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饿狼小说 > 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 第85章 刘备传檄,君子行以大义

第85章 刘备传檄,君子行以大义

    众人回至城中。

    孔融本想设酒宴招待,但刘备以酿酒伤粮为由,推辞了酒宴,只求了白水解渴,这让孔融对刘备的德行又多了三分敬意。

    宴席上,郑平道出了具体的借粮方案。

    由孔融负责向各县下达政令,刘备负责安抚城外的十余万流民,郑平则是跟太史慈返回高密县见郑玄、负责说服各县的豪强士族出借钱粮。

    既然要作保,自然得让郑玄随同。

    而如《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的刊印本、以及曲辕犁等工具,也得一并准备。

    北海国的豪强士族都不是傻子,见不到真物是不会轻易下决心的。

    这跟刘备在平原郡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刘备是平原相,这平原郡的豪强士族多多少少得给些面子。

    毕竟这不怕官,也怕管。

    然而北海国却不一样,刘备只是个平原相,手还伸不到这么长。

    在述说完具体的借粮方案后,郑平微微清了清嗓子,道:“除上述措施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措施,必须立即执行。”

    “可由刘府君传檄毗邻的各州郡,呼吁各州郡州牧、刺史、太守、国相、县令、县长,全力配合北海国对粮食的采购。”

    “倘若担心采购粮食可能会造成本土粮荒,可呼吁他们就近向别处郡县采购粮食。”

    “言辞一定要真切、要立足大义,要让这各州郡上至州牧刺史、下至县令县长,见了檄文之后,有一种不配合都觉得自己德行有亏的负罪感。”

    以大义向毗邻郡县施压,这是阳谋。

    哪怕毗邻郡县的官心中恨不得将刘备揍骂一顿,但为了名声也得配合。

    毕竟刘备不是让毗邻的郡县免费提供粮食,而是让毗邻郡县放开采购!

    然而一旦放开采购,毗邻郡县的富户见有利可图,就会不顾一切的将粮食运往北海国。

    这会让毗邻郡县粮食储备减少,而粮食储备减少又容易引起粮荒。

    为了避免本县出现粮荒,这毗邻郡县的官,就得就近跟毗邻的郡县商议,放开粮食的采购,让富裕的郡县将粮食大量贩运到不富裕的郡县。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这粮荒会不会出现在自己的治下。

    一旦出现粮荒,就会滋生流民。

    这便是郑平之前询问刘备,是否愿意为了救青州士民,而去得罪毗邻州郡的太守、刺史,甚至于豪强、士族的原因。

    刘备救青州士民,得到了美名,得到了青州士民的拥戴,甚至能名扬天下。

    但毗邻的州郡县,却会因此受到影响。

    官员担心本地粮荒,不得不去跟其他郡县谈判。

    而豪强士族,因为有利可图,又会趋之若鹜。

    尤其是中间层次的,比不过大的豪强士族在本地的势力,那就去北海国谋求利益。

    这势必会动摇原有的平衡。

    而吃了暗亏的郡县官员和豪强士族,又怎么可能对刘备有好感?

    但这些人对刘备有没有好感,郑平是不在意的。

    待得刘备立足青州,受到青州士民的诚心拥戴,这损失的一时名声,会用更大的美名来弥补。

    当刘备聚青州士民之心,恢复青州的繁华。

    些许外郡污名对刘备而言,根本不足虑!

    而一些有长远眼光的豪强士族,反而还可能会考虑支持刘备。

    郑平这措施一出,在场的孔融、孙邵、应珣等人,纷纷吃了一惊。

    尤其是应珣,感到一阵坐立不安。

    这泰山郡毗邻北海国,这不得第一个表态支持啊?

    “郑郡丞,泰山兵每日的消耗也是不少的。”应珣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只是诉苦试探。

    刘备看向郑平的眼神,也有些不忍。

    毕竟这泰山太守应劭都借兵了,却还要被算计,多少是有些令人羞愧。

    郑平洞悉人心,早已看穿应珣的想法,笑道:“应都尉,让各郡县放开粮食采购,对泰山郡而言并非是有害无利。”

    “《孟子》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道无情,这天灾是不能规避的;人道有情,人祸却是能妥善应对的。”

    “今年青州干旱,粮食减产,百姓活不下去而变成了流民,这才助长了黄巾的声势。”

    “又怎知来年、后年,兖州不会遇到干旱?”

