五章 午朝

第三百零五章 午朝

    魏国宫城。

    宫阙间的回廊外,花草树木随着夏天的到来变得越发青葱茂盛,被宦官引着去议政殿参加午朝的杨溥转头看了一眼外面炽烈的阳光,想起那封昨天送到京城的战报,感觉笼罩在整个帝国上空让人窒息的乌云,终于是如同春季的阴雨一般,彻底过去了。

    这让他的心情好了许多,连因为接连不断的忙碌,越来越差的身子都重新充满了一些活力。

    成为帝国首辅的这半年其实并不好过,以前不在这个位置的时候,他总是觉得张怀仁那个缝补匠做事太过抠抠搜搜,一点都不大气,可真等到自己坐上这个位置,才明白原来有时候缝缝补补比推倒重建更需要勇气与耐心。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要讲一个天分,杨溥许多年前就知道自己读书不算出彩,要不然也不会一开始考科举就落第,后来在官场沉浮半生,他觉得自己施政和为官都还算是可圈可点,但拿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主导着整个帝国方向的权力时,又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也许还是因为他想做的事太多,也许是他的性格注定了不适合这种已经快走到尽头的王朝。

    道理他都很懂,他知道现在的大魏需要什么,需要的是春风细雨来让所有人喘一口气,需要妥协需要让步,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做一些不会被他人理解的事情。

    但他也有自己的理想,想要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想要在执政的过程中完成那些远大的目标,他从来不自诩为什么正大光明的人物,他做官时手脚也不干净,他可以为了达成目标用尽所有手段,比起让万千百姓日子比之前过得更好一点,他更希望自己执政时能收复河套与燕云十六州,完成大魏开国以来没有人完成的事业。

    而不是像张怀仁那样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死在这个位置上,甚至死后还要被拉出来鞭尸,没人知道他为这个帝国付出了什么,百姓们也不知道曾经有个人在内阁为了他们的生计劳累到吐血都顾不上。

    这么一看,自己和张怀仁的确是差得太远了,他那样的人,才是行走在光明里的。

    走过一个转角,杨溥停住脚步,他遥望着远处依稀可见的太极殿,那是帝国的中枢,是百官上朝的地方,自己在这剩下的短短几年,或者十几年时间里,能做到些什么呢?

    他沉默了很久,突然很悲观地意识到大概之后的那些年,无论他想或是不想,都只会在内阁批着折子,努力维系着朝堂的平稳,试图让国库充盈,吏治清明,却根本没有时间去实现自己第一次穿上官袍时,所想的那些事情--就像当初的张怀仁一样。

    这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之一,莫过于终于有了完成理想的力量,却没了做成事业的时间与精力吧。

    他这么想着,苍老的脸上沟壑更深了些,然而过了片刻,那些代表着岁月的纹路却又松缓开来。

    这么看来,原来一切都早已在冥冥中注定,当年被贬江南,遇见顾怀,有了一层父子关系,如今自己在京城处理政务,维系朝堂,他在北方收复失地,与辽国战,一切的一切,都是命运对于自己的馈赠。

    亲儿子去了远方做个平凡的地方官员,干儿子继承了自己的理想激流勇进,自己还有什么好不甘心的呢?

    “阁老...阁老?”

    宦官疑惑的呼唤声响起,杨溥回过神,那份失落与欣慰再次埋在了心底,他平静地点了点头:“走吧。”

    转进了议政殿,除了有事务在身的几位尚书,其他重臣都已经到了,这些时日天天开午朝,众人也都习惯了这种议事的松散氛围,所以见到杨溥进来,到了的几人也只是微微点头致意,等到杨溥在一处坐下,刚刚断掉的低声议论便又再次响起。

    又过了片刻,珠帘轻响,年轻的魏皇走了进来,他的脸上同样写满了疲惫,微微摆手示意众人不用多礼,喝了口茶缓解了批改大量奏折的疲劳后,见到脸上都挂着喜色的诸位重臣,他也轻轻笑了起来。

    今日的午朝应该不会再有其他政务需要议论了,河间被收复,河北再次成为完整疆土的消息,已经足够所有人高兴上很长一段时间。

    兵部尚书主动起身,再次念起了战报,比起之前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的简略版本,现在念出来的要详细得多,几个真正意义上执掌着这个帝国的人安静地听着,想象着那条黄河支流的两岸,爆发的那场惨烈至极的厮杀,饶是他们没有亲眼看到,而且已经知道了结果,也不由微微放慢了呼吸。

    “...四月二十七,魏军收复河间,万余辽人突围成功,返回了边境,靖北伯传令继续北上作战,后面虽然还会有零星的战斗,但防线推到容城、归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是靖北伯奏章的原话。”

    兵部尚书收起战报,轻叹道:“将士们不容易。”

    “是啊,多少年了?这等大战换作以往,只会有魏人惨败这种结局,我实在没有想到,有一天这样的局势会彻底反过来...几万辽人尽殉黄河,那个场面一定很壮观。”内阁次辅李仁开口。

    兵部尚书微微摇头:“还是不要太乐观,这一战是不可复制的,要想有稳当赢过辽人的资本,还需要时间。”

    “无论如何,经此一战,边境的心腹大患总算是解决了,”李仁微微点头,“后方可以缓一缓。”

    “但必要的输送还是得有的,河间地域几乎成了白地,又耽误了春耕,如果不想生乱,接下来压力还是很大,”坐在上首的魏皇摇头道,“加快恢复漕运的速度,河北太过缺粮,走陆路损耗太大。”

    户部尚书点头应下,随即又问道:“靖北伯上书请求迁民入河东,眼下也只有京东东路那边能想想办法,可迁多了难免影响地方,迁少了又不能缓解河东局势,是不是应该让百官共议此事?”

    话音落下,众人都面露难色,这个时代人是一切的根本,大量迁徙百姓很有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好反应,必须得慎之又慎,一般的封疆大吏根本不敢开这个口,可河东已经被打成了那个鬼样子,那里又直面辽人,不迁民过去怎么发展得起来?

    其实顾怀估计也想不到,这件事他也就是随口一提,毕竟大量迁民是会动摇根基的,不过也就是为了被拒绝后在其他方面好开口而已,却这么引起天子和重臣的重视,只能说他还是低估了稳定的河北对于朝廷的吸引力。

    众人各执己见,议论了许久也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赵轩叹了口气,说道:“这件事...朕给顾怀写封密旨,就不拿在朝堂上说了,钱粮挤一挤还是能往河北运一些,人只能靠他自己想办法了。”

    几位重臣同时松了口气,紧接着又议论起其他关于河北的后续事宜,几乎已经是在竭尽全力解决河北的困难,虽然后方现在也是个四处漏风的破房子,但也是想尽办法来给河北提供一些便利,跟自己不过了也要让顾怀过好一点差不太多。

    等到种种举措暂时敲定,已经过了整整一个时辰,宦官们换上茶,几位重臣隐晦地对过视线,都知道接下来又是一场重头戏。

    他们一起看向上首,揉了揉眉心的赵轩抿了口茶,开始了这个话题:

    “那么,议一议封赏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