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垓下。
此时的垓下,正处于楚汉两军交锋的最前沿,在韩信用六军阵大败项羽之后,不足十万的楚军被六十万汉军团团围困在这里,难以逃脱。
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垓下外围的密林中,却有一只打着汉军旗号的人马,正在悄无声息地向着楚军军营方向前进。
“看这样子,估计今天傍晚之前就能够见到项羽了。”
队伍最前面的像小将,一面快马加鞭行进,一面在心里盘算着。
这位小将,就是项羽的长子项隆。或者也可以说,是穿越后的周逸。
周逸穿越到这个世界已经一个月了,刚刚穿越过来时,他得知自己变成了项羽的长子,不由得万分激动。
那可是项羽诶,传说中的西楚霸王,当他的儿子,那还不是吃香的喝辣的,可以开开心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可细细一打听,周逸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原来此时已经是公元前202年,换句话说,就是项羽被困垓下,乌江自刎的那一年。
这还了得!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是项羽这个便宜老爹倒下了,自己肯定也没什么好果子吃。
所以项隆(以后统称项隆)没有丝毫犹豫,立马带着手下能指挥的百余人马从江东出发驰援项羽。
这不仅是为了救项羽这个便宜老爹,更是为了救自己。
数日之前,他们来到汉军包围圈外,埋伏了一只小规模的汉军部队。
换上了汉军的衣甲,打着汉军的旗帜,这样才有惊无险地绕过汉军的重重包围,从外面突了进来。
傍晚时分,项隆率队抵达楚军营外,亮明自己的身份后,守营的将士一面飞奔至中军帐内通报项羽,一面打开营门放行。
不多时,项隆就受到项羽传见。
他稳步走入中军大帐,只见大帐中央站着一名身长九尺有余的男人,身穿银白色盔甲,面如冠玉,目若朗星,威风凛凛。
这正是名动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他的身后,却坐着一名身穿红装的女子,容貌秀美,温婉可人,想来必定是虞姬了。
项隆虽是项羽之子,可作为穿越者的他,却真真正正是第一次与项羽相见。
四目相对之时,项隆瞬间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威严,赶忙拱手道:
“儿臣项隆,拜见父王。”
即便是威严如项羽,面对自己的儿子,也理所当然地生出了一丝柔情。他微微点头,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我儿不必多礼,你我坐下说话。”随后又对账外喊道:“来人呐,上茶。”
项隆见项羽虽身处危难之中,却仍不失王者的从容之态,心中不由得暗赞:“不愧是霸王,果然有王者之气。”
但在这从容的外表下,项隆也能感受到项羽眉间所隐藏的一丝忧虑。
自己这个便宜老爹尚能保持表面的沉稳,他这个知道项羽悲惨结局的穿越者却不能不着急。二人刚刚坐定,项隆就迫不及待地说道:
“父王,儿子此次是为救父王而来。我军如今被困垓下,不知您老可有破敌之策?”
刚抿了一口茶的项羽听到这话,不由得脸上忧郁之色更重,颓然叹道:
“为父一生征战十余年,历经大小战阵七十余次,向来是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能与我相敌,于是有西楚霸王之名。”
说到这里,项羽稍一停顿,又叹了一口气:
“可我戎马一生,却从未遇到过如今的艰难局面。外无援兵,内乏粮草,士气低落。被数倍于己的敌军,团团围困于方寸之地。想要扭转局面?难,难哪!”
听到项羽的感叹之言,项隆并不意外。他知道项羽所说半点不假,如今他们所面临的局势,确实可以算得上是“危急存亡之间”了。
可项隆从知道自己身份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思考着垓下之围的破局之道,时至今日,已是胸有成竹。只见他身子稍稍前倾,微笑着说:
“父王所说句句属实,此事的确棘手。但依儿子看,我们如今的局面,未必就真到了山穷水尽之时。”
“哦?”闻听此言,项羽不由得微微惊讶,双眸中露出喜悦之色。可只一瞬,便又将这喜色敛去,半信半疑地问道:“我儿有何良策?”
项隆回答说:“唯今之计,硬拼显然不行,唯有突围方为上策。”
“关键是如何能够突出重围。”项羽沉吟道。
“儿臣有三计,可助父王一臂之力。”
“一曰铁浮屠,二曰火马阵。”
“所谓铁浮屠,就是三个骑兵用皮索勾连在一起,骑兵和战马均身披重甲,三人一组,齐头并进,冲击敌军阵势。”
“所谓火马阵,就是在铁浮屠的基础上,在马尾后绑上稻草,进攻时将稻草点燃,受火的刺激,战马必定发足狂奔,冲击敌人,可使铁浮屠的效果翻倍。”
“此两者相结合,必能使我军突破敌军重重包围。”
关于突围的方法,项隆想了很久。在冷兵器时代,要想打破敌人的人数优势,确实很难。
项隆不禁想到,自己要是开着一辆坦克穿越过来的就太好了。因为在这个时代,坦克几乎可以说是无敌于天下的大杀器了。可是这里又怎么会有坦克呢?
当项隆第一次见到膘肥体壮的战马时,他的苦思冥想终于有了结果。
前世的他对于马这种动物,其实并不陌生。在各种影视剧和节目中,他见过各种各样的马。
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从没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马。所以当他第一次亲眼见到战马时,不禁发出了深深的感叹。
那健美的肌肉、油量的毛发、高大的体魄、近一吨重的体重,让他明白什么才叫百闻不如一见。
项隆心中一动,想到披着重甲的战马,不就恰似一辆可以移动的坦克吗?
如果将三匹高头大马连在一起,配上身后的浓烟与火光,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他相信任何人都会退避三舍。
而那时,就是楚军突围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