    “倘若兖州干旱,出现粮荒,这青州同样不愿意开放粮食采购,兖州的几百万士民,能否活命?”

    “刘府君传檄各州郡县,不仅仅为的是青州的灾民,同样也是在让各州郡县有忧患意识,遇到粮荒之后、能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刘备跟郑平已经有了相当的默契。

    这话一出,刘备当即起身向应珣一拜:“应都尉,我深知你跟令兄都是心怀百姓的仁德君子,必然不肯坐视百姓受苦。”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若能助我解决青州的粮荒,今后应府君之事,便是我刘备之事。身虽千里,必当仗义前往!”

    应珣心中触动。

    如郑平所言,今年是青州干旱,又怎知来年、后年,兖州不会干旱?

    今日不助青州解决粮荒,来年、后年,谁肯助兖州解决粮荒?

    又见刘备许诺,应珣心中的那丝迟疑也消失了。

    “刘府君弘毅宽厚,志在救民,真乃当世英雄!”应珣起身回礼道:“应珣不才,愿替刘府君劝说兄长。”

    刘备大喜而笑:“能得应都尉承诺,我刘备,何其有幸!”

    应珣没有在剧城逗留。

    怀揣檄文,率兵返回奉高城。

    这次救北海国,应珣感慨颇多。

    不论是刘备、关羽,还是郑平、太史慈,亦或者孔融、孙邵等人,都让应珣感到这世间有豪迈英雄气的人不少。

    尤其是刘备,明知道这十余万流民是个烫手的,但依然选择了用最艰难的方式去安置这十余万流民。

    单是这份豪情,就足以令应珣钦佩了。

    “没想到这世间,竟还有刘备这般人物!”

    “兄长有知音了!”

    很快。

    郑平制定的方案有条不紊的开始执行。

    城外。

    刘备在关羽的护卫下,挨个儿的走访流民,嘘寒问暖,在流民中挑选出德高望重的,宣传安置流民的方案。

    又征募了自愿者,负责替流民发放钱粮。

    虽然刘备如今是平原相,位高权重,但刘备对待百姓,一向和颜悦色,不论是谈吐还是举止,都让这些流民感到很舒坦。

    这种寻常人难有的人格魅力,在刘备身上达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刘府君,老朽也不是愚昧无知的,这可是十余万乡亲需要的粮食,真的能凑齐吗?”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颤颤巍巍的起身询问。

    他已经两日没吃过饭了,一直都靠啃树皮草根续命。

    如今听到刘备说,要管这十余万乡民的口粮,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

    老者第一反应是刘备在这里胡吹大气。

    十余万乡民的口粮,岂能轻易筹措?

    因此,怀着一颗愤懑的心,老者向刘备提出了质问。

    而周围的流民,似乎对这老者也颇为信任,纷纷聚在老者身边,狐疑的看向刘备。

    “老丈!”刘备近前,扶着老者,让其坐下:“我知道你有怀疑,毕竟将这剧城搬空了,也最多让你们吃上一个月。”

    “一个月之后,伱们又会继续挨冻受饿。”

    “但我刘备,向来不轻易许诺。”

    “剧城虽然粮食不够,但北海国有粮,北海国毗邻的郡县也有粮。”

    “我已经跟孔相商议好了了,近日会游说整个北海国的富户,向他们借钱粮。”

    “而高密县的康成先生,也会替我作保。”

    “除此之外,我已经向毗邻郡县传送檄文,呼吁他们能将粮食贩卖至北海国。”

    “我刘备能击破裹挟你们的黄巾贼,也笃信能助你们恢复家园。”

    “虽然前途艰险,但我刘备愿跟诸位乡亲一起渡过眼前的难关!”

    刘备眼神坚定,言辞恳切。

    即便是心中有愤懑的老者,此时看向刘备的眼神,也少了质疑,多了惊讶。

    “刘府君,这事对你有什么好处?”老者死死的盯着刘备。

    刘备眼神一凛:“既然当了官,就要替乡民解决苦难,这是本职;若是只顾寻求好处,又何必当这官?”

    “老丈,这天下间有凶恶贪婪之官,也有仁德清廉之官。”

    “刘备不愿当那凶恶贪婪之官,只愿尽一份绵薄之力。”

    “老丈的疑虑,我能理解,但君子论迹不论心。我刘备是什么样的人,请老丈和诸位乡亲静看!”

    说完,刘备向老者深深一礼,退出了人群。

    刘备一走,人群开始议论纷纷。

    “高老,这刘备真的可信吗?我们可是有十余万人啊。”

    “对啊,会不会又只是给我们几天口粮,然后让我们自生自灭?”

    “哼!这群当官的有什么可信的?给几天口粮,就到处宣扬仁德,根本不管我们死活。”

    “都是豺狼罢了。若真的关心我们,就应该让那些强征粮食的恶霸们将粮食还给我们。”

    “那些富户恨不得将我们的粮食收刮殆尽,又怎么可能借粮?”

    “这刘备,肯定也在骗我们,不如去寻徐和渠帅吧。”

    “.”

    老者没有回答周围人的询问,只是静静的回想刘备刚才的话。

    “论迹不论心。”

    “老朽倒要看看,你会如何做!”

    老者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强撑着不让自己昏睡过去。

    就在此时。

    一个少年小跑过来:“爷爷,有粥了,有粥了!”

    “什么粥?”老者顿时一愣。

    少年却是兴奋的指着城门口:“城里出来了好多人,正在熬粥,我们有吃的了!”

    听到有人熬粥,刚才还质疑刘备的乡民,纷纷冲向了城门口。

    虽然心有疑虑,但在这之前,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

    “老朽要看看,你能坚持几天!”老者没有因为城内来人熬粥就对刘备感恩戴德。

    这种事,老者在逃荒的途中见了很多次了。

    大抵都是城内官员,生怕流民窜入城中,然后象征性的熬些粥,然后打发流民离开。

    这种打发叫花子的方式,又怎么可能让老者去感恩?

    但接下来的几天。

    老者心中的惊讶却是越来越多了。

    连续三日的粥饭,老者的精神头也越来越足,不再是面黄肌瘦整日里昏昏欲睡了。

    “竟然没赶我们走?”老者很疑惑。

    但接下来刘备的举动,让老者更迷惑了。

    “奉刘府君之命,征召伐木工五百人,渔民五百人,猎户五百人,纺女五百人,厨女五百人,.”

    “每日提供两餐,工钱另算!”

    一听提供吃食,又提供工钱,流民的心思顿时活络了。

    粥饭虽然能吊命,但却不能管饱。

    若能有工钱,就能自行购买米粮加餐了。

    这又过了半月。

    老者已经完全不理解了!

    “真的没有驱赶我们离开?”

    “不仅管饭,还发放工钱让我们干活?”

    “这,这,这刘府君哪来这么多的钱粮?”

    “难道,真的是向那群富户借的?”

    没人回答老者的问题。

    刘备虽然每日里都在流民中走访,但十余万流民,几乎都只能见到刘备一面。

    其余时候,都是听说刘备在流民中嘘寒问暖、询问疾苦。

    城头。

    孔融看着城下渐渐有了秩序的流民,百感交集。

    “长绪啊,老夫万万没想到,显谋真的说服了北海国的豪强士族,让这些人肯出借钱粮给玄德。”

    孔融身边,功曹孙邵也是眼神复杂。

    郑平自回高密县后,就带上了郑玄和太史慈,开始在北海国的十八个县游说。

    半个月的时间,就说服了十八县大部分的豪强士族出借钱粮安置流民。

    “孔相,人都是逐利的,豪强士族亦不例外。”

    “显谋诱之以利,才让他们甘心出借钱粮。”

    “但此举却会助长北海国豪强士族的嚣张跋扈之心,恐怕会尾大不掉啊。”

    孙邵有些忧心。

    郑平并非是“振臂一呼,豪强士族就纷纷出借钱粮”,这是出让了巨大的利益,才换来了豪强士族的支持。

    孙邵的担心,孔融自然也是清楚的。

    看向城外的流民,孔融长叹一声:“若非老夫治下不力,显谋又何至于行这险策。未来之事如何,老夫只能坚信显谋有应对之策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